《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和對澳門第四供水管道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
2020年5月12日,「2020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專項債券(綠色債券)」在深交所成功發行,發行金額人民幣27億元,期限10年,發行利率為2.88%。該期綠色專項債為廣東省政府發行的首支綠色政府專項債券,同時也是全國水資源領域的首支綠色政府專項債券。
該期綠色專項債券募集資金將全部注入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項目公司」),用於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建設。項目公司註冊於廣州南沙新區,由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粵海水務」)與廣州南沙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東莞市東江水務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粵海水務為廣東省屬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粵海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在省財廳、省水利廳的組織及粵海控股的協調支持下,項目公司全力推動發行相關工作,成功實踐創新利用綠色政府專項債券為項目開展綠色金融項下融資。
作為第三方評估認證機構,綠融(北京)投資服務有限公司(「iGreenBank綠融」)對該期綠色專項債進行了評估認證,使得該期專項債券獲得深圳證券交易所綠色債券貼標。同時,利用南沙區引進入駐廣州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的綠融(廣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開發的中國首個綠色金融人工智慧引擎基於大數據對該期綠色專項債開展了環境風險評估,取得良好效果。
什麼是綠色政府專項債?
自2016年以來,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快速增長,每年發行額已超過2000億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在國際市場上,以美國、德國、日本為代表,政府綠色債券模式被廣泛使用。但是在我國,目前仍以企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為主,具有政府信用的綠色專項債券發展相對緩慢,案例罕見。
綠色金融的提出與發展需要符合綠色項目的特點與要求,而綠色項目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類往往投資大、周期長、經濟效益不高。利用綠色政府專項債融資,依託政府信用並藉助免稅等政策,可有效降低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並且政府專項債期限一般較長,達10-30年,可充分適用綠色項目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類項目的建設運營周期需要。因此,綠色政府專項債可有效解決綠色項目融資成本錯配與期限錯配問題,為綠色項目融資與建設運營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南沙綠色金融再創新
自2017年6月,廣東省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正式獲批,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銀髮〔2017〕154號),支持綠色債券發展,並明確提出「加大地方政府債券對公益性綠色資本項目的支持力度」。2018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實施細則》(粵府辦〔2018〕13號),鼓勵綠色債券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廣東省、廣州市持續推動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南沙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為目標,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的南沙模式。一是構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政策體系。鼓勵區內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對未享受南沙金融業扶持政策的區內金融機構開展獲得上級財政扶持的綠色金融業務,分別按其所獲得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扶持獎勵給予50%、30%、10%的資金配套。圍繞廣州期貨交易所開展綠色金融發展研究,舉辦系列綠色金融發展活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二是推動創新綠色金融發展模式。發布全國首個綠色融資租賃線上平臺「綠色銀賃通」。推動區內企業開展綠色債券實踐,於2018年發行廣東首單銀行間市場綠色債務融資工具。三是依託市場激發綠色金融創新活力。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廣綠色信貸,擴大綠色融資。對汙水處理、綠色農業、節能環保等多個行業企業高效發放綠色信貸。研究制定南沙建築工作潛在缺陷保險(IDI)試點,為南沙的商品住房和市政工程項目提供創新型保險支持。
本次綠色政府專項債的發行,是在廣東省政府指導下,廣東省財政廳、廣東省水利廳等部門共同推動的重要綠色金融創新,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加快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的重要舉措。
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水利工程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廣東省歷史上投資額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利工程,被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可謂大灣區重點水利工程。該項目的實施可實現東江、西江水資源統一調配及珠江三角洲流域水資源一體化管理,促進珠江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將有效改變目前廣州市南沙區從北江下遊沙灣水道取水及深圳市、東莞市、香港東江取水的單一供水格局;通過與「東深供水工程」等聯動調控及應急備用水源系統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在接受配置水源後,受水地區還可退還被擠佔的生態用水,將有助於修復改善河流生態健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龍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