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一講我喜歡的科技公司和它的創始人的故事。」
賈伯斯
回到蘋果的賈伯斯幹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清除異己。他怕了,他不想重蹈十年前的覆轍。所以不是和自己一路的,必須走人。第一個「倒黴」的,就是時任蘋果CEO吉爾·阿梅裡奧(Gil Amelio)。賈伯斯和董事會一起,將阿梅裡奧「趕」出了蘋果公司。阿梅裡奧對於這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局無可奈何的接受了,當然,是帶著一筆豐厚的賠償金走了。
「不是我不想拒絕,而是他給的太多了!」
賈伯斯幾通操作之後,高層之中大換血。曾經十年前的元老們,如今只有賈伯斯一人。穩定了後院,就該去前方掌舵了。之前有說過,現在的蘋果就像是一艘底部有個大洞的船,幹啥啥不行,差點都讓微軟給吞了。你要想讓它重新起航,就得給它注入新的動力。光有一個賈伯斯還不夠,這船,得雙發。這時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喬納森·艾弗(Jonathan Ive)。
喬納森·艾弗(強者髮型)
此時的艾弗正打算離職,為什麼呢?因為公司沒人欣賞他的作品,阿梅裡奧時代並不看重設計,注重的只有製造成本。懷才不遇的他打算另謀他處,正好遇上賈伯斯。賈伯斯對於艾弗所倡導的簡潔設計語言著迷,這不是正是他想要的嗎?兩人一拍即合,決心推出一款新產品。艾弗因此留了下來,蘋果也就此進入了i時代。
兩人搭檔之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是iMac。當時市面上的臺式機長啥樣呢?四四方方,顯示器枕在主機上,米色的外殼,似乎這就是計算機該有的樣子。可iMac長啥樣呢?透明海藍色塑料外殼,可以一眼看到機器內部,圓潤的曲線,沒有外部機箱,一體化機器。毫無疑問,這種超出當時時代的設計語言取得了巨大成功。在iMac之後,人們發現計算機不但可以是彩色透明的,而且可以作為藝術品,買回家不用放在那也是賞心悅目呀!
iMac
就在iMac屢獲殊榮之際,咱們的蓋茨同學又刷了一把存在感。作為知名槓精,蓋茨說你這不就是電腦外殼噴點漆嘛?不用多久俺也行!這把賈伯斯給氣壞了,說:「別BB,你行你上!」事實證明,蓋茨不行。
1998年,上市6個月的iMac售出27.8萬臺,到年底售出了80萬臺---成為了蘋果公司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有趣的是,當時有人做過統計,購買的人群裡,有32%的人是第一次購買計算機,還有12%是原來的Windows用戶。看的沒有,顏值也是一種生產力。這個時候的蘋果,開始真正有股時尚的味道了。
iMac的意義還不止於此。當時市面上的電腦用的光碟機是託盤式光碟機,這種光碟機不僅可以播放音樂,還可以刻錄光碟。賈伯斯不要,他要讓iMac用上吸入式光碟機。這就導致了蘋果電腦用戶沒有辦法自己刻錄音樂,不過這卻催生了蘋果另一個產品---iTunes的誕生。
距離千禧年的最後十年,是以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技術革命的開始。當時由於網際網路傳播的便利性,多媒體技術又提供了信息源,使得音樂與錄像數位化,導致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各種盜版音樂和電影。資源獲取的便利使得網民一下子就學會了聽下載的音樂、看下載的電影。市面上也開始出現一些MP3播放器,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賈伯斯此時看到了關鍵點:一是雖然市面上有不少音樂播放器,但是做的都不好,尤其是音樂數量多了之後,查找和管理都會變得十分的困難。假如你的播放器裡存放了上千首歌,在這上千首歌裡找到你想聽的那首無疑是個災難性的體驗。二是歌曲的導入十分麻煩,你要把你買的不同CD導入到播放器裡要花費不少的精力。
為了解決上述兩個問題,蘋果買下了Soundjam,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iTunes軟體。軟體的設計風格也延續了簡潔的設計語言,並且音樂查找也變得很方便,因為賈伯斯給它加了一個搜索框。iTunes可以自動將CD上的音樂轉錄到蘋果電腦上,並且蘋果電腦用戶免費使用。
有了這一款作為中樞神經的音樂管理軟體之後,蘋果開始著手開發一款可攜式音樂播放器---iPod。2001年10月,iPod第一代發布。次年第二代iPod發布並採用手轉圈滑動查找音樂的方法,用戶可以以極高的效率找到自己想聽的歌曲。並且iTunes可以與iPod無縫對接,音樂導入變得十分輕鬆。
iPod
iPod的外觀設計的非常漂亮,一經推出,就受到大批愛聽音樂的年輕人的強烈歡迎。把音樂裝進口袋,說的就是它。而且它的續航長達10小時,比以往的任何一款播放器都要長的多。僅僅一年,iPod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美元。iPod用戶群的激增也就意味著CD行業的衰退,十年之後,CD幾近消失。iPod的推出也讓蘋果公司找到了新的成長點,股價也開始從低點往上飆升。
iPod的出世讓蘋果再創輝煌,這艘大船也終於開始加大馬力開動起來。但就是這個時候,賈伯斯經歷了人生一次大劫難。
2003年10月,賈伯斯被檢查出癌症,而且還是在胰腺上。醫生跟他說只能活三到六個月,建議他回家安排好一切,其實就是暗示他「安排後事」。隔天經過一個活組織檢查傳來了好消息,賈伯斯患有的是一種十分稀有的可以通過手術治癒的胰腺癌。隔年的夏天,賈伯斯接受了手術,切除了腫瘤。(事實上在進行手術的時候,醫生又在賈伯斯的肝臟部位發現了癌細胞轉移的跡象)
這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經歷讓賈伯斯有了新的思想變化。他認為,死亡推動著生命進化和變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現在,新的人和技術,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逐漸成為舊事物而被淘汰掉。所以蘋果並沒有沉浸在iPod的成功中,而是加快了新品的研發。
如果說iPod的出現是顛覆了整個唱片行業,那麼iPhone的出現則是顛覆整個通信行業。
我用的第一款手機,是諾基亞的6300,採用的是塞班系統,當時有個說法,叫半智能機,說的就是諾基亞帶塞班系統的傳統數字鍵盤手機。同期也有安卓手機的身影,但也還是逃不出傳統手機的影子。彼時的諾基亞,佔有者全世界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
諾基亞手機
2007年1月,蘋果推出了革命性產品---iPhone。怎麼說呢,這款正面全是金剛玻璃屏幕,側邊與薄薄的不鏽鋼斜邊相連的全密封產品,打破了當時任何人對於手機的傳統印象。一般手機得有鍵盤吧,得可以更換電池吧,這些iPhone通通都沒有。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普通手機加上iPod播放器,但它又具有一個完整的、聯網的計算機和一般電視機的主要功能。這樣一款手機,成為了蘋果公司新的增長點。它的出現,讓原先手機行業的老大哥們日薄西山。諾基亞、摩託羅拉、索尼愛立信不復榮光。曾經佔據三分之一市場的諾基亞已經將總部大樓賣掉,手機業務也賣給了微軟。摩託羅拉雖然投入安卓的懷抱但最終還是沒能逃離賣身的命運,在2014年聯想收購了它的手機業務。也只有三星學習了蘋果,將數百種手機產品線合併成個位數,之後的幾年裡也只有三星能夠與蘋果分庭抗禮。可以這麼說,蘋果帶動了一場移動通信的革命。
iPhone
2010年,蘋果又推出了iPad。這款有著9.7英寸顯示屏,沒有鍵盤,重量與一本200頁書相當的平板電腦,同樣顛覆了人們對於PC行業的傳統印象。打破了整個以Windows-Intel體系主導的PC工業生態鏈,因為從功能上來說,iPad可以替代90%的人們對於個人電腦的需求。而且它的便攜性和易用性,使得人們願意在更多的場合使用。PC也開始逐步成為夕陽產業。許多公司甚至包括微軟在內都效仿過蘋果推出各式各樣的平板電腦,但是沒有一款能打的,銷量與iPad存在量級上的差距。
iPad
說到iPad與平板電腦,其實還是與我們的蓋茨同學有關係。當時有一位在微軟工作的工程師過生日,請了賈伯斯參加宴會。碰巧這位工程師在微軟負責的項目就是平板電腦的研發。這人嘴不牢,一晚上都在向賈伯斯吹他們微軟研發的平板電腦有多麼多麼好。賈伯斯聽得都快煩死了。蓋茨聽了也快煩死了,擔心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發生(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打那兒起,賈伯斯就發誓要讓這幫微軟工程師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平板電腦。
到了2010年,蘋果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生產個人電腦的計算機公司了,它有著大量類似家電的產品。事實上,早在2007年,蘋果的正式名稱就由原來的「蘋果計算機公司」改為了「蘋果公司」。
故事講到這,怎麼蘋果就是科技與時尚的完美結合了呢?事實上蘋果推出的每一款產品,市面上都早已存在類似的產品。像iPod,類似的MP3播放器早就爛大街,iPhone也不是第一款手機,iPad推出之前微軟也嘗試過類似的產品,但是不成功。蘋果是怎麼樣?它是把每一款產品都做到了極致,是把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它的每一款產品,都能夠讓人耳目一新,讓人心生一種「欸?原來這東西還可以這麼玩兒」的感慨。在這些背後,始終都存在這一個詞:創新。而創新,就會引領新的潮流,進而主導新的時尚。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但這股時尚似乎永遠停在了2011年,因為在這一年,賈伯斯走完了他極具戲劇性的人生。失去這麼一位將技術與藝術結合得爐火純青的靈魂人物,蘋果公司後續推出的產品,總是缺乏那麼一點極致的味道。
如今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蘋果是個龐然大物,但底下充滿了挑戰者,華為、三星推陳出新,站在了5G時代的浪潮之上。曾經藉助3G時代的東風打敗2G時代的老大哥的iPhone,現如今在5G時代面臨嚴峻的挑戰。5G是場浪潮,而誰站在浪潮之巔便可成就輝煌。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史蒂夫·賈伯斯傳》 沃爾特·艾薩克森 著
2. 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3. 《浪潮之巔》 吳軍 著
4. 電影《賈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