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歌唱出了很多東北遊子的心聲:
誰的家鄉在中國的最北方,
那裡四季分明冬天最漫長。
春有那百花開,夏有稻花香,
秋有明月照,冬有白雪壯。
哎呀我的故鄉黑龍江。
黑龍江似金雞之冠,
昂立中國東北最北端,
也是中國陸地東極
最早迎接太陽升起的地方。
▼撫遠東極廣場的日出。
這裡有塞北的雪,
飄飄灑灑漫天遍野;
有莽莽興安、巍巍林海,
茂林連片綿延無盡;
有無垠的神奇荒原,
激勵大批拓荒者前赴後繼。
這裡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
這裡是中國的「北大荒」。
▼美麗的大興安嶺。
這裡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如今,
每分鐘有1237千克五常大米流向餐桌,
每分鐘能建成生態高標準農田22.7畝,
每分鐘實現大興安嶺人工造林50.7平方米,
這裡是中國富饒的「北大倉」。
▼農墾區機械化秋收現場。
有大江大湖,
浩浩蕩蕩,奔流不息。
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
三大水系環抱其間。
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
五大連池蔚為壯觀。
這裡守邊疆、連兩極,
條條「北大江」滋潤了中國北部的沃土,
也連通了出海的「絲路」
和發展的「高速路」。
▼黑龍江兩岸沃土。
這裡是祖國東北
又「北」又「大」的黑龍江,
挺起共和國成長的脊梁,
寫盡豪邁與擔當,
「艱苦奮鬥、勇於開拓、
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是這裡傳承的精神力量。
這力量,灑滿熱土,
也融入了電網。
▼哈爾濱夜景流光溢彩。
1
黑龍江省
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裡,
居全國第6位。
全省共有53個少數民族,
2019年末,
常住總人口3751.3萬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2.7%。
2
相較於東部地區,
在這片有點地廣人稀的土地上,
2019年,黑龍江省實現
GDP13612.7億元,
同比增長4.2%。
這背後是黑龍江電網,
服務1810萬戶用電客戶,
為東北振興裝上了電力引擎,
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01
北大荒
「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區,
因「荒蕪」得其名,
分布於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完達山和小興安嶺地區。
▼小興安嶺雪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
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20世紀50年代,
我國10萬復轉軍人
在東北亙古荒原上,
點燃了「第一把火」,
拉動了「第一把犁」,
發起了「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
5萬名院校畢業生、
20萬名支邊青年、
54萬名城市知識青年
響應國家號召,
先後投身墾荒大潮。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
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
這首當年流行的歌謠,
是北大荒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年用牛車運輸土壤。
軍號聲聲,紅旗飄揚,
住馬架、喝雪水,
揮鎬拉犁,披荊斬棘,
幾代墾荒人用
汗水、淚水、血水
和鋼鐵般的意志
喚醒了沉寂千年的黑土地。
▼寶泉嶺農場農田。
在艱難困苦中戰天鬥地,
這裡也有一代又一代
電力人的身影。
他們秉承著北大荒精神,
把青春奉獻給祖國邊陲的熱土,
在北大荒刻上了
電網情深的記憶。
1905年,
隨著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
中心發電廠投產並發電,
哈爾濱亮起了第一盞電燈。
▼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中心發電廠。
至今,黑龍江電力工業
已經走過了115年。
與時代同步,
在奮勇開拓中邁進,
黑龍江電網經歷了
從小到大、從薄弱到堅強的變革。
新中國成立前夕,
黑龍江的電力工業
曾因多年戰爭幾近癱瘓。
新中國成立初期,
當時黑龍江省只有
8個國家管理的發電廠,
裝機容量僅為16.7萬千瓦。
▼歷史影像資料。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黑龍江電網在困境中
邁開了發展的腳步。
1955年,
全國首座高溫高壓熱電廠
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熱電廠
正式投產發電,
總容量15萬千瓦。
1955年,
黑龍江第一條
按110千伏設計、施工的線路
佳木斯—雙鴨山
110千伏佳雙乙線建成。
1957年,
黑龍江省在新中國成立後新建的
第一座110千伏變電所
110千伏梨樹鎮變電所建成投產。
▼110千伏梨樹鎮變電所。
「寧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1959年9月26日,
黑龍江省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
喜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
這片油田被命名為「大慶」。
為滿足大慶油田的用電需求,
1962年,
齊齊哈爾電網延伸至大慶。
黑龍江西部的
電源和輸變電工程建設迅速發展。
▼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1964年11月,
大慶龍鳳熱電廠
第一臺1.2萬千瓦發電機組
投運發電,
與齊齊哈爾富拉爾基熱電廠
聯網運行,
增強了大慶電網的
穩定性和可靠性。
1968年8月,
松濱線由154千伏
升至220千伏投入運行,
黑龍江有了第一條220千伏線路;
相應的哈爾濱一次變電所
升壓改造後,
成為黑龍江第一座220千伏變電所。
至此,黑龍江電網實現了
從110千伏向220千伏的跨越。
▼220千伏松濱線。
黑龍江的石油、煤炭等
幾十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十位。
20世紀70年代,
黑龍江東部的煤礦用電量需求較大。
為了更好地服務煤礦工業發展,
佳木斯電網與
牡丹江、雞西電網連為一體,
形成了黑龍江省東部電網。
1972年6月,
東部網調度局成立,
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
四大煤礦開始統一由一個電網供電,
形成了保證煤礦安全用電的
合理電網構架。
▼煤礦電氣化生產。
1978年,
改革開放的號角全面吹響,
集資辦電、擴建電廠……
黑龍江電力工業
進入了加速建設的時代。
1987年6月,
220千伏牡丹江至尚志、
哈爾濱至尚志線路併網運行,
黑龍江省形成了
以220千伏網架為骨幹的統一電網。
1988年3月,
黑龍江省電力調度局
對全省統一電網行使調度指揮權,
東西部電網成了「一家人」。
▼500千伏長春—哈爾濱輸電線路。
1992年12月,
500千伏長春—哈爾濱
輸變電工程投產,
實現了黑龍江電網
與吉林電網「握手」,
黑龍江電網邁入超高壓時代。
從省內聯網到跨區聯網,
黑龍江電網煥發出了
越來越多的新活力。
▼500千伏哈南變電站。
「十三五」期間,
黑龍江電網建設
資金投入達595.5億元,
超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
電網建設投資總和,
堅強智能電網成為
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齊南—興安、慶雲—雞西等7項
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相繼投產運行,
在全省形成了500千伏五環網格局,
供電可靠性逐年提升。
▼黑龍江500千伏電網接線圖。
▼電力調控中心——電網的智能大腦。
目前,黑龍江省
南部通過4回500千伏線路
與吉林電網相連,
西部通過6回線路
與蒙東電網相連,
省內「五環」拉手,
省間網狀對接,
「北電南送」跨省能源高速路
通道初具規模。
▼佳木斯500千伏群方甲乙線。
四通八達的輸電網絡變輸煤為輸電,
讓「煤從空中走」
在黑龍江成為現實。
也讓這片黑土地上
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輸送到經濟發展的前沿,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陣地。
▼黑龍江風電場。
02
北大倉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
從莽莽荒原到千裡沃野,
滄海桑田,龍江巨變。
▼一望無垠的稻田。
當年「開荒第一犁」的勞動號子,
已被現代化大機械的隆隆作業聲替代;
曾經人跡罕至的荒原,
成為了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變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
「北大倉」「中華大糧倉」。
▼田間航化作業。
現在,黑龍江省
耕地面積1594萬公頃,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87%。
其一年的糧食產量,
能為1億國人提供一整年口糧。
70多年來,
黑龍江墾區累計為國家
提供商品糧超過6000多億斤。
北大荒精神造就了這樣的奇蹟。
民以食為天。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不管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人的飯碗
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墾區搶抓農時,機械化種植大豆。
「一碗米」,
連著天下糧倉,關係糧食安全。
「一碗米」,
連著鄉村振興的大戰略。
為了這個信念,
黑龍江電網一直在農網升級、
提升農村用電客戶
用電體驗上下功夫。
為農村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供電。
▼金色農田喜迎豐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黑龍江農村電網
大多只能支撐農民生活用電,
農業生產更多是「靠天吃飯」。
1998年6月,
黑龍江農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啟動,
工程分兩期實施,
耗時9年零4個月,
總投資91.44億元,
為農耕灌溉、農村產業發展
提供了可靠的用電保障。
改造10千伏線路80446.85千米,
更換高耗能變壓器47806臺,
改造配電臺區73366個、
低壓線路91994.92千米,
更換電能表551萬塊。
▼農網升級改造現場。
2000年12月1日,
黑龍江農村居民
生活用電每千瓦時降價3分錢;
2004年4月1日,
國網黑龍江電力
實施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
使全省農村地區居民生活用電
平均每千瓦時電價降低近0.23元,
兩次降價後每年可
減少農民電費支出7.79億元。
「兩改一同價」的實施,
激發了農村用電潛能,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
綜合配套改革拉開帷幕。
▼戶戶通電施工現場,供電員工蹚水架線。
▼亮燈了,農村居民笑開顏。
2006年11月5日,
黑龍江省戶戶通電工程完工,
14527戶5.7萬人
徹底告別了無電生活。
2016年,黑龍江電網
再次投入資金106.76億元,
用不到一年半時間,
完成了13.8萬眼機井通電、
3165個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
527個動力電不足村屯增容的任務。
隨著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
「兩年攻堅戰」告捷,
黑龍江城鄉用電
二元化差異再次縮小。
▼機井通電,農田灌溉不用愁。
受益於農網改造工程,
「後柴油機井時代」的
農墾建三江管理局
每年節省灌溉成本3.8億元,
相當於種植76萬畝水稻的純效益。
▼建三江農墾電力充足。
在充足電力的推動下,
農村的生產生活
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炊煙、煤火不再是
黑龍江農村的標配,
電採暖爐清潔供暖
開始在農村漸漸鋪開。
農村居民告別了煙燻火燎的日子,
迎來了清潔溫暖的冬天。
▼供暖新「風」向。
「十三五」期間,
黑龍江農網
累計改造投資149.2億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國網黑龍江電力全面完成
涉及牡丹江、佳木斯、雞西等
6個地市39個村屯
41項抵邊村寨電網工程,
服務光伏扶貧電站10370個,
惠及60餘個縣
12.2萬戶貧困家庭,
組建26支駐村扶貧工作隊,
紮實開展定點扶貧和結對幫扶,
累計幫扶1760戶貧困家庭實現脫貧。
▼國網黑龍江電力向生德庫村捐贈303千瓦村光伏電站。
2019年,黑龍江農村
供電可靠率99.7565%,
農村用電量85.6億千瓦時,
同比增長3.4%。
有了電力的保駕護航,
黑龍江全省糧食產量7503萬噸,
連續9年位列全國第一。
▼環境美了,日子有奔頭,農村居民露出欣慰的笑容。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
優質的供電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
「電力先行官」成為
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推進器。
▼雪原日出,迎接每一天的新生活。
03
北大江
在祖國的北極有一條大江,
它由南源的額爾古納河
與北源的石勒喀河交匯在一起,
一路向東,
將北方大川松花江
和烏蘇里江盡攬懷中,
浩浩蕩蕩,直奔大海。
這就是黑龍江。
▼黑龍江春天開江的傍晚。
「偃蹇興安自古雄,龍江浩蕩鳳翔東。」
奔騰不息的江水
孕育出了神奇美麗的黑土地。
在這裡,
百年中東鐵路的滾滾車輪,
帶來一座「東方莫斯科」。
▼哈爾濱中央大街夜景。
省域北部和東部
隔黑龍江、烏蘇里江
與俄羅斯相望。
中俄界湖興凱湖,
氣勢磅礴,鷗鳥密布。
中俄邊境綏芬河,
周邊俄式風情建築林立。
黑龍江省藉助地處
東北亞中心的區位優勢,
投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打通了西通歐洲東出海的
「龍江絲路帶」,
成為了中國「一帶一路」
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
▼綏芬河口岸。
綏芬河、黑河、
撫遠、同江,
全省25個國家一類口岸
宛如一顆顆明珠
點綴在祖國北疆。
讓邊陲變中心,末梢變前沿,
這裡與國際連通的
不僅有水路、鐵路、公路,
還有電網。
1992年7月1日,
國網黑龍江電力
110千伏布黑線正式投運送電,
打通了對俄購電的通道。
▼跨國輸電線路——220千伏布愛線。
2012年1月,
中國首個國際直流輸電項目
500千伏中俄直流聯網
輸電項目建成投運,
與其配套的500千伏阿黑線
於同年4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中俄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黑河換流站。
同年,國家電網公司
同俄羅斯東方能源股份公司
籤署了長達25年的購電協議,
協議規定到2037年,
俄羅斯向中國供應1000億千瓦時電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對俄購電項目更是被列入
國家重大經濟戰略的框架中。
▼500千伏阿黑線跨越黑龍江段。
2016年6月,
在中俄兩國元首的見證下,
國家電網公司與俄羅斯電網公司
在人民大會堂籤署了
雙方設立合資公司
開展電網業務的協議,
合作範圍從電能交易
擴展到輸配電網投資等業務,
進一步加強了
中俄電力能源的深層合作。
▼500千伏阿黑線。
時光走到2020年,
昔日能源合作埋下的友誼種子
早已結出累累碩果:
一項項裡程碑工程聯通了
中俄電力的「絲綢之路」。
目前已建成投運
4條中俄跨國互聯線路,
包括1回110千伏、
2回220千伏交流線路
和1回500千伏直流背靠背線路。
對俄購電不僅提高了
俄羅斯遠東地區富餘能源利用率,
也為我國東北部尤其是黑河地區
提供了充足穩定的清潔電能。
從「共和國工業搖籃」
到「挺起民族工業脊梁」,
黑龍江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正在步入東北振興發展的關鍵期。
▼飛馳的哈大高鐵。
在堅強電網和充足電能的護航下,
雙線電氣化鐵路「極地特快」
哈大高鐵高速飛馳;
我國自足研發的哈飛直升機312E
橫空出世,壯志凌雲;
哈工大的多項技術成果
助力中國火箭飛得更高更遠;
開往漢堡的中歐班列,
已然成為國際物流的陸路運輸骨幹。
2019年,黑龍江全省實現
進出口總值1865.9億元,
比上年增長6.7%。
▼探索宇宙奧秘的佳木斯深空站。
工業強則產業強,
產業強則經濟強,
都說經濟發展電力先行,
這背後是一群電網人
在默默拼搏和奉獻。
他們在風雪中逆行
他們在洪水中鏖戰
他們在戰「疫」中衝鋒
他們在優質服務中傳承
這裡有
在黑龍江戰疫保電一線,
醫院建到哪裡,電就通到哪裡。
36小時,
綏芬河方艙醫院雙電源建設完工,
128小時,
省定點救治醫院實現通電,
黑龍江電網人將「國網速度」
精確到了小時、分鐘。
尖峰時段投入
電力搶修隊伍1300餘支
保電人員15800人、
應急發電車39臺、
發電機135臺,
確保了130家定點醫院、
513家發熱門診、
27家醫療防護用品企業
和680家重要客戶可靠供電,
同時組織捐款捐物1600餘萬元,
為抗擊疫情注入了許多溫暖力量……
▼牡丹江供電公司員工在綏芬河方艙醫院第二路電源建設現場施工。
正是這股
到哪裡都會發光發熱的力量,
在敢闖敢幹、自我革新中,
為中國建設、中國製造
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
從曾經的「北大荒」
到富饒的「北大倉」,
讓中國人的飯碗
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這是一片耀眼的「北大江」,
大江大湖匯聚成流、奔湧入海,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傳遞中國發展的速度,
見證經濟增長的傳奇。
振興東北,破冰前行,
美麗龍江,昂首闊步。
這裡,是黑龍江!
從羸弱到堅強,
從瓶頸到引擎,
他們在「北大荒」
艱苦奮鬥、開拓創新。
為脫貧攻堅助力,
為小康社會賦能,
他們在「北大倉」
深耕服務、無私奉獻。
從省內、跨區、跨國
的升級中一路走來,
他們橫跨「北大江」
繪製了世界能源融合轉型的全新藍圖。
點亮祖國最北端,
照耀大陸最東極,
重振雄風再出發,
電力護航新龍江!
這,就是黑龍江電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連結 名稱變遷
1958年,電力工業部批准成立了黑龍江省電業局。從此,黑龍江省有了全省統一的電業管理機構。
1975年,黑龍江省電業管理局改為黑龍江省電力局 。
1979年,黑龍江省電力局改為黑龍江省電力工業局。
1990年,黑龍江省電力公司在哈爾濱正式成立,黑龍江省電力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了「政企分開」的第一步。
1992年,經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黑龍江省電力公司正式註冊。
1999年,國家電力公司全資子公司——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3年,更名為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
電網頭條&國網黑龍江電力聯合出品監製|賀煥峰 何朝陽撰稿&責編|張雲 陸旻美編|邸璇視頻|楊哈 陸旻 配音|馬志君執行審核|師維藝感謝|嶽宏魏 劉國亮 劉雪梅 王曉明 李曉春 李德才 任海霞 翟鳳飛 孔祥鈺 崔英蘭 封沂池 趙延軍 代娥 賀俊立 鄭德炳 王鵬宇 付強 康琦 李瀚凌 等攝影|王國良 劉庚鑫 李躍 姜超澤 張元強 任強 凌偉 張伯宗 李敘根 郝佳 張恩全 崔軼楠 張永奎 單小平 賈永超 吳震 吳樹江 張澍 陸文祥 邵國良 張效良 楊帆 李振宇 等部分圖片來自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網站、視覺中國、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