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5: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希羅多德被視為歐洲史學的先驅,他記載歷史,讓光榮的過去不被遺忘且保持鮮活。但歷史幾乎只是由戰爭和戰爭英雄構成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不久前。難怪新的「非英雄」世代更願意轉向其他主題。希羅多德的接班人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已經質問了戰爭的誘因和緣由,而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打了27年,也接近30年了。隨後,在這種觀點下,一項新的歷史學的和平研究重新聚焦歐洲戰爭,但現在的目的是,通過研究戰爭的原因來幫助人們避免戰爭。這是為戰爭與和平帶來一整套全新見解的重要一步,也為特別不太平的近代早期帶來有承載力的整體結果。那是一個向新趨勢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出發點不再是必須被剷除的戰爭,而是亟待建立的和平。從這個角度出發,人們將政治實踐問題拋給了歷史學,該問題是:這份「一切和約之和約」(der Friede aller Frieden)是否準備好了思想、方法或手段,幫助人們結束已走入死胡同的當代戰爭和衝突?歷史學家不必過多地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其戰爭背景割裂開來看,但隨著側重點的更新,整個三十年戰爭史又呈現出另一番光景, 令人震驚。《戰爭的戰爭(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
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
| 和平活動家與時間窗口「男人創造歷史」,19世紀激進的普魯士歷史學家海因裡希·馮·特賴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 1834—1896)的這句話一度令人耳熟能詳。不過,這句話早就沒人引用,也早就不是一句正面論斷了,原因很好理解。比如,三位真正在歷史上權勢燻天的女性統治者即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維也納的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和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主導了近代早期,這一點有些荒謬。此外還有很多女性風雲人物,如1648年前後在政治上固執己見的黑森女伯爵阿馬莉·伊莉莎白(Amalie Elisabeth,1602—1651)等。完全撇開性別因素,確切地說,是某些社會群體、社會結構和政治進程創造了歷史,而不是個人。但有時,的確是人推動了歷史。三十年戰爭中充斥著這樣的人物,本書也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因為,顯然誰在危機和衝突中掌握權柄,從古至今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在是否可以避免戰爭這一備受爭議的問題上,個人層面恰恰起著重新建構的關鍵作用。維也納皇廷的三位和平活動家中,頗有影響力的蓋茨科夫勒在「擲出窗外」事件前一年去世,首席顧問克萊斯爾在事件發生幾周後被政變推翻,而距開始僅一步之遙的埃格爾談判最終因皇帝馬蒂亞斯的駕崩而灰飛煙滅。接手政權的是兩撥人,一方是好戰的費迪南二世及其追隨者,另一方是圍繞「冬王」弗裡德裡希五世的激進團體,隨後出現了更多的死亡和衛戍更替,和談的時間窗口關閉了。人們幾乎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些接二連三的個人層面上的倒黴事,三十年戰爭或許根本打不起來。對於談判而言,個人狀況和幸運時機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瓦倫斯坦肖像畫(書中插圖)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個人層面上也有創造機會、促進和平的機會。比如薩克森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他始終熱愛帝國,在教派政治方面態度溫和,致力於達成諒解與和平。在整個戰爭期間,他統治著當時最強大且富有影響力的選帝侯國,長期積極支持他的有舍恩菲爾德的卡斯帕等一眾幕僚。還有,威斯特伐利亞和談時,薩克森使團裡頗有權威的約翰內斯·洛伊貝爾博士(Dr. Johannes Leuber),他是主要的衝突調解劑——「正常年」1624年的發明者。此外,還有瓦倫斯坦與效力於薩克森的阿尼姆總司令之間獨特的關係:一對彼此交好的敵人成了談判夥伴,若是瓦倫斯坦能活下來的話,他們倆定能成功實現和平。-
| 對秩序政治之利益衝突的誤解薩克森的談判政策表明,他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波希米亞起義並不真正涉及宗教問題,而是一場政治衝突。抵制任何一場宗教戰爭的初衷使得這位新教斡旋人,在篤信天主教的維也納朝廷和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等級之間採取中立的政治立場(第一章)。儘管薩克森統治者約翰·格奧爾格一世採取了這種從政治角度出發的正確解讀模式,但他仍然將其視為一場政治叛亂,需要以儘可能和平的方式解決。但他沒有看到的是,波希米亞起義與平行進行的尼德蘭起義一樣,是以建立國家為目標的。只有認識到波希米亞起義的真正目標,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妥協和平,從而促成所謂的小國家的建立,比如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選帝制度下給予小國更多的自治權(第二章)。1600年前後《女王歐洲地圖》。彼時,歐洲尚被視為沒有邊界、只有零星地區描述的前國家整體。但是在哈布斯堡的普世主義時代,西班牙始終是戴著王冠的頭顱,而波西米亞作為首都則是身體中心,兩者均位於最顯耀的位置。(書中插圖)
和平條約將決定德意志和歐洲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基本道路,在最終的條約宣布、一切塵埃落定前,所有單獨訂立的和約都還只是沒有期限保障的前期成果。唯有承認這一一錘定音的秩序政治成就的偉大之處,方能理解人們為何能容忍這場將整個文化逼到毀滅邊緣的戰爭。-
| 和平語言與和平實踐事實上,這場「戰爭的戰爭」不僅涉及歐洲的國家新秩序,也保障了德意志不同形式的秩序。這並沒有改變追求和平的重要意義,而和平追求長期以來被限定得太過狹窄。如果說這一決定歐洲此後幾百年政治方向的抉擇不夠偉大的話,那麼一系列和平化的道路、做法和伎倆肯定會取得成功。這些促進和平的方法始終值得懷念,它們有的進入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有的成為外交手段或者進入了國際法。值得一提的是,人們至今仍然能在談判實踐與和平政策工具中找到上述方法的影子,而其他方法則可能經由熟知歷史的政治顧問之手,成為外交技巧。本書精選了一小部分在這場戰爭中開闢出的道路和影響和平的創舉,並披露出來,下文將側重其和平潛力並一一羅列出來。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書中插圖)
在《布拉格和約》中,這種整合性的套話添上了幾分政治色彩(第六章)。一方面,和約語言在憲法法律層面平衡了帝國的雙元國家制度,即在尊重帝國元首的套話和強調帝國等級自由之間達成平衡;另一方面,受局勢所迫提出了具有民族愛國意識的解放計劃,但避免了軍事上的戰爭威脅或最後通牒,正如當時宣戰書中常見的那樣。《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原文是拉丁文,由幾個歐洲主權國家與其德意志「盟友」正式締結,雖然條約中主要是對德意志進行規定的內容,但幾乎沒有給充滿民族意識的帝國和平語言提供空間。-
| 歐洲和平文化的工地那麼,這場「戰爭的戰爭」能否給出如何實現和平的啟示呢?乍一聽,就這樣一場三十年都沒和解的戰爭提出這種問題,似乎太荒謬了。它似乎是一場戰爭的反例,人們可以從中更多地了解什麼事情不該做。正是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和影響範圍以及貫穿始終、從未停止的和平嘗試,卻讓它成了最大的和平工地。人們運來了建築材料,備好了種種建築技巧,最後建成了一個由多主權國家構成的歐洲建築群,拱衛著一個雙元制的聯邦國家。但即使是這份「一切和約之和約」,一開始也只有外殼,人們用一系列和平慶典,心懷希望和感激之情,慶祝其新房封頂,其中,至今仍在舉辦的奧格斯堡和平慶典最為突出。在帝國內,其他的制度擴張則一步步走向完善,形塑著今後整個德意志的歷史:有一位早期立憲制的皇帝作為帝國首腦、首次以永久帝國會議形式持續運作的議會、新的確保和平與法制的帝國司法權(其頂端分別是帝國皇室法院和帝國最高法院),以及與邦國共同承擔地區管理和階梯式防禦體系的帝國大區。現已成為議會軍的帝國軍隊和聯邦制的組織形式所帶來的「結構性不可侵犯力」,使得帝國穩定了150年。而這種「結構性不可侵犯力」,從積極意義上來說受到雙元決策權的軍事牽制,從消極意義上來說則是被聯邦制等級化的安全體制所掣肘。帝國制度對歐洲國家制度產生了幹擾,一些帝國成員也具有雙重地位,其中首推從世襲領土崛起的奧地利王室的選帝侯制度,以及後來努力過或成功與其他歐洲大國組成君合國的大選帝侯們,如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瓦和布蘭登堡普魯士。鑑於以上情況,歐洲戰爭也可以被帶回「帝國基本法意義上的和平帝國」(赫爾穆特·諾伊豪斯語)。奧格斯堡和平之車,在這張奧格斯堡印刷的版畫中,一副車駕正駛向《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駕車的不再是凱旋的統帥,而是以女性形象出現的和平。車駕經過刻著和談核心概念的立柱,越過手持武器的戰神瑪爾斯。馬的身上掛著紋章,象徵著新的歐洲國際體系。
除了戰爭,和約的籤訂更是一個巨大的媒體事件,其文字和圖片不僅在德意志戰場上決定了公眾感知,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而且正如海因茨·杜赫哈特(Heinz Duchhardt)的研究所指出的,媒體事件使和約籤訂之年變成了全歐洲的「頭條新聞年」。甚至在印刷業中,和平條約以令人驚訝的密集程度傳播,公眾影響力持續攀升。1998年周年紀念時,已有42種不同版本的條約文本為人所知,但更多的還在後面——人們很快查明,共存在74個版本。值得注意的是,從拉丁文原版譯入的德語版本中,有很大一部分不僅作學術和法律用途,而且滿足了政治的實際需求。皇帝的維也納版本和大主教的美因茨版本等幾個主要版本逐漸演變成一個由德意志官方語言書寫的半官方版本。評論文章和其他歐洲語言的譯本接踵而至,就這樣為基本的歐洲和約建立起了一個信息靈通、有出版業支持的公眾群體。其他歐洲和約也自有其必要性,卻完全無法超越這一和約所確立的準則。它們依照這一範例炮製出自己的條約文本,這些文本又被次第發表並評論,好似歐洲人追求永久和平道路上的一座座裡程碑,而永久和平的必要條件則是後來康德試圖界定的。《和平=幸福 戰爭=痛苦》,1648年
樹狀的葡萄藤蔓將兩個寓意形象分在兩側。左側的背景是井然有序的風景,纏繞的葡萄藤下可以看到一個帶著翅膀的和平之神,一手扶著豐饒角,一手握著棕櫚葉拂塵;右側光禿禿的樹枝下,戰神瑪爾斯拿著武器袋、火炬,頭頂是戰爭的風暴。這張傳單將兩種文化狀態進行了對照,並認為和平是更好的選擇。樹幹上掛著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和瑞典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主要籤字國的徽章,為這一選擇作出了擔保。
關鍵詞 >> 歐洲史,世界史,戰爭,和平,國際,時事熱點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