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心兒
在新一期的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中,宋丹丹透露自己以後不會再演小品了。
因為「創作能力下降,人不可能永遠都會演,我不希望被觀眾噓下去,我還是願意自己走下去」。
在宋丹丹的這個非正式退休儀式上,兒子巴圖給媽媽帶來了一個驚喜:
他給媽媽準備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翻糖蛋糕,蛋糕上全都是宋丹丹這麼多年來出演過的經典角色,宋丹丹看到兒子用心準備的禮物之後,激動到語無倫次。
巴圖更是用心地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巴圖回顧了媽媽的演藝生涯。
他指出可能再過5年10年20年,觀眾會將宋丹丹給淡忘,但是在他的心中,他們的生活仍然在繼續,「你我都會進入人生新的階段,我可以繼續陪伴你人生接下來所有的時光。」
是呀,不管你是誰,你在別人的心中只是一個留下或深或淺印象的過客,唯有父母子女是永恆的觀眾。
用宋丹丹的話說:「我這一生有兩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作品,一是我這40年的演藝作品,還有就是我的兒子。」
宋丹丹很幸運,有自己值得驕傲的事業,還有值得格外自豪的能懂得陪伴自己老年的兒子。
當你老了,我在哪裡
李健的一首《當你老了》曾唱哭過多少人,可是感動過哭過以後呢?
作為子女的我們有去看一看自己正在悄悄變老的父母,多陪陪他們嗎?
據調查顯示,從2000到2010的十年間,中國城鎮的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而農村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
按照這樣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時,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狀態,中國空巢老人的數目將增加到兩億多,佔到老人總數的九成。
這也意味著,未來10個老人裡,就會有9個是空巢老人,而這個問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你養我大,我陪你老」正在成為寫在書上的口號。
畢淑敏在文章《孝心無價》中說:「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我們總是埋頭忙於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打拼,以為來日方長,可以從容盡孝。
可是我們忘了,時間是殘酷的,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更是脆弱得不堪一擊的。失去之後的遺憾永遠無法彌補。
你養我大,我陪你老
蘇芒,一手創辦了《時尚芭莎》、《芭莎男士》、《芭莎珠寶》、《芭莎電影》、《芭莎藝術》……被稱為三大中國「時尚女魔頭」之一的女精英在2018年突然辭職了。
蘇芒的職場生涯是從一個寫稿、打雜的小記者開始,一步步成為時尚集團的總裁。
為了工作她會連續呆在辦公室三天三夜,每個月閱讀10來萬字的稿件,每天趕場,和助理一起窩在辦公室吃盒飯。
通過不懈的努力,她活成了當下女人最羨慕的樣子,她的圈子裡不是總統夫人,就是國際巨星,李易峰、章子怡、郭敬明……你叫得上名號的明星,基本都出席過她組織的明星慈善夜。
這樣一個視事業如生命的女人,居然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離職,原因只有一個:「父母老了,我要去陪伴、照顧,未來,我害怕來不及。」
是啊,不管你在外面是多麼得光鮮亮麗,回到父母身邊,你的身份只是子女。
時間,不會給人生重來的機會,失了至親,剩下的只有痛,而且永遠無法癒合。
蘇芒及時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哪怕事業的光芒多麼吸引人,有多少堂而皇之的理由,她都放棄了。
事業可以重新再來,父母失去了就永遠地失去了。
季羨林在文章裡寫道:「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陪伴父母,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彌補的機會。
用心陪伴父母
是代代相傳的財富
有人說: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會記錄下來父母的一言一行。
同事小芸工作上是一把好手,總能把事情處理得高效不拖沓,但她很少加班,她經常說:「今天要和老公孩子一起去公婆家吃飯,陪他們聊聊天。」
有一次,大家一起聊天的時候,有人問小芸:「你怎麼老去公婆家呀?我們想約你出去嗨皮一下,都很難約到。」
小芸微笑著說:「我兒子小的時候,公婆和我們一起住,幫我們帶孩子,現在孩子上初中了,他們就回到自己的房子住了。他們老兩口就我老公一個兒子,平時我們不回去的話,他們兩個人冷冷清清的,所以我們有空就去陪陪他們,還好在一個城市,還方便的。」
大家都誇小芸是個好媳婦。
小芸一臉燦爛地說:「我們周末的時候也經常回家看我爸媽,我爸媽住得遠一些,所以我們一般周末的時候回去兩天,其實人老了就盼著兒女多回去陪陪。這是我從我媽身上學來的。我媽是個特別開朗的女人,我從小就看著我媽每天笑呵呵地陪我爺爺奶奶嘮嗑,去我外公外婆身邊膩歪。」
她經常跟我說:「對老人家一定要好,要多陪陪他們,人老了喜歡經常看到兒女。」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小芸的媽媽用言行教會了小芸陪伴老人是給老人最好的財富,相信小芸的這種孝順行為會傳遞給他的兒子,再到孫子,代代相傳下去。
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機,你如何對待父母,他們也會如何對待你。
沒有來日方長
唯有隻爭朝夕
總以為歲月很長,有大把的時間讓父母等著我們,肆無忌憚地消耗著有限的親情。
最近,微博上有個熱搜:疫情結束以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觸人心弦:好好和父母吃一頓可口的家常飯菜。
是呀,聽起來很輕鬆的事,但有多少人做到了?又有多少人沒有機會做了?
2月1日晚上10點多,湖北武漢一醫院門口,一名女孩跟著殯儀館車輛哭喊著「媽媽」。
女孩母親是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去世。女孩一夜間沒有了媽媽。
遺體被抬上殯儀車後,她在後面追趕,一聲撕心裂肺的「媽媽」,擊潰了所有人的淚腺。
2月11日下午,火神山醫院護士吳亞玲的母親突發主動脈夾層破裂在雲南昆明過世,在抗疫一線的吳亞玲得知這個消息,淚如雨下。
2月12日上午,母親的遺體火化,仍堅守在抗疫一線的吳亞玲連通家人的微信看了母親最後一眼,然後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她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悼念母親。那種心痛的感覺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
2020年伊始,疫情讓多少個家庭破裂,讓多少的兒女失去了父母。
在疫情之下,我們突然發現自己都是平凡的人,災難面前是那麼的渺小,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降臨。
韓嬰《韓詩外傳》裡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汪曾祺也曾在《冬天》裡寫:「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深以為然。
我們一直習慣了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習慣了有一個愛的港灣,可當他們有一天離開了,你才發現自己成為了世間最孤獨的孩子。
人不怕無能為力的遺憾,怕就怕明明自己能做到的事,還偏偏讓它成了遺憾。
不要等失去的那一天,才來悔恨為什麼沒有和他們好好吃一頓飯,下一盤棋,散一回步,聊一次天。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常言道,老人如小孩。不僅說的是脾性上相似,更深層次的意義就在於——老人如小孩一樣需要關懷和照顧。
最近開播的綜藝節目《一路成年》中,徐錦江這位熒幕上的錚錚漢子讓我們看到了老父親身上「鐵漢柔情」的一面。
徐錦江,讓人一下就想到了《鹿鼎記》中的鰲拜,《倚天屠龍記》中的金毛獅王謝遜;
可是作為父親的徐錦江,在兒子徐菲眼中卻是「反差」、「嚴厲」、「婆媽」、「健忘」的代名詞,別人家的老爸,在孩子面前是成熟穩重的,可徐菲的老爸卻像個孩子,需要他去照顧。
對於父子倆的相處模式,徐錦江的一番話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那些嘮嘮叨叨的婆媽,其實都是他為了讓兒子多關心自己、多陪伴自己,所做出來的偽裝。
是呀,當父母漸漸老去,他們褪去了身上的鋒芒,卸下了無所不能的偽裝,其實他們也只是需要人關心、陪伴的普通人。
而能給予他們關心、陪伴的只有子女。
人到中年,我們總習慣眼睛都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蹣跚學步、茁壯成長,卻忘記了往後看,看父母佝僂的身軀在斑駁的歲月中漸漸風化,直到煙消雲散。
就如龍應臺所說:「這個社會向來談的都是我們要給孩子相處的『質量時間』,陪伴孩子長大。什麼人談過我們要給父母『質量時間』,陪伴他們老去?」
多回家陪陪父母,幫媽媽做一頓早飯,陪爸爸下一盤棋,和媽媽一起追劇,為爸爸煮一次茶……事雖小,心意最可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是回報父母最好的方式,這短短餘生 ,你們陪我長大,我陪你們變老。
作者簡介:心心兒,富書親子寫作營第3期學員,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仰面沐浴陽光,低頭書寫美好,本文首發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