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捷克是世界上極其重要的軍工生產國家。得益於境內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水陸交通,捷克的工業水平,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提升。1918年,多民族的奧匈帝國被一戰拖垮,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在外力作用下組合成一個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在此情況下,作為「帝國武器庫」的捷克地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便繼承了奧匈帝國遺留下來的龐大軍事工業。
20世紀20~30年代,捷克是全球排名靠前的工業化國家,其境內有著名的斯柯達兵工廠、布爾諾兵工廠等大型軍工企業。因此,捷克的武器生產數量也相當可觀。據統計,當時捷克每年可生產160萬枝步槍、2萬挺重機槍、3.6萬挺輕機槍、2500門火炮。製造出來的武器裝備,除小部分供應本國軍隊使用外,其他的都出口到國外。二戰爆發前,捷克的軍火出口曾佔世界30%多,不僅為捷克政府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同時也對世界軍事發展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是蘇東集團的成員。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的武器生產數量仍有所增加。1950年,捷克軍工產值在機械製造業的比重為4%;1953年,這一數字就增加到27%。60~80年代,世界各大局部戰爭地區,都能發現捷克武器的身影。在冷戰即將進入尾聲的1984—1988年,捷克出口了價值達27億美元的武器,在全球16個主要軍火出口國中位列第7。總體來說,蘇東劇變前,捷克的軍工水平一直處於很高的地位。
蘇東劇變發生後,原本繁榮的捷克軍工產業,逐漸走向了衰落。1989年,捷克軍工產值較上一年下降了12%。1992年,捷克的軍工產值只有2.43億美元,僅為其鼎盛時期的1/10。同捷克相比,斯洛伐克的處境更慘。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後,斯洛伐克的軍工部門,有38000人失業。當今的武器裝備領域,已經很少見到「捷克製造」的身影。那麼,東歐劇變後,捷克的頂尖軍工為什麼就不行了?我個人認為,這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四個字就是:時代變了。
第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捷克面臨經濟困難
冷戰時期,捷克其實是被綁在了「蘇聯戰車」之上,所以其軍火生產,不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國防需要,同時也是為了給蘇聯、華約組織以及其他親蘇國家提供裝備支持。因此,在冷戰時代,捷克的軍工生產,得到了來自蘇聯和經互會的資源傾斜,而可以不計成本地進行大規模生產。但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維繫東歐各國的經互會「經濟一體化」體系不復存在了,捷克也失去了來自蘇聯的物資傾斜,軍工生產出現困難。
東歐劇變,也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民經濟造成嚴重衝擊。蘇東劇變後,首先出現的社會體制轉軌任務,已經讓捷克政府自顧不暇,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問題,更令捷克政府疲於應付。1991~1995年,捷克國內大量工廠倒閉,無數工人失業,人們生活水平整體呈下降趨勢,經濟發展可以用「不景氣」來形容。為了渡過困難,捷克政府只得裁減軍工技術人員、出售裝備製造技術、壓縮武器生產規模,軍工生產更加難以為繼。
第二,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崩潰,捷克失去了潛在用戶
30年代,世界正處在二戰爆發的前夕,國際局勢相當緊張,中國抗日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西班牙內戰打得難解難分。所以,捷克武器可以大量出口到這些國家,尤其是中國。60~80年代,世界同樣處在蘇美對峙的格局之下,越南、中東、拉美、非洲都被戰爭波及。所以,捷克武器同樣可以通過經互會組織,被大量運送到熱點地區。從這個角度講,捷克生產的武器,大部分是用於出口的。對外貿易,往往維繫著捷克軍火工業的繁榮。
可是,蘇東劇變後,國際格局出現重大變化,大規模戰爭難以再次發生。取而代之的,則是規模較小的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在此情況下,捷克的武器生產就受到了很大影響。同時,不少捷克人也意識到:大規模的武器出口,已經難以為繼。1989年,捷克總統哈維爾宣布,捷克不再當軍火販子,不再靠出口軍火賺錢,不再保持龐大的軍事工業。此後,捷克限制或取消了對50多個國家的軍火出口,並自1990年起將大批兵工廠轉為民用。
第三,信息化戰爭的到來,西方的競爭,更令捷克軍火工業舉步維艱
捷克的工業基礎,基本上繼承自奧匈帝國。不可否認,在二戰和冷戰時期,捷克製造的武器裝備,在戰場上的表現相當優秀。例如,捷克的LT-38坦克,為德國的諸多坦克設計提供了原型。德國之所以有底氣閃擊波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接管了捷克的軍事工業體系。抗日戰場上,中國軍民手中的「捷克造」機槍也是屢建奇功,從而得到了八路軍、新四軍、國民黨軍的一致好評。當時的捷克武器,可以說是「堅實可靠」的代名詞。
然而,80年代時期,西歐、美國和日本主導了世界第三次產業革命,繼而引發了戰爭模式的變革。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軍隊大量運用了高科技武器,令世界各國目睹了信息化戰爭的威力。此後,美國和西歐利用資本、技術優勢,不斷搶佔世界軍火市場。而與此同時,捷克卻由於東歐劇變所帶來的「陣痛」,難以在軍火市場上同西方競爭。不僅如此,捷克政府還將大批軍火訂單轉交給西方,以緩解自身的財政壓力。在此情況下,捷克的軍火工業舉步維艱。
總體來說,歷史時代的變遷,令曾經輝煌的捷克軍事工業走向了沒落。到了2000年,捷克的軍火出口額,已經銳減至1億美元,遠不及全盛時期的水準。再後來,捷克的武器生產雖然偶有亮點,但已經無法恢復曾經的繁榮。
參考資料:《列國志·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