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時節,我和老伴兒帶著孫女開車回到了近在咫尺的故鄉──北洋碼頭村。
北洋碼頭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一個不大也不小的村莊,一千多戶人家,錯落在一條蛇形的海河彎旁。潮起潮落的海河水,滋養出濃厚的鄉土文化,按史料記載,「海下文武高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內容表現了農民耕作、漁夫捕魚、樵夫砍柴、兒童讀書識字、尤其到春節期間親朋互拜互訪、安居樂業的生活場景。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天天都在海河大壩上、小樹林、果園裡捉迷藏,你追我打,玩泥巴娃娃漏,彈球、撲蜻蜓,釣蛤蟆、上樹捉鳥,下河捕魚。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玩得不亦樂乎,留下了抹不掉的記憶。
我們村邊有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橋。小橋是木頭做的,有史料記載,建於清末民初,由許多善良人家集資而建。積德行善,修路架橋,熱心公益,自古蔚然成風。
河邊的枝幹老槐樹粗壯葳蕤,五六月份正是槐樹開花時節,我每天都要從河邊小路經過,迎接著朝陽出去,沐浴著晚霞歸來,在南來北往的行程中感受著生活的氣息。在紅塵中奔波,有些倦怠的心情,只有從這條路上經過時,看到開滿槐花的槐樹林,才會得到片刻的歡愉。乳白色的槐花掛在枝頭,像一串串小巧玲瓏的風鈴,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曳。有的綻開笑臉,好似一隻只白蝴蝶展開翅膀;還有花開半朵,仿佛羞澀的少女在微風中頻頻點頭。槐花的樣子淡雅,氣味卻芬芳迷人。把槐花摘下,放入口中,嘴裡立刻充滿了槐花的香氣,沁人心脾。而隨風飄落的槐花,像瓣瓣雪花般晶瑩潔白,無聲地鋪就一地的素潔。拾起一枚小小花瓣,仔細辨認花蕊的脈絡,每一朵盛情的開放,都在譜寫一曲對生命熱愛的讚歌。槐花沒有色彩斑斕的千姿嫵媚,素雅平淡中演繹著純潔樸實的情懷。欣賞槐花那種素潔中的靜穆,平息心中的幾許浮躁,潛移默化了人們的心態,以一種更加淡定從容的態度面對生活。
橋下常見女人們蹲在那洗衣物,河水清波蕩漾細流涓涓。炎熱的夏天,我們幾個小孩兒光著屁股泡在河裡,橋上玩跳水,橋下捉迷藏,打水仗,揚起漫天水花,蕩起一河笑波。順著河邊往南掏螃蟹是我們最願意幹的事兒。不大一會兒工夫就掏到十來只螃蟹,高興得眉飛色舞。
海河大堤下,四周是一大片稻田和莊稼地,隨著季節變換,田地裡長出不同的禾苗,陸續收穫著稻穀、玉米、高粱、大麥、小麥……茂盛鮮嫩的蔬菜把園田遮得嚴嚴實實,酸酸甜甜的楊梅讓人留戀,西紅柿打著嘟嚕,辣椒紅得像火,黃瓜綠得要滴下水來,開著小黃花;成群的小蜜蜂,低聲哼著小曲兒;對對蝴蝶在金黃的菜花上翩翩起舞,實在美極了。
蔬菜採摘下來送往天津楊莊子,小劉莊等地方,得到市民的好評,相傳北洋的楊梅,趙北的西瓜,田嘴的菜花,是最有名氣。船夫們把船撐到岸邊,船剛到岸就被蔬菜門市部瓜分乾淨。
特別是中秋,夜深人靜時,我們幾個「發小夥伴「相約,手提著馬燈,或手電筒,拎著小桶,鑽進稻地或溝邊照螃蟹。田野寂靜無聲,不一會兒,我們一個個拎著小桶,從稻地溝邊出來,滿載而歸,那份喜悅,如同從戰場上凱旋歸來。
夢情縈懷,牽掛在心上。疾步走過大壩來到村前,但見整合拆遷後的村子裡靜悄悄的,偶而傳來一兩聲雞鳴犬吠。還有幾戶沒走的村民,門窗關閉,房屋還在,卻無人居住,周圍長滿了野草;在秋風中瑟瑟抖動。遠遠能看見修建的地鐵站和鋪築公路來往地車影。
回到家裡,夜很深了,我輾轉反側,沒有一點睡意。一束清亮的月光透過窗子照射進屋裡。我披衣下床,遠眺我的故鄉籠罩在沉寂的月色裡,一隻夜鳥飛過,翅膀劃破夜空,一陣「嗖嗖」的聲音過去,留下無邊的寂靜。
我腦海不斷浮現故鄉故鄉熟稔的風景,曾經樸實而美麗的模樣,昔日的小橋流水、豐收田野、嫋嫋炊煙、孩子們的追逐嬉戲……
故土是根,故鄉是本,故土是我們生命最初成長的搖籃,故鄉是最美麗的人間天堂;故土是我們靈魂和精神的歸宿,故鄉是漂泊的遊子魂牽夢縈的地方;故土是一生也無法割捨的情懷,故鄉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念想和永遠不泯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