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長城天山石城文明帶​

2020-12-27 澎湃新聞

作者:柳士發

1. 既然城邦是文明的第一要素,那麼研究城垣、宮室和祭壇或者神廟三類基本設施以及道路、廣場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並且進行科學分類,應當成為研究考古學文化和考古學文明類型的基本範式。根據城邑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劃分,中國原始文明可以分為石城文明區系和土城文明區系——長城、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主要屬於石城文明區系,其中以長城文明帶、天山文明帶以及青藏文明帶為代表;長城、天山以南第二、第三臺階地區主要屬於土城文明區系,其中以黃渭文明帶和江岷文明帶為代表。

一、發現東亞兩河文明與長城、天山文明帶

2. 原始長城文明帶為石城文明帶,從遼西到陝北,都發現了大批石城文明遺址,其中都出土了青銅器,所以又可稱為長城青銅文明帶,主要包括長城中段石城文明區和長城東段石城文明區。考古發掘顯示,長城文明帶先民從事農耕同時兼作畜牧,並且豬骨遺存佔比逐步減少,羊、牛、馬骨遺存佔比日益提高。長城文明帶先民既可以南下成為農耕族群又可以北上成為遊牧族群。長城中段原始古城或稱河套地區原始古城多為石城,大都有石砌城牆、石築房屋和石構祭祀遺址,眾多小城仿佛眾星捧月,圍繞中心城址密集分布,其中石峁古城規模巨大,呈現都邑氣象。比如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大廟坡等蠻汗山南麓東南向陽坡地面向岱海及其周圍的石城群,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阿善、西園、薩木佳、黑麻板、威俊、納太等大青山南麓石城群,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百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寨子上、小沙灣、二裡半,清水河縣後城嘴和馬路塔,陝西省佳縣石摞摞山、桃柳溝、薛家會,橫山縣金山寨、寨山,神木縣石峁、寨峁,山西省興縣碧村等南下黃河及其支流沿岸石城群。最令人矚目的陝西省榆林市下屬縣級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城址是由外城、內城和臺城——皇城臺組成的大型壘石城址,內城和外城城內面積分別為210萬平方米和190萬平方米,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碳14系列測年和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遺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和夏朝早期石城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以及包括青銅器在內的銅器,標誌著它已經到達青銅時代。絕對年代處於商周之際的陝西省清澗縣李家崖古城建在無定河與黃河交匯處的山梁上,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495米,南北寬122—213米,面積約67000平方米,城垣主要依靠塹山為垣,少部分為土石相間夯築或內夯築、外徹石,殘高3米餘,基寬近9米。在石峁遺址所在的大河套地區——陝北、晉北、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發現了眾多規模不同、層級不一的原始石城遺址,它們共同組成了石城文明區,石砌城牆遺址、石構祭祀遺址、石築房屋遺址是它們的共有特徵。

3. 以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為主要區域,絕對年代大體處於公元前2300至前1600年之間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也已進入青銅時代,它們密集分布於河谷地帶,基本都有石砌城堡,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尤其是在內蒙古赤峰北部沿英金河一線,小型石城密集分布,連成一串。在河北北部的圍場、平泉等地發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城址70餘座,其中平泉茅蘭溝城址群,多在山的陽坡用石塊砌成方形城址,一座大城周圍圍繞若干小城。

4.長城一帶銅石並用時代遺址都曾發現青銅器、石頭城、祭壇以及等級分化的墓葬,普遍呈現農耕與畜牧二元經濟結構,具有許多同時共性特徵,都曾經歷家畜從犬豕為主到牛羊為主的演變歷程,具有許多歷時共性特徵。根據國際通用標準,除了尚未發現成熟文字以外,它們已經具備進入文明時代的所有要素。事實上,在國際考古學界,尚未發現成熟文字的印加帝國等已被公認進入文明時代;按照同樣標準,石城與青銅並存時期的長城先民也已跨入文明時代門檻。由於居於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匯地帶,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地緣關係使得長城文明先民既可南下成為農耕族群,又可北上成為遊牧族群。

5. 東亞兩河文明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體,黃河文明以黃渭文明帶為主幹。原始黃渭文明帶主要屬於土城文明帶,主要包括黃河中遊土城文明區和黃河下遊土城文明區。黃渭文明帶原始古城遺址主要包括黃河中遊和黃河下遊或者中原地區和海岱地區原始古城遺址群,絕大多數皆為土城,屬於土城文明。中原地區原始古城多由夯土堆築城垣,多為(長)方城,多有城牆和城壕多重防禦體系,城址內外的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等大都經過統一規劃布局。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陶寺遺址總面積430萬平方米,其中大城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圍合面積達280萬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包括青銅器在內的銅器,顯示陶寺先民不僅已經超越石器時代和陶器時代進入成熟發達的玉器時代,而且已經邁入青銅時代和文明時代。碳14測年和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陶寺文化興衰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遊和澮河流域已經發現70多處,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土城文明區。河南省鞏義市雙槐樹、鄭州市惠濟區西山、登封市王城崗、新鄭市人和寨、新密市古城寨和新砦、禹州市瓦店、郾城縣郝家臺、平頂山市蒲城店、博愛縣西金城、溫縣徐堡、濮陽市高城和戚城、安陽市後崗、輝縣孟莊、周口市淮陽區平糧臺等古城群星璀璨,其中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伊洛河匯入黃河處的雙槐樹遺址是一座具有都邑氣象的高等級大規模中心聚落遺址,周圍分布著西山、點軍臺、大河村、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蘇羊、土門、妯娌等眾多城址、大的聚落以及其他各種遺址,被有關考古學家稱為河洛古國。年代較早的鄭州市西山古城遺址略呈圓形,最大內徑180米,面積約34500平方米。海岱地區原始黃土古城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分布更加密集,它們與中原地區夯土古城一樣大多近似方城。江蘇省連雲港市藤花落、山東省五蓮縣丹土、章丘市城子崖、淄博市臨淄區田旺、鄒平市丁公、壽光市邊線王、滕州市西康留和尤樓、陽穀縣景陽岡和王家莊以及皇姑冢、茌平縣教場鋪、大尉、樂平鋪、尚莊、王集等原始古城遺址星羅棋布,其中面積最大的山東省日照市堯王城和兩城鎮遺址均達100萬平方米左右。

6. 長江文明以江岷文明帶為主幹。原始江岷文明帶主要屬於土城文明帶,主要包括古代長江上遊(中國古代以岷江為長江正源)土城文明區、長江中遊土城文明區和長江下遊土城文明區,或者分別稱為巴蜀土城文明區、荊楚土城文明區和吳越土城文明區。已經發現的成都平原原始土城遺址有四川省新津縣寶墩、大邑縣高山和鹽店、都江堰市芒城、崇州市紫竹和雙河、成都市郫都、溫江縣魚鳧村等。其中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550年至前2300年的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龍馬鄉寶墩古城第一期城牆東西寬600米,南北長1000米,面積60萬平方米,第二期城牆總長度約為6200米,以壕溝外側為界,面積約276萬平方米,皆由黃土堆積而成。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古城與河南省鄭州商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等青銅時代古城築城方法相似,皆為夯築土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現存城垣牆體寬25—37米,城高2—4米,平面呈圓形,由護城河、夯土城牆和東、西、南、北四門組成,外圓直徑約325米,不包括護城河佔地76000多平方米,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城址。城址東門以內發現了黃土堆築的面積250平方米左右的橢圓形祭壇。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之間的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古城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900米,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城牆牆基寬30—50米,殘高3—8米,由黃土堆築而成,古城防衛體系由城牆、城壕和城外外圍臺崗共同構成,屬於石家河文化早期遺存,是迄今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原始城址。石家河古城中心區域的譚家嶺古城呈不規則圓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垣由同樣由比較純淨的黃土堆築而成,但是始築年代更早。石家河古城西側的印信臺祭祀遺址發現5座人工堆積的臺基,最大的臺基東西長30米,南北寬13米左右,屬於石家河文化晚期遺存,是迄今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場所。長江中遊原始土城遺址還有湖北省黃陂縣張西灣、大悟縣古城等遺址。長江下遊地區最大的原始古城遺址、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超過290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城牆用黃土堆築,大致屬於堆土方城。

7. 天山文明帶主要屬於石城文明帶。呼斯塔遺址是西天山博爾塔拉河流域眾多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址中的一處,位於新疆自治區溫泉縣東北的阿拉套山腳下,年代區間約在公元前1682至前1431年,由居址、墓葬、巖畫等遺蹟組成。核心區位於阿拉套山前衝積扇上,南北兩側拱衛核心居址的小呼斯塔山與黑山頭均分布有石構居址。自2016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核心區內的一處大型居址組合與黑山頭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發現該大型居址組合由長方形主體建築、前室、西側室、院落等組成,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北麓青銅時代面積最大的建築組合。進一步研究發現,胡斯塔遺址是一個擁有石築高臺、石砌衛牆、石建城堡、石構居址群落以及南北石構衛所的西天山大型高等級青銅時代遺址。同一區域的阿敦喬魯遺址同樣發現了類似石構居址。位於新疆自治區巴裡坤縣天山北麓、絕對年代約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的紅山口、東黑溝(石人子溝)、西黑溝、小黑溝、大黑溝遺址五個遺址群自東向西組成了一個東天山高等級青銅時代遺址群,遺蹟分布面積超過36平方公裡,已經發現石築高臺多座、石構居址800多座、墓葬2000多座、刻有巖畫的巖石4000多塊。位於哈密市烏拉臺鄉烏拉臺村南、天山南麓的烏拉臺遺址分布面積近70萬平方米,地表石圍居址約300座。位於哈密市西山鄉天山南麓、五道溝溝口東側的闊克亞爾遺址分布面積約10平方公裡,石圍居址400座以上。位於東天山南麓的柳樹溝遺址等也都發現了大量石構建築遺址。考古發現,石構居址、墓葬和巖畫是青銅時代乃至黑鐵時代天山眾多遺址的普遍特徵。

8. 青藏高原主要屬於石城文明區系。1977年發現的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年代為距今4000至5000年,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小米、豬骨遺存。在建築方面,大量採用石塊作為原料,如石牆房屋、石鋪道路、圓石臺、石砌圍圈等。該遺存被命名為卡若文化,各種跡象顯示,它有可能是古羌文化遺址。1984年發現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貢遺址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間,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甚至銅器,同樣發現石砌房屋、石臺遺存。距今約3000年的青海省湟中縣多巴鎮銀疙瘩村西志土河西岸下石城遺址發現了圍合面積數萬平方米的石砌圍牆。位於西藏自治區噶爾縣象泉河北岸的穹隆銀城遺址及其山下的澤蚌遺址皆以石塊砌築城牆和房屋,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以及一些銅器和鐵器,有可能是古象雄遺址。藏南穹隆銀城遺址固然是大型石構城寨遺址,距今2000多年的藏北丁東遺址發現若干石砌居址和碳化青稞顆粒,顯示石構建築遺址是青藏高原眾多遺址的普遍特徵,說明當時不僅藏南地區處於農耕與畜牧二元經濟形態,而且藏北牧民仍在河谷低地從事農業種植。

9.《北史•附國傳》雲,附國(在今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無城柵,近川谷,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餘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於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上述西藏自治區象泉河上遊噶爾縣門士鄉境內苯教寺院穹窿古入江寺附近山谷中發現的穹隆卡爾東(意譯鵬地銀城)古城不僅有石砌的房屋遺址、祭壇、通往山下的暗道,還出土有石磨盤、石磨杵、鐵三角、鐵甲片、鐵箭簇等大量遺物,在石祭壇中還出土了一件雙面裸身銅人像。格桑丹貝堅贊《世界地理概說》記載,「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詹巴南喀的修煉地穹隆城,這裡還是象雄王國的都城。」敦煌古藏文P.T.1287號文書《贊普傳記》記載,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將其妹妹贊蒙賽瑪嘎嫁給象雄王李迷夏為妃,贊蒙賽瑪嘎所居地名正是穹隆堡塞。

10. 從古到今,大量使用石砌建築都是羌人的顯著特徵。石室文化帶和石城文明帶有可能是古羌文化帶和古羌文明帶。羌族自古習慣「累石為室」。《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至地節三年,夷人以立郡賦重,宣帝乃省並蜀郡為北部都尉。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頗知文書,而法嚴重。貴婦人,黨母族。死則燒其屍。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夏則違暑,反其邑。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又土地剛滷,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麥為資,而宜畜牧。」雖然氐羌連稱,但是氐人多居土室,羌人多居石室。《南齊書•氐傳》記載,「仇池四方壁立,自然有樓櫓卻敵狀,高並數丈。有二十二道可攀緣而升,東西二門,盤道可七裡,上有岡阜泉源。氐於上平地立宮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為板屋土牆,所治處名洛谷。」

11.長城與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形成了石城文明區系,長城與天山以南形成了土城文明文明區系。公元前3千紀後期從圖瓦至貝加爾湖一帶先民,公元前2千紀上半葉屬於奧庫涅夫(Okunev)文化的阿爾泰山森林百姓,盛行在山上營建兼具宗教與防禦功能的石城,作為祭祀、舉行儀式以及聚會的重要場所,使用人、獸犧牲,以及將石雕人像、人頭、浮雕立石築入石牆是奧庫涅夫文化類型石城的重要特徵。新疆自治區塔裡木盆地克裡雅河流域的圓沙古城、孔雀河流域的營盤古城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額濟納河流域的黑水古城皆為圓形土城。考古發現西域樓蘭古城城垣由黃土、紅柳枝和蘆葦分層間築而成。

12.中國北線長城是中國中東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天山山脈是西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都在亞歐長城主線上,不過天山以南也有少數遊牧族群。《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裡,行國。」《漢書•西域傳》記載,「西域諸國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西夜與胡異,其種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資治通鑑•漢武帝元狩元年》記載,「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皆行國,隨畜牧,與匈奴同俗。」《後漢書•班超傳》記載,「乃命將帥擊右地,破白山,臨蒲關,取車師,城郭諸國震  響應。」宋代程大昌《北邊備對北狄無城郭》記載,「漢敘西域諸國有城郭國,有行國。城郭國則其築城有守者也,行國則不立城郭而以馬上為國者也。」

13.從城址位置來看,上述石城大多依山而建,建在山地上,可謂山城;上述土城大多濱河而建,建在臺地上,可謂臺城。長城、天山一線不僅是石城文明與土城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山城文明與臺城文明的分界線。隨著遊牧經濟從農耕與畜牧二元經濟結構分化出來,遊牧文明應運而生,長城與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石城文明地區轉換成為遊牧文明地區,形成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二元區系格局。長城、天山一線轉換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

二、發現亞洲五大兩河文明和東歐兩河文明

14. 國際考古學界通常把城邦、青銅和文字三要素作為進入文明時代的標配,但這只是考古學文明的最高標準,實際上,國際考古學界公認的美洲瑪雅文明只具備城邦、文字兩要素,尚未發現成熟的青銅冶煉遺存,印加文明只具備城邦、青銅兩要素,尚未發現成熟的文字遺存,採用的是文明的一般標準、普通標準,一些考古學家主張根據文明的詞源含義以城邦作為文明的單一要素,採用的是文明的最低標準、底線標準。如果既不選用高標也不選用底標而是選用普標,那麼可以發現,亞歐大陸歷史上最偉大的巧合之一是產生了多個古老的兩河文明。

15.通常所謂兩河文明僅指西亞兩河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西亞河中地區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本義為河中,兩河之間),是古希臘人對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Euphrates River)、底格裡斯河(Tigris River)流域的稱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連同其西南方向的地中海沿岸肥沃的黎凡特(Levant)地區仿佛一彎新月,被稱為新月沃地。公元前5400年左右,蘇美爾(Sumer)人在幼發拉底河入海口附近創建了人類第一個城邦,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公元前2900年左右,早已進入城邦文明時代的蘇美爾地區已經出現六個較大城邦——埃利都(Eridu)、基什(Kish)、拉格什(Lagash)、烏魯克(Uruk)、烏爾(Ur)、尼普爾(Nippur)。原始西亞兩河文明主要屬於坯城文明。位於西亞兩河流域的梭萬(Sawwan)遺址出土了公元前7千紀中期至前6千紀中期的模製泥磚。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前4500年的馬德胡(Maddhur)遺址出土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燒磚,被用於修建水渠,但此後該地區燒磚的使用中斷了,直到公元前3100年至前2900年的烏魯克時期再次出現,但是依然未能普遍使用。原始西亞兩河文明的典型城址烏爾(Ur)古城遺址位於伊拉克南部,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用土坯或者晾乾、曬乾的泥磚興建的卵形城邑,東西徑長690米,南北徑達1030米,高8米,中央金字塔形土臺外層包砌泥磚,共計7層,高約21米,頂部平臺上建有神廟、衙署、作坊、倉庫等。整個城址分布著泥磚砌建的塔廟、宮殿和居民房屋等,出土了青銅器、泥版文書等珍貴文物,公元前4世紀因幼發拉底河改道而逐漸廢棄。

16.南亞兩河文明是指以南亞兩河流域——印度河(Indus River)和恆河(Ganges River)流域為主體的南亞古老文明。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遺址廣泛分布於印度河和恆河流域。1921年考古學家在巴基斯坦旁遮普(Punjab)邦的哈拉帕發現了南亞最早的古城遺址,1922年又在巴基斯坦信德(Sindh)邦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發現了更大的同類古城遺址。後來,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裡、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蘇特克根多爾(Sutkagen Dor),喀拉蚩東北1,600公裡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魯伯爾(Rupar),喀拉蚩東南800公裡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印度古都德裡以北50公裡的恆河最長支流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等地都曾發現哈拉帕文明的遺蹟。原始南亞兩河文明主要屬於磚城文明。位於巴基斯坦境內俾路支高原與印度河平原之間的美赫尕爾(Mehrgarh)遺址先民在公元前7000年至前3千紀中期使用手制泥磚砌築房屋。卡裡班幹(Kalibangan)遺址出土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產的燒磚。在南亞兩河文明成熟時期,絕大多數建築都以磚為主要建材,重要部分比如衛城表面、防禦城牆、大型排水和蓄水設施以及高等住宅皆以燒磚建成,普通住宅仍以泥磚或者燒磚與泥磚混用建成。南亞兩河文明的典型城址哈拉帕古城大約建於公元前2500年,遺址面積達85萬平方米,燒制紅磚砌成的城牆高達15米。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面積約2.6平方公裡,城牆、塔樓皆由燒制紅磚建成,城內分區,形如棋盤,兩條南北大道和三條東西大道縱橫交錯。堆築、夯築和版築皆為土築,土坯或者幹磚、泥磚和燒磚皆為土質建築材料。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古城城垣以及民居皆以磚塊為主要建築材料,建築磚牆磚道、磚城磚室,作為磚城文明也可以歸入廣義土城文明序列。

17.中亞兩河文明是指以中亞兩河流域——錫爾河(Syr Darya)和阿姆河(Oxus Darya)流域為主體的中亞古老文明。安諾文化(Anau Culture)因最初發現於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Ashkhabad)附近的安諾而得名,分布於該國南部科佩特(Copet)山北麓平原。安諾遺址分為北丘和南丘,北丘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銅石並用時期遺址,南丘是公元前3千紀後期至公元前2000年的青銅時代遺址,其間發現了青銅器和刻有早期文字的石質印章。阿姆河文明(Oxus civilization,2300BC-1700BC)又稱巴克特裡亞—馬爾吉阿納考古綜合體(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BMAC),是中亞地區青銅時代的一個定居型文明,分布範圍東至帕米爾,西達土耳其,北到烏茲別克斯坦,南及阿富汗,其中心區域是阿姆河(Oxus River)流域,由前蘇聯考古學家維克託•薩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1976年發現,法國考古學家弗蘭克福特(Henri-Paul Francfort)將其命名為阿姆河文明。中亞兩河文明主要屬於坯城文明。中亞兩河文明的典型城址阿爾丁(Altyn)、納馬茲加(Namazga)古城遺址均為圓形土坯城垣,二者分別佔地26公頃和70公頃。

18.北亞兩河文明是指以鄂畢河(Ob River)上遊與葉尼塞河(Yenisei River)上遊地區為主體的北亞古老文明。廣泛分布於烏拉爾(Ural)山以東亞洲草原、絕對年代為公元前 2200 年至公元前 1700 年之間的辛塔什塔—彼得羅夫卡(Sintashta-Petrovka)文化古城屬於坯城,以土坯砌築城垣和居址,從橢圓形、圓形城垣逐步發展成為方形城垣,面積600—30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青銅武器和馬拉戰車,居民以飼養牛、馬、綿羊並且種植穀物為生。比較典型的阿凱姆(Arkaim)古城遺址為圓形,佔地20,000平方米,外垣直徑約160米,牆厚4米,有4個門道,主門道朝西,牆內有兩圈布局呈梯形的建築,建築面積為110到180平方米。外圈建築(39-40個)利用外層防禦牆,每個建築的入口都面對著聚落的環形中央街道;內圈建築(27 個)利用內層防禦牆,每個建築的門都對著聚落中心的 25×27 平方米的廣場。在阿凱姆古城外有 130-140 米×45 米麵積的水澆地,發現了穀子和大麥。上述位於阿爾泰山、薩彥嶺到貝加爾湖之間的奧康涅夫文化古城多為石城。原始北亞兩河文明東部葉尼塞河上遊流域曾經主要為石城文明,西部鄂畢河上遊流域曾經主要為坯城文明,呈現出西部平原坯城文明與東部山地石城文明並列的格局。

19.東歐兩河文明是指以多瑙河(Danube River)流域與第聶伯河(Dneiper River)流域為主體的東歐古老文明。原始東歐兩河文明主要屬於土城文明。溫查文化(Vinca culture)因最早在塞爾維亞的溫查村發現而得名,存在時間約在公元前 5500至前 4500 年,主要分布在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多瑙河中遊地區。其中僅在塞爾維亞就已發現20 多座約公元前 5000至前 4000 年的銅礦,在塞爾維亞南部發現的約存在於公元前 5400至前 4700 年的魯德納·格拉瓦(Rudna Glava)銅礦是已知歐洲最早開發的銅礦。這裡的工匠當時已經懂得使用藍銅礦、孔雀石、赤銅礦等銅礦提煉顏色,並用冶煉紅銅做串珠裝飾和小工具,在遺址中一個金屬鑄煉房屋裡發現的約在公元前4500年用青銅鑄造的鑿、錘、斧等工具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錫青銅器。在溫查文化遺址還發現了大量刻在泥版上的書寫符號,已發現的溫查符號總數超過 200 個,其中約 30 個是主體符號,其餘是變體和複合造字,大多數雕刻在護身符、陪葬陶俑、雕塑以及陶土器上。興起於約公元前 4000 年,位於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境內的特裡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Tripolye-Cucuteni Culture,簡稱特裡波利耶文化)是歐洲銅石並用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烏克蘭特裡波利耶遺址和羅馬尼亞庫庫泰尼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羅馬尼亞東喀爾巴阡(East Carpathian)山至烏克蘭第聶伯河中遊一帶,以鑄造銅器和製造彩陶出名,其鍛造紅銅用具採用了焊接技術,並開始鑄造斧、錐、鑿、刀、劍等銅製品。特裡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的大規模城址群令人矚目,已經發現90個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點遺址,其中29個超過100萬平方米,6 個超過200萬平方米。其典型遺址烏克蘭塔連基(Talianki)古城人口有可能達 2—3 萬,面積達335—450 公頃,有可能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城址。各大城址外有壕溝土牆,內有街區和大型公共儀式建築,城內居民普遍居住在2—3 層樓房,遺址呈現出市中心、城鎮、村落三個層次聚落等級。

20.隨著氣候變化和遊牧文明的興起,中亞兩河文明、北亞兩河文明和東歐兩河文明都曾自覺或者被動變成遊牧文明地區,從農耕與畜牧二元經濟形態變成遊牧一元經濟形態,東亞兩河文明、南亞兩河文明和西亞兩河文明雖然曾被遊牧族群統治但是依然保持農耕經濟狀態,並被列入世界原生文明序列。與此同時,在古代西域兩盆地區,北盆綠洲文明大多曾經轉型成為遊牧文明,南盆綠洲文明大多基本保持農耕文明形態。正是因為遊牧文明的興起,曾經轉型成為遊牧地區的中亞兩河流域、北亞兩河流域和東歐兩河流域都曾經歷了第一次原始城市化浪潮的興起與衰退和第二次原始城市化浪潮復興的歷程,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地區城邑的發展雖然出現了小與大、疏與密的反覆,但都呈現出圓城(橢圓或者圓形)越來越少、方城(長方或者正方形)越來越多的趨勢。

21.相對於大西洋而言,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又稱大東洋、大南洋和大北洋。東亞兩河文明的長江和黃河流入東方的太平洋,又稱東洋兩河文明;南亞兩河文明的印度河和恆河流入南方的印度洋,又稱南洋兩河文明;北亞兩河文明的鄂畢河和葉尼塞河流入北方的北冰洋,又稱北洋兩河文明。西亞兩河文明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入波斯灣,又稱波斯灣兩河文明,中亞兩河文明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入鹹海,又稱鹹海兩河文明,東南歐洲兩河文明的多瑙河和第聶伯河流入黑海,又稱黑海兩河文明。在小麥、大麥種植技術,黃牛、馬、綿羊、山羊養殖技術以及青銅冶煉技術自西向東傳播過程中,中亞兩河文明和北亞兩河文明是十分重要的中轉環節,它們分別經由草原文明之路和綠洲文明之路向東亞地區傳播,而從自然環境來看,經由綠洲文明之路抵達河西走廊路徑更短,經由草原文明之路抵達中國北方長城一帶路途更加通暢。

三、發現環地中海石城文明圈

22.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納哈爾·奧倫(Nahal Aren)臺地納吐夫文化(NatufianCulture)晚期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已經發現了加長、封閉的石牆,在同屬納吐夫文化遺址的哈約尼姆(Hayonim)洞穴裡發現了一系列毗鄰的橢圓形房屋,直徑約2.5—3.5米,皆由天然石塊砌成。1952年至1958年英國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Kathleen Kenyon)在西亞死海以北、約旦河以西的約旦河谷中央的耶利哥(Jericho,又譯傑裡科)市郊發掘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石城遺址,城區面積約10英畝,城牆用雕琢整齊的小石塊砌築而成,牆基厚達1.8米,斷垣一般高過3.65米,最高超過6米,城外壕溝寬達6.44米,深約2.43米,城區中央建有一座高大的石塔,修有22級階梯可以上下。考古發現,年代約為公元前8000年的耶利哥古城遺址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制泥磚砌築的坯城,後來曾被石城取代,石城廢棄以後,又在原址及其周邊發現了屢建屢廢的坯城遺址,經歷了從坯城到石城再到坯城的迭代轉變。

23.古西臺(Hittite)文明主要為石城文明。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古西臺帝國首都哈圖沙(Hattusha)古城修築於公元前13世紀,城垣南北長2.1公裡,東西寬1.3公裡,皆由大型石塊壘砌而成,曾經出土數以萬計的泥版文書和一塊青銅楔形文字碑。其中位於下城的祭祀風暴之神鐵舒勃(Teshub)和太陽女神赫伯特(Hepatu,又稱阿琳娜Arinna)的石砌大神廟長160米,寬135米;位於全城中心的石構衛城——布尤克爾(Buyukkale)城堡,兩側建有塔樓,佔地3公頃,居高臨下,俯視全城。

24. 古希臘文明主要為石城文明。距今約6000年至4800年的迪米尼文化(Dimini Culture)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已經發現了長寬各約百米的城堡,由外至內共有6道石砌圍牆,厚約0.8米,高約2米,內部中央庭院築有長11米、寬6米的大廳,大廳門廊有兩根圓柱,大廳內部有方柱和爐灶。愛琴海(Aegean Sea)中部基克拉底(Cyclades)群島基克拉底文明大約存在於在公元前3300-2000年,比存在於公元前27—前15世紀克裡特(Crete)島的米諾斯(Minos)文明更早,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城址和青銅器冶煉生產作坊,房屋多為長方形,建築材料多為巖石,其中出土的大理石雕像一般高17-20 釐米,最高者達150 釐米。基克拉底文明、米諾斯文明、邁錫尼(Mycenae)文明皆為石城文明。現存邁錫尼城堡略呈三角形,位於希臘半島南部,城牆高8米,厚達5米,使用巨大石塊環山修建。雅典(Athens)古城南北約5000米,東西約7500米,主要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建成,位於市中心的雅典衛城被稱為西方古典建築最重要的紀念碑,衛城中央最高處建有巴臺農雅典娜女神廟(Parthenon Athena Temple),所有建築均用大理石砌築。著名的特洛伊(Troy)古城、斯巴達(Sparta)古城等同樣屬於石城。

25.古羅馬文明主要屬於石城文明。羅馬(Rome)古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石砌城牆跨河依山,曲折起伏,形似一頭蹲伏的雄獅。《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指稱羅馬帝國),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裡,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魏書•西域傳》記載,「伏盧尼國(與普嵐、拂菻同音異譯,指稱東羅馬帝國),都伏盧尼城,在波斯國北,去代二萬七千三百二十裡。累石為城。」

26.古石城遺址遍及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北非大部分地區。位於保加利亞西北部黑海度假勝地瓦爾納(Varna)大區的普羅瓦迪亞—索爾尼察塔(Provadia-Solnitsata)古城遺址絕對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考古已經發現大型防護石牆,是迄今發現的歷史最為古老的歐洲石城。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180年至公元前2500年、位於英國奧克尼(Orkney)群島主島西海岸的斯卡拉布雷(Skarabrae)城堡為石城,遺址主要包括8所石頭砌成的房屋。位於西班牙中部馬德裡(Madrid)以西阿達哈河(Adaha River)畔的阿維拉(Avila)古城修建於11至12世紀,周長2460米的石砌城垣大致呈6邊形,高12米,厚3米,連接9座城門、88個圓形碉堡和2500個城堞,是中世紀防衛建築的典範。位於北非突尼西亞地中海岸的迦太基(Carthage)古城是一座典型羅馬風格的城址。

27.古埃及文明最初主要為坯城文明,使用晾乾或者曬乾泥磚築城,修建宮室、神廟和陵墓,後來轉型成為坯石二元文明甚至石城文明,興建了大量石城特別是石砌宮室、神廟和金字塔形陵墓。埃及早王國和古王國(約前2686-前2181年)首都孟菲斯(Memphis)以泥磚築城,因為最初城牆塗有白石膏粉,又稱白城。約公元前1450年繪製的古底比斯(Thebes)城萊克米爾(Rekh-mi-Re)墓室壁畫展示了古代工匠使用模具制磚的整個過程。位於埃及首都開羅以南薩卡拉(Saqqara,又譯Sakkara)的埃及第三王朝第二代法老祖塞爾(Djoser,又譯Zoser,2630 - 2611BC)金字塔是埃及第一座大型石砌階梯金字塔形陵墓,高62米,四邊形底基長125米、寬109米,塔外是用長554米、寬277米的圍牆圍成的庭院。

四、發現美洲科迪勒拉石城文明帶和東非石城文明帶

28. 著名的美洲印第安人三大古文明——古瑪雅(Maya)文明、古阿茲特克(Aztec)文明、古印加(Inca)文明皆在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構成科迪勒拉山系文明帶。科迪勒拉文明主要為石城文明,墨西哥境內的瑪雅古城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瑪雅潘(Mayapan)、圖倫(Tulum)、宏都拉斯境內的科潘(Copan)等古城遺址,城垣、宮室、金字塔形祭壇及其神廟皆由石塊構建。墨西哥中部的特奧蒂華坎(Teotihuacan)、特諾奇提特蘭(Tenochtitlan)、瓜地馬拉境內的蒂卡爾(Tikal)等古城遺址雖然不一定建有城垣,但是其中的石構宮室、金字塔形祭壇及其神廟依然顯示石質文明的特徵,特奧蒂華坎的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奇琴伊察的庫庫爾坎(Kukulkan)金字塔堪稱世界奇蹟。

29. 印加(Inca)古國首都庫斯科(Cuzco)古城位於南美洲秘魯境內,是一個主要建築、城牆和道路皆由石塊建築的古城。庫斯科在印第安人克丘亞(Quechua)語中本義世界之臍或者世界中心。印加古道四通八達,其中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全長達3200公裡;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全長達2300公裡,路面寬達3.5—4.5米。按照國際考古學界通用標準,除了尚未發現成熟文字以外,已經跨入文明社會的門檻。距庫斯科城1.5公裡處的薩克薩瓦曼(Saksaywaman)圓形古堡被稱為山鷹城堡,是印加古國祭祀太陽神的地方,建築在一座小山坡上,形成一個俯瞰全城的巨大防禦系統,從上至下有三道圍牆,外城周長540米,內城周長360米,城垣高達18米,均以巨石壘砌而成。古堡最高處有呈三角分布的三座塔樓,圓柱體主塔基層呈放射狀,兩座正方形塔是駐軍之處。古堡下層臺階用石板鋪成,長達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頭砌成的網狀地道,並與三座塔樓相通。距庫斯科城西北75公裡處的印加古國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在克丘亞語中本義古老的山巔)古城全用巨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Urubamba River)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城區由200座石砌建築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古城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

30.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Colorado)州西南部的梅薩維德(Mesa Verde)國家歷史公園以古普韋布洛(Pueblo)人建築遺址而聞名,普韋布洛印第安人約在11世紀遷到峽谷兩側的懸崖峭壁凹陷之處,開山鑿石,修建峭壁石屋甚至樓房,其中最大的懸崖聚落有220多個房間和23個地穴,形成了規模壯闊的懸崖之城。位於美國新墨西哥(New Mexico)州西北部的查科文化(Chaco Culture)國家歷史公園最大的印第安人建築遺址是普韋布洛伯尼託(Pueblo Benito)石構遺址,始建於9世紀,坐北朝南,整體呈半月形,佔地近8000平方米,共有近700間房屋、32個地穴和3個大型地穴。

31. 美洲沿海以及平原地區存在坯城文明。位於秘魯西北太平洋岸特魯希略(Trujillo)附近瓦卡德拉盧納(Huaca de luna)小鎮的莫切(Moche)考古遺址是印第安模切人於4至7世紀建造的中心城址,它以一座泥磚建造的金字塔形祭壇及其頂部神廟為中心,周圍分布著宮室和民居。位於秘魯西北太平洋岸特魯希略(Trujillo)郊區西北沙漠地帶的昌昌(Chan Chan,在奇穆語中本義太陽)古城遺址850年至1470年是印第安人奇穆(Chimú)古國的都城。中心地區由9個各自獨立的長方形城堡組成,每個城堡平均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城堡四周有高9至12米、厚達3米的圍牆,內有金字塔形神廟、宮殿、墓地、民居、庭園、蓄水池等建築物,全部由用粘土、砂礫、貝殼等製作的土坯建成,牆面上有圖案豐富的壁畫和浮雕裝飾。

32. 位於衣索比亞北部的阿克蘇姆(Axum)古城建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曾是阿克蘇姆古國的都城,城垣、宮室、神廟主要皆由石塊建成。位於非洲辛巴威共和國的大辛巴威(Great Zimbabwe)古城始建於6至7世紀,山上城垣由花崗巖巨石建成,高約10米,厚約5米,周長約240米,山下神廟和高塔皆由石塊砌成。在大辛巴威石城周邊地區已經發現了500多座石構建築物。從東北非洲直到東南非洲,共同組成了一個面積廣闊的東非石質文化和石城文明區系。

33. 同樣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西部兩河流域——流入大西洋的尼日河(Niger River)與剛果河(Congo River)流域以土城建築著稱,或可稱為西非兩河文明、西洋兩河文明,非洲東部地區則以石構建築聞名。尼日尼亞北方卡諾(Kano)古城始建於11世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牆長達24公裡,底部寬達12米,城高4米左右,使用紅土築成;埃米爾宮(Amir Palace)位於古城中心,最高建築是是位於古城中央的清真寺。馬裡(Mali)境內的傑內(Djenne)古城興盛於15—16世紀,同樣是一座紅土壘築起來的城址。但是興起於12世紀的肯亞(Kenya)蓋地(Gedi)古城遺址、興盛於13至16世紀的坦尚尼亞基爾瓦基斯瓦尼(Kilwa Kisiwani)遺址的石構建築和伊斯蘭建築令人矚目。

五、世界古城文明演變

34. 石城、石堡、石屋、石壇、石臺、石牆、石路,以大型綜合石構建築遺址為代表的原始文化或者文明遺址可以歸為一種類型——石質文化遺址或者石質文明遺址;不管是土牆、坯牆還是磚牆,不管是夯土建築、土坯建築還是幹磚建築、燒磚建築,以土質建築遺址為代表的原始文化或者文明遺址可以歸為一種類型——土質文化遺址或者土質文明遺址。中國長城一帶石材原料比較豐富,具有建設石質建築的自然條件優勢,而在黃土高原以及華北平原地區,石質原料比較難以獲取,走上土質建築路線,形成土質建築傳統,並且向外不斷傳播,日益擴大應用地域和範圍。進一步細分,土城文明又可以分為夯土文明、土坯文明或者幹磚文明和燒磚文明四種形態。把城邑建築材料和地理區域結合起來,人類原始文明、原生文明、原典文明首先可以分為石城文明世界和土城文明世界,土城文明世界又可分為夯土築城的土城文明區系、土坯或者幹磚築城的坯城文明區系和燒磚築城的磚城文明區系。東亞兩河文明屬於典型夯土土城文明區系,西亞兩河文明屬於典型坯城文明區系,南亞兩河文明屬於典型磚城文明區系。地中海文明圈以及美洲科迪勒拉文明帶屬於典型石城文明區系。長城、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原始石城文明區亦為石城文明區系。

35. 對比來看,美洲沿海以及平原坯城文明與西亞兩河坯城文明建築材料和建築類型最為接近,皆以土坯或者幹磚砌築城垣、宮室、金字塔形祭壇及其神廟,相對而言,科迪勒拉石城文明與其異質同構,以石塊砌築城垣、宮室、金字塔形祭壇及其神廟。古希臘、古羅馬石城文明範式奠定了歐洲石城文明傳統。燒磚又分紅磚和青磚兩個基本類型。相對於南亞兩河紅磚文明,東亞兩河流域在從夯土古城向更加堅固的磚石古城升級的時候,大多升級成為青磚古城,走向青磚古城文明,西亞、中亞等地則是升級成為紅磚古城居多。

36. 古伊朗文明位於環地中海石城文明、西亞兩河坯城文明、中亞兩河坯城文明和南亞兩河磚城文明之間。伊朗東部邊境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被焚之城(Shahr-I Sokhta)」城址坐落在赫爾曼德河(Helmand River)畔,是一座青銅時代的土坯古城遺址,被認為是伊朗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址。興建於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5年期間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靈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位於伊朗西部扎格羅斯(Zagros)山區,與許多古埃及城址類似,城牆以泥磚砌成,但是宮室以石塊砌成。東南亞與南亞兩河磚城文明區、青藏高原石城文明區、東亞兩河土城文明區相近,出現了許多磚城、石城和土城。《北史•林邑傳》雲,林邑「其國延袤數千裡,土多香木、金寶,物產大抵與交趾同。以磚為城,蜃灰塗之,東向戶」。著名的柬埔寨吳哥遺址以石構建築聞名世界。

37. 從亞歐長城建材來看,中國古代長城就地取材,既有土城、坯城又有石城,明代長城用磚增多;《漢書•韓安國傳》記載王恢雲,「及後蒙恬為秦侵胡,闢數千裡,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古朝鮮長城主要屬於石築長城。《高麗史•兵志》記載,高麗長城「起自西海濱古國內城界、鴨綠江入海處,東跨威遠、靜海、興化、寧德、寧海、寧朔、雲州、安水、清塞、平虜、寧遠、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靜邊、和州等三城,東傅於海,延袤千餘裡,以石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古伊朗戈爾幹長城主要使用泥磚築城,後來又以石塊改築。在古羅馬長城中,圖拉真長城和日耳曼長城開始以土築城,後來部分地段改以石城為主,哈德良長城和安東尼長城則以石城著稱。

38. 隨著遊牧文明的興起,許多地區的城郭化進程衰退、倒退甚至中斷,第一次城郭革命進程結束。隨著農耕文明再度北上,許多遊牧地區開始了再城郭化進程,興起了第二次城郭革命,但是許多石城地區城郭建築材料從石塊向夯土或者磚塊轉變,城郭從石城向土城轉型。比如天山和長城一帶出現了許多後起土城,絕大多數古城城垣夯土築成,個別城牆片段、佛塔和宮室牆壁用土坯砌成或者包磚砌成,長城和天山石城傳統逐步衰微,幾乎形成了土城一統天下的局面。比如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金中都(在今北京市)、蒙古汗國都城哈拉和林城址皆為夯土築城。

39.崑崙、賀蘭、和林、和寧、和龍、黑龍、呼蘭皆與赫連同音異譯,簡譯為龍、柳,在阿爾泰語系中本義為石,或者為天;喀喇崑崙、哈拉和林同音異譯,在阿爾泰語系中本義黑石或者昊天、偉大的天。通常以為崑崙山、賀蘭山本義石山,喀喇崑崙山本義黑石山,哈拉和林城本義黑石城,簡稱和林城或者和寧城,與和龍城、柳城、龍城一樣本義石城,黑龍江本義石江,呼蘭河本義石河,但是考古發掘證實,遼寧省朝陽市前燕都城和龍古城、吉林省和龍市渤海國中京古城、蒙古汗國都城哈拉和林古城皆為夯築土城,說明哈拉和林城本義更有可能為昊天城或者偉大天城,和林城、和寧城、和龍城以及柳城、龍城本義更有可能本義為天城,進而可以推論,喀喇崑崙山本義更有可能為昊天山、偉大天山,崑崙山、賀蘭山本義更有可能為天山,黑龍江本義更有可能為天江,呼蘭河本義更有可能為天河。

40.東北地區高句麗、渤海國等族群試圖保持、復興石城模式,不僅修築山地石城,而且努力興建臺地石城。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同樣興起石城模式。坐落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五排山上的五排山城址是戰國至漢代古城遺址,先後為沃沮、勿吉、靺鞨人以及渤海國所有,城牆全長1900餘米,由石塊堆砌而成。坐落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史稱忽汗城,仿唐長安城而建,整個城址略呈長方形,由外城、內城和宮城組成,外城周長約為16.3千米,夯土築成;內城周長約為4.5千米,以石築成;宮城周長約為2.5千米,以玄武巖石築成。

41.坐落於遼寧省桓仁縣的五女山城,是高句麗在五女山山頂平臺和東部山坡上修建的石構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長約1540米,東西寬約350-550米,是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高句麗建國初期都城——紇升骨城或為其配建的軍事衛城。西漢元始三年(3 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國內城原有土築城垣,公元3世紀,高句麗修築石質城垣,整體略呈方形,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554.7米、702米、751.5米、730米,周長2738.2米,內外兩壁全以長方形石或方形石條壘砌。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以後在附近的丸都山上配建尉那巖城作為軍事衛城。東漢建安三年(198年)高句麗加固擴建尉那巖城,將其更名為丸都城。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高句麗移都於丸都。經過多次增築,丸都石城形如簸箕,周長6947米,是高句麗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坐落於遼寧省遼陽市屬燈塔市的燕州古城原稱白巖城,是高句麗於東晉元興二年(403年)佔據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後在今太子河畔石城山上依山傍水修築的一座石構山城,分外城和內城。外城呈不規則方形,長480米,寬440米,周長1 840米,城牆用青色大石條疊砌,牆寬2至3米,高5至8米。內城長45米,寬35米,均用石塊疊築。坐落於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的卑沙城,又名畢奢城、大黑山山城,是高句麗在大黑山中、南兩峰及相鄰山脊上修建的一座石構山城,延綿5000米。坐落於遼寧省西豐縣涼泉鎮南城子山上的城子山山城是高句麗末期修築的石構山城,整體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寬900米,東西長1400米,周長3000餘米。北魏始光四年(427 年)高句麗移都平壤以後先居安鶴宮,586年遷居新建的長安城,同時增修擴建附近的大成山城作為軍事衛城。安鶴宮城略呈菱形,宮牆內芯為土,外壁為石,高約12米、邊長622米,以外殿、內殿及寢殿等為中心,形成南宮、中宮、北宮,共有5個建築群52幢大小建築物。長安城略呈三角形,主要為石砌城垣,由北城、內城、中城和外城 4部分構成,面積達1185萬平方米。大成山城連接大城山6座山峰,呈橢圓形,周長7076米,城牆總長9284米,高4至5米,是高句麗時期最大的石構山城。高句麗不僅堅持修築石城、石構宮室,而且修建石構金字塔型陵墓,與古埃及和古印第安文明頗有相似之處。新羅首都位於慶州,以宮城月城為中心,模仿唐代長安城規劃布局,周圍山嶺分布多座石構山城作為軍事衛城,東南有明活山城,西面有仙桃山城、和富山城,南面有南山城和關門山城,北面有北兄山城等。其中月城略呈半月形,石砌城牆高約20米,東西約長900米,南北約寬250米。百濟先後建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熊津(今韓國公州),泗沘(今韓國扶餘),皆為石城。前18年百濟建國,初都慰禮城(今韓國首爾),在附近北漢山上修築石構北漢山城作為軍事衛城。475年,高句麗攻下慰禮城,百濟遷都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538年遷都泗沘(今韓國扶餘郡),皆曾修築石構城垣。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島同樣長期保持修築石城傳統。

42. 東亞兩河文明一方面推動土城模式向外擴展,戰國秦漢以後長城沿線甚至蒙古高原直到元代仍在大量夯土築城,隨著東亞兩河土城文明的傳播,長城、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區都曾轉型成為土城文明,另一方面經由坯城文明緩慢地向磚城文明迭代升級,特別是明清時期青磚包城甚至全部用磚築城的現象日益普遍,同時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石城不斷增多。許多土城文明地區城郭建築材料從夯土、土坯、幹磚向燒磚轉變,城郭從狹義土城向磚城轉型,其中明清時期是磚城特別是青磚城垣的普及時期。比如,漢長安故城、漢魏洛陽故城、隋唐長安故城城垣皆以夯土築成,隋唐洛陽故城外城城垣夯土築成,皇城和宮城城垣夯土包磚砌成。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城址分為外城、內城和皇城,城牆均以黃土夯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才將皇城改為磚城。元上都遺址分為外城、皇城、宮城三道城牆,外城城牆均為黃土夯築;皇城城牆以黃土夯築,以天然石塊包砌,城門兩側以青磚壘砌;宮城城牆以黃土夯築,部分段落以青磚包砌。元大都為土城,明清時期北京轉型成為磚城。根據防衛需要就地取材,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興建了一些由石構城垣圍合的石城石堡石寨,比如湖南省鳳凰古城、茶陵古城,廣東省潮州古城,雲南省騰衝古城皆為石城。

責編:李瑞

相關焦點

  • 挖掘長城文化內涵 打造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本文轉自【中國網】;原標題:【挖掘長城文化內涵 打造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 建言中國096】【編者按】長城作為中華民族最具凝聚力、感召力的精神文化象徵之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
  • 文物新疆|天山南麓文明化進程——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發掘記
    奎玉克協海爾古城位於塔裡木盆地北緣、天山南麓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東南20公裡地處迪那河下遊喀拉塔勒河衝積荒漠地帶城址由城牆和城內中部高臺組成,城垣平面呈不規則圓角長方形在早期遺存中還發現了較多金屬煉渣和大範圍、長時間火燒痕跡,初步判斷可能和金屬冶煉存在關係,為冶金史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2020年度發掘正在進行中,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在高臺區發現有明確的房址等遺蹟,為進一步認識該城的發展演變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料。
  •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遍布全國稱之中國之魂,你去過幾個?
    是世界八大奇蹟,中國文明遺產。北京八達嶺長城稱天下九塞之一。長城也是一座文化富礦精神富礦。春有風起雲湧似烽火連煙的長城。夏有陰雨連天雲海繚繞夢幻長城。冬有冰雪覆蓋的雪花飛舞的長城。不同季節不同視角的不一樣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有生之年必挑戰。長城像是小孩子夢的開始的地方。
  • 長城老龍頭尋找老朋友 頒上海恩人長城使者證書
    30年後,304萬秦皇島人的感恩之心從渤海灣畔來到了美麗的黃浦江邊,一路追尋……長城,是一部雕刻著歲月痕跡的史書。30年前,170位上海市民、50家上海企業的名字被刻上長城腳下的石碑,為長城兒女永遠銘記。30年後,304萬秦皇島人的感恩之心從渤海灣畔來到了美麗的黃浦江邊,一路追尋,重溫情誼,收穫感動。
  • 《了不起的長城》開播好評如潮,首站就在山海關!
    首期節目取景自我們秦皇島的山海關區,節目不僅介紹了山海關長城的歷史背景,更通過長城「磚員」之間互相發問,加深對長城文化的理解。節目中,長城「磚員」們邊玩遊戲邊輾轉「山」、「海」、「關」——山地長城、海上長城和關城,不但潤物細無聲地介紹了每個長城建築的作用和意義,更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山海關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地理風貌、人文景觀和特色美食。
  • 男子八達嶺長城刻字被行拘5日 不文明旅遊行為將被納入「黑名單」
    男子八達嶺長城刻字被行拘5日 不文明旅遊行為將被納入「黑名單」 2020-04-07 16:33:25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男子八達嶺長城刻字被行拘5日】
  • 石城側翻卷閘門廠家_贛州德歐軒門業
    石城側翻卷閘門廠家,贛州德歐軒門業,2003年,返鄉發展,從基層做起,十幾年如一日,一直致力於卷閘門事業,在這行業中取得了耀人的成績,一直是卷閘門業界的標杆和領跑者。
  • 長城?首都?一城三帶?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餘年的建城史,一千餘年的建都史,孕育了故宮、頤和園、長城、大運河等眾多世界文化遺產,名勝古蹟數不勝數。以至於用一個詞似乎很難涵蓋北京。直到「一城三帶」的出現。
  • 《文明6》中文版預告片 長城和故宮代表中國文明
    《文明6》中文版預告片 長城和故宮代表中國文明 時間:2016-05-12 11:09:06 來源:3DM 作者:liyunfei
  • 天貓正宗原產地牽手陝西糧農集團,打響正宗天山麵粉品質名片
    8月28日上午,在大美西安,這個有著厚重歷史感的文明古都。一場盛大的合作儀式正在進行。陝西糧農集團攜手天貓,共同完成對天山麵粉正宗原產地嚴選的授牌。隨著雙方合作的落定,未來天貓正宗原產地項目將與陝西糧農集團共同推進天山麵粉品牌的影響力打造,發布全新嚴選標準,買正宗天山麵粉上天貓天山食品旗艦店。讓品質天山麵粉走到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 天貓正宗原產地牽手陝西糧農集團打響正宗天山麵粉品質名片
    8月28日上午,在大美西安,這個有著厚重歷史感的文明古都。一場盛大的合作儀式正在進行。陝西糧農集團攜手天貓,共同完成對天山麵粉正宗原產地嚴選的授牌。隨著雙方合作的落定,未來天貓正宗原產地項目將與陝西糧農集團共同推進天山麵粉品牌的影響力打造,發布全新嚴選標準,買正宗天山麵粉上天貓天山食品旗艦店。讓品質天山麵粉走到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 ​【新時代文明實踐】計世平:鄉村小學裡的「老計」
    ​【新時代文明實踐】計世平:鄉村小學裡的「老計」 2020-10-0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石城溫同保的第三子溫元秋位下世派
    溫同保的父親少四郎諱源宗,於唐開成元年隨母親遷到石城縣溫豐義裡居住(今石城溫坊),於847年生兒子溫同保、字太位。溫同保娶妻賴賢、生九子: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興、元旺。溫同保在62歲那年(公元909年),遷到柏林裡野芋窩開基(今石城堂下村)。
  •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對話
    近幾年兩個遺址以及與兩個遺址相關聯的遺址都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持續引起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黃河文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將數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經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擺在了一處,讓觀眾可以透物見史、透物見人,找尋4000年前黃河兩岸發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 ​《吉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發布!
    ​《吉安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發布!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大勝在發布會上指出,《條例》的制定出臺,對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促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參加第八屆旅遊文化系列活動嘉賓夜遊石城 共賞蓮鄉美麗夜景
    江西省通源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鄧馬糧:看到今天的石城改變非常之大,我作為一個鄉賢來回到老家我內心無比激動,尤其今天的荷花節。嘉賓們乘坐遊船,觀賞縣城一江兩岸的美景,夜風輕拂,燈光絢爛,在夜景燈飾的點綴下,石城的夜晚多了幾分嬌美與神秘,嘉賓們沉醉其中,悠然自得。在人潮湧動的美食街,夜市的煙火氣迎面而來,又把嘉賓們帶回現代都市的熱鬧之中。
  • 科學家發現一個「宇宙長城」,足有100億光年大,這是怎麼回事?
    幸運的是人類擁有思維和文明,科學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省去進化的時間,利用各種越來越先進的航天技術,人類有潛力實現探索宇宙的夢想。那麼目前人類在宇宙中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嗎?或許「宇宙長城」會讓你感興趣。武仙-北冕座長城武仙-北冕座長城,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宇宙結構,也是宇宙長城中最大的一個,人類發現的第二大宇宙結構史隆長城,就已經十分驚人了,它達到了13.7億光年,我們銀河系所在的超星系團拉尼亞凱亞,也只有5.2億光年,要知道拉尼亞凱亞中包含了最少十萬個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每一個星系中都存在至少
  • 石城石材雕刻_贛州惠豐石業
    石城石材雕刻,贛州惠豐石業,贛州惠豐石業讓石雕文化走向輝煌,構成和諧社會,我們珍惜每一次的真誠合作,也期盼著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石城石材雕刻, 對於有機玻璃標牌等大功率雕刻,我只能與他人一起觀看。的雕刻業務,這不僅降低了自身的效率,而且在同行競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選擇雕刻機時必須注意這一點。
  • 《了不起的長城》搬磚小隊探秘「水下長城」
    本期節目中,搬磚小隊在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劉佳藝的協助下,完成了漢長城的最終答題考驗,緊隨其後,他們前往河北的喜峰口,通過「搬磚輔導員」於文文帶來的「四大考驗」,爭奪探秘「水下長城」——喜峰口和潘家口長城的珍貴名額。
  • 打破違規、倒閉謠言 天山房地產「河北好企訓」一等獎
    ,還有傳言說天山房地產倒閉了,不過,這個謠言也隨著天山房地產榮獲「河北好企訓」一等獎而不攻自破了。由河北省國資委、河北省工商聯、長城新媒體集團共同主辦的「河北好企訓」徵集展播活動圓滿結束,獲獎企業榜單盛大發布,其中天山房地產「重質量、樹品牌,永保『無字碑』空無一字」企訓榮獲一等獎。自2013年首次躋身中國房地產百強,天山房地產已連續7年獲此殊榮,充分說明天山集團穩健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