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
正因為如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經歷疫情「大考」的公共衛生治理被賦予改革重任,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還是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對此提出了要求,明確了前行方向。
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知道了短板在哪裡,搞清楚了什麼是弱項,相當於是診斷出了「病症」,接下來關鍵看如何「開方抓藥」,關鍵看能不能「治病除根」。
兩會閉幕之後,各地迅速落實兩會精神,從中央相關部門,到各級地方政府,都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上下功夫,加大改革力度,聚力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努力為14億人民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正在按下「加速鍵」。
最短的那塊板,必須要儘早補齊。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關鍵在基層,重點也在基層。要實現「短板」長高,就必須給予特殊「關照」,就必須在「人財物」方面適當傾斜。安徽省疾控中心通過增加人員編制、集中科研資源、籌劃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保障人員薪酬待遇等一系列改革,讓公共衛生人才留得住、有發展;江西推行鄉鎮衛生院人員「縣管鄉用」,這些都是給政策的具體體現,都是補短板的管用實招,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基層勢必就會從短板弱項變為堅強堡壘。
既要「亡羊補牢」,更得「未雨綢繆」。客觀地說,這次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的工作,或多或少有一點「亡羊補牢」的意味,因為疫情中暴露出了短板,所以才拿出力度和行動整改。「亡羊補牢」當然很有必要,不過更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未雨綢繆」,是早早把工作做在前面,避免問題出現的時候遭受損失。所以,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必須要有遠見卓識,必須要著眼於未來,必須要注重平戰結合,這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安全無小事,生命重於天。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久久為功。為了14億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織網」不止,一定是有意義的、也是值得的!(南方網高永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