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期待與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專業化,智能化和精準化也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標準代名詞。而智慧機器人,作為人工智慧的具象化,近年來也是成功將種種高新技術融入其中,成為新時代前沿陣線的一座哨塔,帶給人們合理定位研發方向和運用尖端科技的啟示與思考。尤其隨著國際消防日的到來,它在抗災避險方面的應用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消防機器人,作為特種機器人在應急排患方面的重點實際運用,當前已由具有感知功能的第二代發展演化成了具備高端智能化第三代--即人形智慧機器人。自1986年日本東京消防展廳首次將「彩虹五號」滅火機器人的滅火過程展出後,消防機器人就逐漸為世人所知,並在滅火救災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和它有關的技術也得以不斷發展,而我國的消防應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交大和上海市消防局聯合制定了消防機器人的研製計劃,中國的第一臺消防機器人才得以誕生。
圖 人工智慧
相比於中國,美國的「THOR」新一代機器人致力於提高對位置環境的識別和適應能力,並且已實驗性地用於船舶消防救援工作,具有極強的特異性和針對性。
人形智慧機器人一般四肢較為靈活,能成功地全盤還原消防員的滅火相關的行為措施。也正因為它作為特種機器人的一種,本身也是集多種技能於一身。一旦事故現場出現了危險而複雜的特殊環境,比如高溫,易爆,缺氧,有毒等,它能夠代替消防員進入這些高危環境,自帶高清晰度的3D攝像頭,幫助消防員成功掌握火場情況。此外它本身也是個「偵察小能手」,能在複雜險惡的環境中開展火源的認定,在判定火源所處位置後能夠迅速地抵達現場,使用滅火設備隔離火源。而且在這個進入現場過程中,通常會出現障礙物多或者地形複雜的情況,這就需要機器人掌握敏捷越過障礙物和保持高度平衡的能力。
圖 蛟龍消防機器人
消防機器人的各種救火決策其實也是受到消防員的直接控制,通過無線遠程的操控,根據機器人對現場的反饋信息及時作出精準分析和判斷,從而作出正確有效的決策。美中不足的是當前的機器人在與消防員精密配合下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但如果缺少人為控制,它的自主性和移動靈活性還是會受到極大限制,很大程度影響了救災效果。
圖 消防機器人滅火
除了剛才的缺乏自主性外,它還需要提高加強與人體感官的交互能力,才有可能把它單獨作為一種特性而抽離分化出來,甚至能作為一種獨立裝備而「穿」在身上,這等於對整套系統的材質選擇,接口設計和控溫能力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而且對於整個複雜的救災現場來說,機器人間的配合協作也非常關鍵,有的任務通常需要多個機器人的合理分工才能很好地完成,而且我們知道,某些情況下的任務流程和工序十分複雜,所以幾乎每個部署到現場的作戰單元都有專屬的安排和相應的任務要求。另外,現行的無線遠程遙控模式也決定了它必然不能完全屏蔽和適應強大的磁場幹擾,因此如何更好地「與人共融」也將是它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和設計理念之一。
我國的消防機器人目前也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應用,它的應用前景也將十分可觀,雖然可能目前在靈活性和針對性方面說不上是全球最好的,但相信由於國家對這個領域的足夠重視也能更好更快的縮短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大程度上減輕災難帶給我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在滅火救人的路上,我們的消防機器人將帶頭衝鋒!(何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