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0米高山撿垃圾守護雪山 這個鄉的村民都是「爬山俠」

2021-01-06 光明網

  上居木村村民青梅和兩個孫女在雪山上撿垃圾。

  守護雪山「爬山俠」 貢嘎山鄉村民自發在5000米高山撿垃圾  

  「守護好木雅貢嘎,讓人們能看見雪山的美,也讓雪山一直巍峨聖潔。」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吳楓 康定 攝影報導

  格桑花開,貢嘎山下的春天到了。

  5月31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貢嘎山鄉的村民青梅,帶著三個小孫女,爬上海拔4500米的子梅埡口,這裡是近距離觀看木雅貢嘎的絕佳之地。眼前,巍峨的雪山掩映在雲海霧繞中,經幡飄揚,整個大雪山脈的全景一覽無餘。

  這天上午,青梅和三個孩子,在這裡拾撿了整整兩個編織口袋的垃圾。

  黝黑的小手扒開碎石子,13歲的四郎擁忠用手指從石縫中夾出菸蒂,再扔進垃圾袋。這個藏族小女孩已經習慣了這項任務,每半個月從學校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她都要和家人一起上山拾撿垃圾。

  在貢嘎山鄉,每個村民,都是守護雪山的「爬山俠」。這個被貢嘎山懷抱的鄉村,下轄的9個行政村,散落於山腳各處。它們背靠雪山,面朝海子。春天格桑花在山裡盛開,冬天大雪簌簌落下,人們世代生活在山裡,放牧、農耕。有外鄉人經過,便邀請他們進屋喝一杯酥油茶。

  在貢嘎山鄉,每個村民,都是守護雪山的「爬山俠」。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踏入這個山坳裡的鄉村。雪山、星空、日出日落、碧波海子,未經雕琢的景色吸引著遊客,他們為村民提供了新的生計,也將新的「煩惱」留在山中。

  村民們開始和垃圾「抗爭」,他們帶上乾糧,自發上山拾撿,最高爬到海拔5000米以上,還有村上組織,攜老扶幼,搬運處理,最多時,一個村一天要清理從山上收下來的十幾編織袋的垃圾。

  他們從無怨言,58歲的青梅說,「這是我們的聖山。」

  白色垃圾/困擾

  眼見剛出生的小鹿

  死在垃圾堆裡

  堆積成片的氧氣瓶、濾嘴顏色各異的菸蒂、形狀扭曲的礦泉水瓶、帶著油漬的塑料方便盒,甚至,還有一個內膽破碎的紅色保溫瓶……

  這些物品,被人跋山涉水帶來,最終以垃圾的姿態,丟在山裡、湖中、映著雪山、草甸,張揚著人類曾經來到達過。

  在西玉龍村第一書記中布的手機裡,還保存著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每天組織村民進山搜撿垃圾的視頻。那時,因為遊客增多,每天少則幾十袋的垃圾被撿出來,大大咧咧,聚在山腳。

  「2016年之後,垃圾成了我們鄉的一個困擾。」貢嘎山鄉副鄉長仁青多吉記得,2016年之前,貢嘎山鄉還只有少許的背包客偶爾踏足。畢竟,這個距離康定縣城有著接近4個小時車程的鄉村,需要翻越折多山,拐下318國道,對比聲名在外的新都橋、海螺溝,貢嘎山鄉太過名不見經傳。

  上居木村的洛讓定期和家人一起爬山撿垃圾。

  但深山從不缺妙景,在貢嘎山鄉,幾乎每個村子,都「身懷寶藏。」

  西玉龍村內,有著五彩泉華灘,那是在三面環山的凹谷中,從一個山頭傾斜而下的大片白色鈣化土,延伸到谷底,再變幻出四層五彩的鈣化池。

  在上居木村,有著觀看貢嘎雪山最端正的觀景平臺,站上子梅埡口,與貢嘎仿若只相隔一條溝壑。圍繞貢嘎主峰的裡索海,是為數不多的高山海子,倒影著貢嘎雪山,坐觀日出日落。

  ——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當地人所珍愛的家鄉。

  最初,村民們每次進山,會順手將垃圾帶出,再後來,就是專門進山撿,漸漸的,村上會定期組織所有村民一起行動,帶上乾糧,一撿就是大半天。如今,貢嘎山鄉的每個村都有專門的衛生員,鄉上組建的森草管護員,在巡山護林、森林防火的同時,也要承擔起搜撿垃圾的工作。

  三年前,上居木村的洛讓,第一次專門進山撿垃圾。和三四個同村的鄰居一起,那一次,他們撿的垃圾,幾乎塞滿了一輛7座麵包車。

  對於村民而言,那些留在山中的垃圾,不僅僅是破壞環境。

  在上居木村,一頭誤食白色垃圾的犛牛,死後被剖開,垃圾袋在它的胃裡裹成了拳頭大的一團,對於村民而言,一頭犛牛的損失,在一萬元左右,幾乎相當於家庭裡一個成員的全年收入。

  「動物才是山上真正的主人。」在裡索海,村民央忠見到剛出生的小鹿死在垃圾堆裡,她紅了眼睛,「它們正在被人類傷害。」

  守護雪山/信仰

  每個人帶了多少不屬於大山的東西,都要帶出來

  在貢嘎山鄉,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對撿垃圾毫無怨言。

  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是四川境內最高的山,藏語中,「貢」和「嘎」分別是「冰雪」和「色」的意思。在這裡,闊葉林、針葉林、草甸和流石灘構造出層次分明的垂直帶譜,冰川切割出銳峰刃脊。

  木雅貢嘎,不僅是當地人的聖山,還出產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蟲草。

  每年4月底到5月末,村民們都會一起進山挖蟲草。帶著乾糧和帳篷,在山上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也就是這一個多月,平均每個人能靠蟲草收入萬元。

  「挖蟲草需要把地下的土刨起來,我們每次挖了後,都會再覆蓋回去。」靠山吃山,當地人對於環境有著最樸素的保護觀念。

  在洛讓的記憶中,小時候,跟著母親進山,每個人都會隨身帶一個布袋子。在當地人的意識裡,沒有垃圾的概念,每個人帶了多少不屬於大山的東西,都要帶出來,不能留在山裡。見到小動物時,也要去保護它們,不能傷害,「因為母親說我們可能下輩子會變成它們。」

  走在貢嘎山鄉的每個村子裡,並沒有垃圾桶的存在,村道仍然乾淨整潔。他們不大明白循環利用,卻早早就會將原本就不多的垃圾分類,吃不完的瓜果蔬菜留著餵養動物,糞便收集進行漚肥,剩下的會統一到村上集中收集焚燒,每個村都有一個焚燒點。

  隨著遊客增多,為應對垃圾,當地幾乎全員上陣。

  在類似上居木村、西玉龍村等已經小有名氣的村子,每逢小長假、黃金周,當地村民每天都會上山搜撿垃圾,集中清理。而即使在平時,這也是會定期進行的事項。

  ——所有村民們都是義務參與。

  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情,沿著羊場小道進山,時有或大或小的碎石落下,一路跋涉而上,徒手撿下那些塞在縫隙中,或者是大喇喇堆在地上的垃圾。每一個小的菸蒂,都要彎腰一次,在幾乎都是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動作不能太急,幅度也不能太大。

  山裡的天氣是娃娃臉,上一秒還陽光炙熱,下一秒就砸下小冰雹,沒有可以遮蔽的地方,就硬著頭皮,繼續前進。在高原海子,碧波倒映雪山,也漂浮垃圾,只有拿著長棍子,儘量往岸邊扒。「有時候看著那些越飄越遠的垃圾,都會心痛,因為它真的就會永久留在這裡了。」

  當被問及這樣撿垃圾是否辛苦時,洛讓和母親青梅連忙擺手,「不辛苦不辛苦,這是我們的聖山。」

  未來之路/矛盾

  不能僅靠村民對家鄉的愛和責任

  來應對垃圾困擾

  守護貢嘎,這是當地一代代人傳承的信仰。

  洛讓幼時從母親那裡學到的習慣,如今又原原本本教給了三個女兒。進山帶著裝垃圾的布袋子,不傷害動物,對人寬容熱情。

  這也體現在,當地人都歡迎並感謝每一位遊客,他們從不會主動提醒關於丟垃圾的事情,「他們遠道而來,垃圾我們撿了就是,再說,大多數遊客都很注意的。」

  旅遊,也為這個深山坳裡的鄉村,帶來了機遇。

  在洛讓家,他會開車帶遊客到觀景臺,一趟往返在300元左右,多的時候,一天能拉五六趟,加上他父親養的5匹馬,這個小家庭一年的收入能夠增加接近三萬元。

  在央忠家,幾年前,他們在院子裡又起了一棟兩層小樓,開始藏家樂,每個人一晚100元,還提供餐食,加上租車等業務,全家人一年的旅遊收入能有四五萬。

  而在副鄉長仁青多吉看來,看似並不複雜的垃圾問題背後,是日漸增加的旅遊人數和當地接待能力之間的矛盾。

  曾經,鄉上在主要幹道上設置廣告牌,提醒愛護環境,不過因為道路整修,廣告牌被全部拆除。另一方面,有遊客將看見的垃圾拍下發網,質問當地政府部門的不作為。

  「我們只有先解釋,確實是地方太大,人手太少,但已經在積極處理了。」仁青多吉知道,若是當地發展旅遊業,就絕不能僅僅靠著村民對於家鄉的愛和責任感來應對垃圾困擾。

  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不少。

  例如,每年都有驢友在攀登貢嘎山的過程中被困或者遇難,這時候,貢嘎山鄉派出所僅有的三位民警,和鄉政府的工作人員會一起上山搜救。

  在仁青多吉的記憶中,2016年開始,有遊客在裡索海因為汽車爆胎被困,後缺氧死亡,也有遊客在莫溪溝於睡夢中去世,還有在老貢嘎寺,遊客在登山過程中出現嚴重高反遇難。

  「都是村民發現後報警的,所以,我們還需要一支專業的搜救隊。」

  眼下,貢嘎西坡旅遊開發項目已經啟動一年,這個項目涵蓋了貢嘎山鄉的主要旅遊資源,總投資達15億元。下一步,針對裡索海、子梅埡口等地的封閉也將逐步推進。

  仁青多吉覺得,這是貢嘎山鄉的一個機遇。

  曾經,在貢嘎山東邊腳下有兩棵康定木蘭王,那是花朵比人的手掌還要大的樹,也是處於瀕臨滅絕邊緣的國家保護珍稀物種。後來,有一棵被離奇挖走,有人說是被修路工人砍了,也有說是被偷走。剩下的一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康定木蘭王。

  這是當地人心中的一個痛,也正因此,他們對於未來最大的期許,一直都是,守護好木雅貢嘎,讓人們能看見雪山的美,也讓雪山一直巍峨聖潔。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新華社發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境內,遠處巍峨的雪山腳下,廣袤的草原早已褪去青色,許多綠色的身影活躍在草地上,一個個遺棄的塑料瓶、食品袋被他們撿起,寂靜的草原變得生動起來。33歲的江文朋措是綠色身影中的一個,他是治多縣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員。2016年的一個夏日,江文朋措和幾個朋友到治多縣城周邊的草原遊玩時發現,飲料瓶、塑膠袋之類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 百縣千村行(308)|告別海拔5000米雪山歐曲河邊重建美麗家園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肖瑩珮冬天漸漸地走近了,遠處的高山已籠滿白雪。想起往年這個時候出村需要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如今易地搬遷到歐曲河畔、交通幹道旁,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65歲的打英澤翁志瑪覺得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過去想都不敢想」。
  • 四川北川馬槽鄉:高山蔬菜「醃」出大產業
    為周蘭香和鄉親們解決這類「棘手問題」的是馬槽鄉羌佳源蔬菜加工廠,也是當地黨委、政府著力扶持的返鄉創業項目。「有了這樣的廠子,我們再也不擔心種出來的菜賣不掉了!」該鄉苦山村2組村民王順秀說,她家4畝多地現在全部種上了蔬菜,自己也到加工廠當工人,工資加上賣菜所得,一年能增收幾萬元。
  •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感受、聆聽、記錄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作者:喬陽出版社:樂府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梅裡雪山,飛來寺。白馬雪山,霧濃頂村。喬陽在這裡生活了近20年,一開始是一個人,後來是兩個人,再後來是三個人。2019年,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喬陽用激情的筆,寫下《在雪山和雪山之間》的故事。她和村民生活在一起,聽他們講故事或者笑話,觀察他們,也被他們觀察,直到成為他們中的一個。她和萬物生活在一起,聽它們講故事或者笑話,感受它們,也被它們感受,直到成為它們中的一個。
  • 本該純潔的雪山,在垃圾的裝點下變得「五彩繽紛」,令人觸目驚心
    許多海拔千米的高山頂部更是常年積雪不化,因此又被稱之為雪山。珠峰作為世界上的第一高峰,自然也是雪山的一部分了。然而,最近一張以一張關於雪山風景的圖片卻讓人感到觸目驚心。在這些圖片裡,雪山不再是純潔的一片,它的地上被丟棄著各種各樣的垃圾,這些垃圾的存在讓雪山變得不再單調,而是「五彩繽紛」,只不過這種五彩繽紛讓無數人感到痛心。
  • 那些人類至今無法「徵服」的高山:玉龍雪山上榜
    現如今人類已經徵服了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但實際上依然有一些山脈,雖然高度不如珠峰,但人類至今沒有登頂的記錄。這些高山究竟是哪些?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一起盤點一下。 NO.1,梅裡雪山
  • 5000米登山裝備清單
    為什麼是5000米登山裝備清單,而不是3000米、4000米,也不是6000米、7000米?原因是,登5000米的山,是從業餘登山向比較專業的登山過渡的時期,所以對裝備的要求要更全面一些。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登香山我可以穿著毛衣加條牛仔褲,去年夏天甚至還見人穿著涼鞋登到山頂的。登珠峰還敢這麼穿嗎?顯然是不敢。所以說,選擇登山裝備,需要視你登的山而定。
  • 旅遊垃圾無處安放,雪山下的村莊牛誤食塑料、金屬扣死亡
    原標題:旅遊垃圾無處安放,雪山下的村莊牛誤食塑料、金屬扣死亡 摘要:雅魯藏布江下遊的玉松村位於西藏林芝地區,200多村民居住於此,村子在大峽谷景區內,但沒在主遊覽線路。
  • 玉龍雪山應該怎麼玩?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
    玉龍雪山位於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內,距麗江市區約19公裡,海拔5596米,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玉龍雪山為納西族的神山和聚居地之一,以險、奇、美、秀著稱於世。整個景區由12座雪峰組成,雪山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可分為雪域、冰川、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景觀等,集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的各種自然景觀於一身,構成獨特的「陽春白雪」主體景觀。
  • 在城市一眼就看到雪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並不是有雪的山就叫雪山從空間上看,像南極、北極這樣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冰雪,那裡的山峰不能叫雪山因為那裡的地面上都是冰雪從時間上分,北方冬季那些即雲底高度在5000米以下這樣的雲底高度正好遮住了西面的雪峰四川盆地的霧也多,每年都有三個月之多霧又大多集中出現在高山之上再加上西部雅安一帶被稱為「華西雨屏」
  • 生態觀察:從雪山走來的風採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採;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長江納百川,經千峽,在中國的版圖上,長江宛如一條白絲帶飄落在祖國的山川之間,絲帶的一端,即是長江源頭——唐古拉山。  (一)  唐古拉山鎮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距市區400多公裡,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
  • 在70米懸崖上撿了15年垃圾,曾用1個月克服恐高
    他每天都要上山撿垃圾,日走兩萬多步是常態,懸在七十米高空的懸崖上撿垃圾是工作,日撿四五十斤是「成果」。即使每天都要在山上奔波,即使每次在懸崖上撿垃圾都具有危險和挑戰,但他仍樂此不疲。 【在山上撿了十五年垃圾,曾一個月克服恐高症】 今年五十歲的任保安,從2005年開始就在雲臺山景區當環衛工。
  • 西藏一家人守護1987km²國土:我們走了 這裡就荒了
    11月的西藏已經進入了雪季,當我們的車子翻過兩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歷經10多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玉麥鄉。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原鄉長卓嘎:以前父親巡邊的時候,就把我們倆放在這裡,父親一個人過河去巡邊,有的時候等到天黑父親都沒有回來,我們倆覺得很害怕。這個與世隔絕的山谷實際上危險重重。
  • 高山明珠,雲上約呷
    約呷村是一個坐落在白雲深處的貧困村,位於甘孜州道孚縣各卡鄉,距道孚縣城14公裡。該村地處大雪山高原檯面上,全村聚落主要居於約呷山山坡之上,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共有23戶村民,全村的房屋在道孚民居中獨具特色,其屋頂採用鬥拱形式,和土黃色牆面搭配,具有極好的造型藝術和視覺效果。
  • 高山湖泊 森林溼地 冰川雪山 完全不遜色於阿爾卑斯
    沒有墨守成規的城市模樣腳不著地的運轉節奏消融在喝茶聲、麻將聲、數串串籤聲聲中他們說,只要安逸巴適生活就不必太過複雜鮮活的成都,似是永遠冒著市井的煙火氣生活是山野的成都偏安版圖一隅,遠離海洋卻也得天獨厚地被崇山秀水所環繞從城中出發,驅車約莫1小時你就能近距離的與3000米雪山打照面
  • 撿垃圾護淨土,這個90後泉州小夥子棒棒噠
    在可可西裡,他逗留了4天,一共清理了200多袋垃圾。此後一路,他一直關注著環境衛生情況。在珠峰保護區、在拉薩40冰川、在318國道,只要看見垃圾,他都會停車撿拾。在岡仁波齊神山,他和轉山的人一起從4800米一路撿垃圾,直抵5700米。路遇廁所,他也擼起袖子就幹,沿途清理了10多個廁所。
  • 普通人想登一座5000米的入門級雪山,要花多少錢?
    先來個常識普及:雖然七八千米的雪山,對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那需要經驗、體能、訓練、金錢裝備等各方面的配合,但5000米級別的雪山,對於咱們普通人來說,都是一個可以達成的心願。首先何謂雪山?通常需要海拔到5000米以上,才能保證峰頂終年積雪不化,一年四季看上去都是白茫茫一片,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雪山。在中國,普通人可以無特殊難度攀登的雪山通常有三座:四姑娘山大峰、二峰、哈巴雪山。這幾乎是所有人攀登入門級雪山的最佳場地,也因為常年有人攀登,商業化也已經非常成熟。
  • 雙11快遞垃圾的「狂歡式」增長,我們該如何把潔淨還給地球?
    西藏自治區組織清理珠峰保護區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多達在珠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以下區域每天的工作都是清理垃圾並沒有跟上財富增長的速度撿垃圾的志願者們美景不僅僅是用來炫耀的更需要我們的守護和珍惜
  • 垃圾分類在河南這個村裡"發酵"!村民做酵素,垃圾減量達七成
    在許多城市裡都沒能很好實現的垃圾分類,是怎樣在這個村莊裡實現的呢?這個村莊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開始了垃圾分類處理,又是怎樣在半年時間內實現了村民們的高度自覺呢? 酵素又被用來製作肥皂。 1、一年填滿兩畝多的農田垃圾問題觸動第一書記「長100米,寬15米,高4米多的坑,一年就填滿了。」
  • 守護高山草原的那片綠茵
    原標題:守護高山草原的那片綠茵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青山如黛,牧草葳蕤。從天祝縣城驅車西行50多公裡,海拔從2200米上升到2980米,滿眼碧綠的抓喜秀龍草原深處,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天祝縣草原工作站國家級草原固定監測點就坐落在這裡。  低矮的紅磚牆、簡陋的紅瓦平房、木式的資料櫃……甘農大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一切簡單而樸素,「這些房子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最新的有2012年維修過的房子,一共有8排平房,13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