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智慧往往體現在他的言行中。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會做這3件事,人生越順利。
1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喜歡讓利與人,自己吃虧。
願意吃虧的人,往往更謙讓,不與人爭,看似少了些好處,其實每一分的謙讓、不爭,都被人看在眼裡。
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至交好友。
卻不知,若沒有鮑叔牙的謙退,就沒有管仲的發達,更不會有齊國的稱霸。
管仲的前半生,貪人錢財,被罷過官,當過逃兵,還選錯了陣營。
但當齊王決定重用鮑叔牙時,
鮑叔牙卻退位讓賢,對齊王說:「國之棟梁不是我,而是管仲。」
果然,鮑叔牙放棄了高高在上的權柄,成就了管仲的美名,更成就了齊國的偉業。
《史記》記載:「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意思是,齊國功蓋天下,人們不去稱讚管仲賢明,而都去稱讚鮑叔牙知人善任,舍己成仁。
吃虧,明面上是虧了,暗地裡卻賺了。
《菜根譚》裡說: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咽得下口中苦,吃得得眼前虧的人,往往有著更強大的心臟,更積極的生活心態,自然也更容易收穫成功。
郭德綱如今已經是相聲界重量級的人物,而他年少之時,卻因為人微言輕,沒少吃虧。
而他是怎麼看待這些虧的呢?
有一次,主持人採訪郭德綱:活得明白是需要時間的嗎?
他說:「不需要時間,需要的是經歷。3歲經歷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95歲還沒經歷還是不明白。所以吃虧要趁早,活得一帆風順不是好事。」
萬事都有兩面性,吃虧,有時候也是一種成長。懷著感恩的心態,用吃虧中收穫的經驗延長生命的寬度,才能讓自己活得明白,活得漂亮。
正是因為一直秉持著這種態度,不恨不怨,默默磨練自己的相聲技巧,積極而樂觀地經營著相聲事業,郭德綱才能走過這麼多的風風雨雨。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人生在世,人人都有吃虧的時候。關鍵不在於是否吃虧,而是你如何看待吃虧這件事,以及吃過虧之後,能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既然虧已經吃了,再不能回頭,不如用一種積極地心態看待它,從中汲取養分,砥礪精神。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李嘉誠剛開始創業開玩具廠時,接到過一張美國訂單。
然而,玩具都已經運到美國了,這家公司卻突遇資金問題,臨時反悔,想要取消訂單。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損失呀,李嘉誠卻沒有向對方索要任何賠償,默默承擔了這個虧損。
那是因為李嘉誠做生意有一個樸實而智慧的原則,那就是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對方吃虧。
後來,這個客戶心存愧疚與感激,便介紹了很多的客人到他的工廠,並且成為李嘉誠的長久客戶。
一次吃虧,為他積累了人脈,進而為事業打開了大局面。
在談到「做人」時,李嘉誠說過: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虧,能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的人機會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機會,足矣!吃虧是福。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不計較眼前得失,堅守為人的準則,用一時的吃虧,換取了更長久的利益。
吃虧是福,肯吃虧的人,總有厚報時候。
2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懂得管好自己的嘴,謹言慎行。
管好自己的嘴,別讓它傷了人。克制一點表現欲,多聽,多觀察,多思考,少說話。
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
慎言並不是投機取巧,迎合別人,而是在不違背自己真實內心的情況下,給別人留下臺階和餘地。
俗話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是膚淺之人,也不要一開口就讓人證實你的膚淺。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報關羽、張飛被殺之仇,不顧丞相諸葛亮的反對,大舉伐吳。
一次,關興和張苞兩小將立了戰功,劉備飲酒感嘆:「昔日從聯諸將,皆老邁無用矣,復有二侄如此英雄,聯何慮孫全乎!」
劉備本意只為褒獎兩名小將,結果傷了忠心耿耿的老將黃忠的心:這是在嫌棄我們老邁無能呀!
一定要向主上證明一下自己。
次日,黃忠帶兵上陣,他英勇善戰,打得敵軍節節敗退。
為了證明自己非昏庸無能之輩,黃忠孤身深入敵軍不幸中箭而亡。
此時的劉備悔之晚矣,嘆道:「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說出去的話便如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是慎言慎行。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修身養性,謹言慎行。
熒幕上的周星馳,以無釐頭的搞怪常能讓人捧腹大笑。
但工作生活中的周星馳,卻是個沉默,不大愛說話的人。
柴靜採訪他時,提到與他合作的人都說他很自我。
周星馳說:「我是個在工作時很認真的人,很認真就會引起別人不高興。」
後來很多老搭檔公開非議他。周星馳沒反擊,不爭辯,轉而在電影上投入更多精力。
他管住了嘴,把想表達的東西,都熔淬到電影的語言中。把生活中的沉默,在電影裡放大為真正的喜劇。
就如他接受完柴靜的採訪後,不久又主動聯繫柴靜,希望能重新錄製一遍。這二十天裡,他每天都練習普通話,這次能表現得更好。
無論別人如何褒貶其得失,他都不會去爭論,默默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管住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人生才能避禍得福。
真正的智者,明白每一句話都要好好說,給他人送去溫暖也是在溫暖自己。
社交場合,做不到謹言慎行,遲早要吃虧。
做人,管住自己的嘴,才能過好這一生。
3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謙卑低調。
曾國藩喜歡《易經》裡的一句話:勞謙君子有終吉。秉持勤勞和謙虛,最終會有吉祥的結局。
但他以前是非常有傲氣的。
後來,他進京做官前,拜見祖父星岡公,星岡公便講,你的官有可能做到很大,你也挺有才華,我只提醒你一點,就是千萬不要驕傲。
曾國藩當時並沒能因祖父的教訓而有所改善,這方面一直不能做得很好。他33歲日記裡曾記,有一次朋友當面指出他的頭一大毛病是「面對朋友表現得傲慢」。
他做侍郎時,與京城官場格格不入,創立湘軍時,與地方官場關係緊張,都有一個傲的原因。
這是他大悔大悟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他深刻地意識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這個傲字要戒不掉,是要栽大跟頭的,甚至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在晚年的歲月裡,他時時處處以謙字提醒自己、提醒子弟。
曾國藩的這種謙虛,不只是刻意地為了持盈保泰,而是基於他對人生不斷的深入思考。
曾國藩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意思是喜歡爭強好勝的人,必定沒有什麼比人強的本事,相反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會到處炫耀自己。
越有智慧的人,做事越謙虛,待人越溫和。同樣,當一個人時時保持謙虛、有涵養,做事也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有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說的是,做人要謙卑,不管地位有多高,也別瞧不起那些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多次訓誡兒子:樹大招風,低調做人。
他說:「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才能避免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敵意,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
「謙受益,滿招損」,正因為如此謙卑低調,李嘉誠在生意場摸爬滾打幾十年依然財運亨通,生意越做越大。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謙卑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輩子沒什麼好炫耀的。
因為比起面子上的虛榮,真正值得炫耀的是骨子裡的教養。
北京大學流傳著一件趣事:
開學的時候,一名新入學的農村學生扛著一大袋行李四處跑,實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保安,便請求老人幫他看行李,他去辦入學手續。
半天后,學生辦完手續回來,老人居然還在原地,頭頂著烈日,幫他看行李。
後來學生才知道,那位衣著樸素、謙卑有禮,幫他看行李的「保安」,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的確謙卑樸素得不像光芒萬丈的大師,一套中山裝,一穿就是幾十年。踏踏實實做學問,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左宗棠有一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越有智慧的人,越謙卑低調,而不是盛氣凌人,傲慢無禮。因為他們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蔡元培先生,曾經出任過教育總長、北大校長、中研院院長等高位,卻從不自詡甚高,行事作風低調,謙謙君子。
他作為校長,邁進北大校門之初,脫下禮帽,謙遜地向迎接他的校役們鞠躬,以後每次進校都會如此。
在中研院任職時,蔡元培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鍋菜,連做學問的固定場所都沒有。
蔡元培出行要麼是步行,要麼是馬車,從不坐人力車和轎子,從不招搖。
他「兩袖清風,一生低調」,卻給後人留下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謙卑的人經常口吐蓮花,如春風化雨一般溫暖人心,往往能交好運,人生越來越順風順水。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