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轉危為機、新舊動能轉換主動戰
□ 李志堅 江麗鑫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黨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做到兩手抓兩不誤。筆者認為,廣州在做實做好「兩手抓、兩不誤」的基礎上,主動找準主攻方向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確保安全有序復工之間以及轉型升級中找準平衡點和突破口。
轉型發展是廣州疫情防控的制勝法寶
疫情席捲而來,廣州經濟遭受陣痛,要靠轉型發展破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廣州餐飲、酒店、旅遊、線下商業等服務業受到一定影響。但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及傳統行業網際網路化的新業態經濟(電商、短視頻、遊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線上項目)得到明顯發展。對此,廣州可創新政策福利,扶持相關企業儘快復工復產,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新能源、人工智慧、新材料等迎合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實現保企業、保經濟、保民生訴求,使得廣州平穩度過此次難關。
廣州有底氣、有條件轉危為機,實現轉型發展。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完備的產業體系及高水平的消費市場能夠為轉型後的新經濟發展提供市場空間;「千年商都」的經濟積累與華南交通樞紐強輻射力,可為廣州經濟轉型提供支撐;豐富的人才資源為轉型發展新產業提供智力保障。此外,享有盛名的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也為經濟轉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信心。特別是疫情下,傳統行業深受疫情衝擊,中小企業生存面臨挑戰,迫切需要轉型,政企轉型訴求達到空前一致。
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培育新動能
疫情下,廣州培育新動能要把廣州「十三五」收官和科學謀劃「十四五」充分銜接,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三個方面加大力度,在轉危為機過程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技術創新。疫情當下,需要逆境而上的精神,時刻不忘技術創新,做好技術儲備,促進產品質量提升,穩定國際市場。廣州經濟發展需要科技助力,著力優化布局「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引導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區塊鏈、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領域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的核心技術。
產品創新。此次疫情在生物醫藥市場需求和「宅經濟」影響下,萌生了大量新產品的需求,例如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遊戲手遊、VR/AR、無人機、運輸機器人等。廣州信息技術發達,醫療資源豐富、製造業底子雄厚等,應快速抓住這波需求,生產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培育經濟增長點。
服務創新。廣州應把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產業模式發展新趨勢,以商業模式創新和培育新業態等方式推動傳統服務業轉型發展。對接國家數字經濟、「網際網路+」戰略,以「網際網路+製造」「製造+服務」等模式,構建以網際網路引領的智能製造價值鏈體系,特別探索醫療O2O智能分診、人工智慧參與的智能問診、基因分析和精準醫療,基於大數據的新藥研發等「網際網路+醫療」應用新模式。
廣州新舊動能轉換十大主戰場
相比「非典」,疫情發生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次疫情將會加速經濟調整步伐,陸續催生新的業態,成為經濟升級的一個新起點。筆者認為,廣州要轉危為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可著眼十大重點領域:
一是生物醫藥研發。廣州是華南地區醫療健康服務中心,醫療資源擁有量居全國第三。廣州可充分發揮醫療健康產業獨特優勢,聚焦高端醫療、中醫藥等重點領域研究。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突破與融合應用,已成為一個地區贏得主動權的普遍選擇,也是疫情突發下,服務模式轉型保障民生需求的主要支撐。
三是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廠商應快速響應需求,滿足並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提供流暢、極致的體驗,這可能會帶來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拐點。
四是自動化物流。更加精準、高效、安全地完成醫用物資、生活用品等物流配送服務,為疫情期提供便利,需要完善構建「大數據+無人運輸機器+快遞櫃+配送人員」的現代物流網絡。
五是雲辦公。疫情期間,企業雲服務軟體、工具、平臺成為不少企業的剛需,若形成用戶習慣,這種辦公模式不會伴隨疫情結束而消失,將成為未來人們工作的一種新方式。
六是數字娛樂。數字娛樂模式和生活模式,通過此次「宅生活」實現初始用戶積累,抓住機會開展產品推廣和產業生態建設,有望迎來新暴髮式增長。
七是網際網路醫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補齊疫情管控技術短板,快速推動線上服務;優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測序、疫苗/藥物研發、蛋白篩選等藥物研發攻關。
八是新零售。電商給居家防疫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在這一特殊時期,為「無接觸」新零售新業態發展注入了新的商機。
九是網上教育。受疫情影響,全國高等教育、中小學都暫緩開學,線下教育遇到了客觀難題。但全國海量大、中、小學生轉向線上教育,為網際網路教育打開一片新的藍海。
十是智慧城市及治理。要做好疫情前市場監管、城市規劃、交通運行和疫情後人員跟蹤、信息公開、應急災備、社區管理等。
(李志堅為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廣州市人民政府第四屆決策諮詢專家;江麗鑫為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高新產業所所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