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論語】
作者:楊亮
這是一個關於一根神奇「玻璃絲」的故事——
1976年3月,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一個廁所旁的簡陋實驗室裡,中國科研人員用「土法上馬」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
熔煉車床沒有,拉絲機沒有,怎麼辦?搞不到洋的,土法上馬——幾盤電爐、幾隻燒瓶、一臺廢舊車床,這就是當時的光纖拉制核心設備。
就這樣,一根長度為17米的「玻璃細絲」——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從科研人員趙梓森手中緩緩流過。當時,檢測儀器檢測結果為:光纖短波長0.85毫米,按照光的衰耗單位計算,衰耗為每公裡300分貝,達標。
在當時還少有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傳奇的開始,包括後來被稱為「中國光纖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
在艱難中,中國的「光纖之旅」就這樣起步了。1982年,趙梓森和同事們又研製、設計、安裝並開通了8M/秒的光纜市話通信工程。這是我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線路,聯通武漢三鎮。
但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國產光纖仍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產,遠不能滿足大規模幹線建設的需要。即便是事關命脈的國防幹線,也還是以銅線為主,解決信號衰減只能靠部分裡程後增設信號放大器。當時,有一句話形容這種技術的落後:「通信裡程一遠,基本靠喊。」
時光一路不停,來到2017年,武漢光谷。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拉絲車間內,一根直徑20釐米、長3米的世界最大預製棒——經過材料配比的透明石英圓棒,在超過2000℃的高溫炙烤下,發出炫目光芒。經過拉絲塔,頭髮絲般粗細的光纖輕盈躍出,一根光棒可以拉出光纖7500公裡。
40年間,變化已是天翻地覆。如今,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光纖從實驗室產品到能容納全球48億人同時在線通話;一個從無到有的產業從全套引進到年產量達到繞地球幾千圈,光纖及其產業書寫出一個精彩的中國傳奇。
然而,長飛多年前也曾楊亮經走過一段痛苦的「市場換技術」之路。2000年前後,好的光纖技術在哪裡?依然在國外。要改變通信產業落後的狀況,當時只能依靠技術引進。可和老外幾圈談判下來,美國康寧、日本電信公司,以及歐洲一些光纖廠家都說:買我們產品,沒問題;和你們中國人一起搞產業,免談。
裝備製造水平的落後,讓「談判」幾乎沒有迴旋的餘地,進口設備投入佔整個投資比例的60%以上。和海外巨頭相比,產品幾乎沒有成本和技術上的競爭力。當時實力並不強大的長飛公司痛下決心,開始自主研發。
十幾年臥薪嘗膽,長飛終於實現了光纜光纖整套設備的自主研發,自主生產,更是攻克了技術含量最高的預製棒設備的自主設計研發。2015年,長飛光纖銷量首次反超美國,與預製棒產量雙雙問鼎全球第一。曾經以美國為主導,日本、歐洲緊隨的世界光纖光纜產業格局,自此添上了中國的名字。
中國第一根光纖的傳奇之路啟示我們,要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情況,必須靠自己研發。
當下,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捲而來,改變著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中國曾錯失前幾次工業革命發展的契機,深刻體會到技術落後、創新不足、工業體系殘缺之痛。要實現後發趕超,中國就必須緊緊牽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抓緊突破前沿技術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們別無他途。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1日 14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