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回復,隨身顧問。 點擊關注!
一 什麼是CPU
你不知道什麼是CPU,那你應該知道intel inside吧!
棒,棒棒棒棒...
現在終於知道這個廣告是廣告啥的了對麼?對,就是CPU的廣告,intel公司的CPU。
intel inside的意思是「intel在裡面」,因為CPU裝在電腦的裡面,外面看不到,所以intel公司就用這個辦法來做廣告,只要是裝了intel cpu的電腦都會貼這麼一個intel inside的標。
世界上主要生產CPU的廠家,除了intel外,還有一家公司叫AMD,公司層面的事情他們也沒給廣告費,我就不多說了。
兩家公司的CPU在我們大眾用戶使用電腦的角度來說,沒有區別,技術層面涉及差別的是底層的主板。用戶層面涉及差別的是性價比,性能相當的情況下,intel的CPU稍貴,AMD的稍便宜,不會說買了AMD的CPU性能就沒有Intel的好,AMD也有好的CPU。
現在說回CPU是什麼,CPU是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縮寫,中文名叫中央處理器,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臺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最新intel CPU的製造工藝是22納米級,就是說晶片內部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是22納米的級別,是個什麼概念呢,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就是在幾釐米乘以幾釐米的空間裡電晶體數量達到20-30億個,這一技術還在不斷前進。
CPU負責電腦的核心計算和控制,這一功能好比人的大腦,計算就是想事情,控制就是控制人的行為,人的大腦還有記憶功能,這個電腦的CPU是沒有的,電腦的記憶功能在其他的存儲元件(暫時不展開)上。(其實人腦也很厲害,拳頭大小的小球球上有100多億個神經細胞)
現在知道CPU是幹嘛的了吧,下面的東西會更加具體,看到cpu長什麼樣,怎麼安裝,怎麼識別。
二 CPU的模樣
假如你自己組裝電腦或者更換CPU的話,買回來的盒裝CPU是這樣的:
打開包裝後,你看到的可能是這樣的: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這麼小一個。
有人拿廢棄的cpu這麼玩!
下面看看CPU裝在什麼地方。
三 CPU的安裝
如果你有膽量打開機箱,找找看,一定能找到一個很多小孔的方塊空間,這個就是裝cpu的位置。
不同的主板安裝方式略微有差別,但原理都類似,都會有機關來方便裝卸,所以動手的時候一定要找對方法,不能蠻幹。
在安裝CPU之前,我們要先打開插座,方法是:用適當的力向下微壓固定CPU的壓杆,同時用力往外推壓杆,使其脫離固定卡扣。
壓杆脫離卡扣後,我們便可以順利的將壓杆拉起。
接下來,我們將固定處理器的蓋子與壓杆反方向提起。
CPU插座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安裝處理器時,需要特別注意。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在CPU處理器的一角上有一個三角形的標識,另外仔細觀察主板上的CPU插座,同樣 會發現一個三角形的標識。在安裝時,處理器上印有三角標識的那個角要與主板上印有三角標識的那個角對齊,然後慢慢的將處理器輕壓到位。這不僅適用於英特爾 的處理器,而且適用於目前所有的處理器,特別是對於採用針腳設計的處理器而言,如果方向不對則無法將CPU安裝到全部位,大家在安裝時要特別的注意。
將CPU安放到位以後,蓋好扣蓋,並反方向微用力扣下處理器的壓杆。至此CPU便被穩穩的安裝到主板上,安裝過程結束。
大家注意,CPU裝完上面一定是要裝風扇的(盒裝CPU自帶風扇),不然cpu發熱會直接斷電關機,先要在CPU表面均勻的塗上一層導熱矽脂,然後裝上cpu風扇,由於這一集專門講cpu,所以這裡不進一步展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人工諮詢,裝好後如下圖:
現在很直觀的知道cpu到底是啥了吧,由於cpu不容易壞,而且有散裝的說法,就是不是上你看到的那樣漂亮的包裝盒,所以買組裝機的時候,很難判斷你買到的是不是全新的(CPU沒有真假,奸商能做的是用低端當高端賣,舊的當新的賣),接下來告訴你如何識別!
四 CPU的識別
1 硬體的識別
上圖這個是一種情況,有些cpu可能不是這樣的,主要還是檢查CPU有沒有痕跡,因為上過機的舊CPU多少都會留下些痕跡。
2 軟體的識別
軟體識別需要系統安裝完畢後,下載一個CPUZ的軟體來檢測。
運行後能看到詳細的信息,看看與當初購買的是否相符。
五 CPU的歷史
看完上面,相信你從抽象到直觀,用途,功能也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了,至於cpu具體怎麼計算和控制的,那個就深了,以後再慢慢道來。最後再簡單介紹下CPU的歷史就完美了!
根據CPU的發展,可疑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英特爾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場推出第一代微處理器,每顆售價為200美元,其電晶體數目約為2300顆。
第2階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第二代微處理器電晶體數目約為6千顆。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在6年的銷售期中,估計全球各地共安裝了1500萬部286個人電腦。Intel 80286處理器電晶體數目為13萬4千顆,這就是傳說中的286個人電腦的CPU。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386,486的年代,首次實破了100萬個電晶體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電晶體,使用1微米的製造工藝,綜合性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第5階段(1993-2005年)是奔騰(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時代,終於見到更熟悉的詞彙了是麼,2000年發布的Pentium 4處理器集成了4200萬個電晶體,改進版的Pentium 4(Northwood)更是集成了5千5百萬個電晶體,並且開始採用0.18微米進行製造。2005年Intel推出的雙核心處理器,採用90nm工藝生產,發展相當迅速。
第6階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處理器時代,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2010年6月,Intel再次發布革命性的處理器——第二代Core i3/i5/i7。第二代Core i3/i5/i7隸屬於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全部基於全新的微架構,採用全新32nm的工藝,其他總能能力全面提升。
說到CPU的歷史,不得不提及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