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西商界(haixishangjie)
作者|李南京
一直覺得眼鏡行業暴利,但沒想到這麼暴利。
近日,明月鏡片的上市再次將眼鏡暴利推到了公眾的視野中,據招股書披露,一塊明月鏡片的成本僅6.23元,一副眼鏡的成本也不到60元,卻可以賣到近2000元的價格,價格直接翻了300倍。
而明月鏡片的毛利潤竟然高達95%,要知道國內第一神股茅臺的毛利也約在90%左右,而明月鏡片的電商毛率竟然超過了茅臺,也難怪它要衝擊上市!
那麼,如此低門檻的行業為何能保持如此高的收益呢?
成本6元的鏡片,卻賣出2000元天價
眼鏡行業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這背後揭示出的行業「暴利」似乎早已是公開秘密。
而明月鏡片的利潤更是超乎想像,這家崛起於「中國眼鏡之都」丹陽的生產商2019年營業收入高達5.53億元,淨利潤實現了271.5%的增幅。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 「暴利」。
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與之相伴的是公司線上自營零售的成鏡毛利率為74.58%。
而作為「國內眼鏡第一股」的博士眼鏡,雖然近年來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但即便如此,它也仍然保持著毛利潤74%以上的收益,可以說70%的利潤是眼鏡行業的基礎水平了。
巨大的利潤也吸引著更多玩家的入局,據企查查專業版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104萬家眼鏡相關企業,2019年註冊量突破29.3萬家,比十年前增長了1072%。
這就不得不說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了,據統計,中國有超過6億人患有近視,而其中初高中學生的近視率高達70%,預計今年中國眼鏡零售市場的規模將達到850億元。
除此之外,中國還佔據全球眼鏡製造行業70%的份額,可以說,1072%的企業增長完全是在情理之中,並且仍然有不斷增長的趨勢。
假性暴利,你認嗎?
而暴利之下,是一群覺得不值得的消費者,在知乎搜索「眼鏡」,其中「配眼鏡吃過那些虧」,成為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畢竟消費者看到的僅僅是300倍的翻倍價格,但或許「暴利」並非我們想像的如此風光。
雖說毛利潤都是在70%以上,但研究之後,我們發現毛利潤高主要來自產品進銷差價和供應商返利,如果算上店面費用、銷售費用和人工費用等成本之後,淨利潤就不足10%了,相當於零售價1000元的眼鏡,生產商只賺到了105元。
而早期明月鏡片也一樣,作為鏡片的生產商,明月鏡片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然而在市面上,這些鏡片被提價數倍甚至十數倍售賣給消費者,由此可見,明月鏡片作為眼鏡生產頭部企業之一,只獲得了整個鏈條中的一小部分利潤。
而由於技術壁壘不高,近年來明月鏡片的經銷商數量不斷下降,2019年不僅沒有新增經銷商,反而有4家退出。
而明月鏡片95%的電商毛利是建立在請明星做營銷,達到品牌效應後增強線上定價話語權的基礎上,2019年明月鏡片營銷費用就佔到了總收入的五分之一,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此看來,「暴利」的眼鏡行業也沒那麼風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博士眼鏡盈利的20%以上竟然來自銀行理財收入。
即使老牌眼鏡玩家也要靠保本理財,日子也不好過,更別提其他小規模品牌,因此,我們看到除了博士、寶島、明月之外,很難有形成規模的眼鏡企業的出現,雖然如今眼鏡企業已經朝電商轉移,但眼鏡行業所具有的高人工、高租金和低購買頻次的特點,仍然是這個行業痛點的存在。
暴利或許不等於賺錢,風光之下是十年如一日難以突破的行業壁壘,眼鏡行業仍然需要新鮮血液的灌溉。
攪局者的強攻
而眼鏡行業近年來確實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近幾年商場裡的眼鏡品牌忽然變得幾乎和帽子、化妝品店一樣多。以LOHO、木九十、aojo和EGG為代表的新品牌眼鏡在各大商場盤踞,對瓜分市場的巨頭們發起了挑戰。
這些新品牌們往往店鋪裝修極具風格,時尚的鏡框設計、開放的購物環境和較便宜的價格,吸引年輕人試戴和購買,功能性眼鏡逐步淡化,設計感的眼鏡成為了競爭的核心。
LOHO眼鏡的創始人黃心仲認為,要把眼鏡產品變成一個時尚產品,如果變為一個功能性的產品,人人擁有一副眼鏡就夠了。但是一旦眼鏡像衣服一樣變身時尚商品,就不可能一年就穿一件衣服,哪怕不壞也不會穿,因為它是一個時尚標籤。
而定位時尚產品,就意味著在產品生產的基礎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設計、營銷成本。
成本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利潤,而這些成本終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消費者的身上,比如新品牌的舒適感、驗光的專業度和售後服務等,一直都是網友吐槽的問題。
但改變仍然是這個行業所需要做的。畢竟眼鏡產品是一種體驗式服務,很多人希望體驗到的是驗光、配鏡、換鏡、洗鏡等「服務,因此想要完全轉移線上也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
未來五到十年,傳統產業裡80%品牌可能都會消失,眼鏡業也不例外。
眼鏡業從前是靠銷售驅動,而未來將會是醫療專業驅動,因此,比起通過增加營銷支持來建立品牌形象,不如投入更多研發經費,在未來科技領域提前站穩腳跟。
或許到那個時候,眼鏡行業的暴利才能真正為企業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