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那一席最濃的鄉愁(深聚焦)

2021-01-08 人民網

  每一位中國人都有關於年夜飯的記憶,這些記憶往往是就著大年三十晚上那一桌豐盛的菜餚蔓延開的,而這些菜餚,在各個家族的血脈裡,也都有著固定的名目,許多輩人的口味與習慣,在時間的漏鬥裡流下來,散發出的香氣兒,早已超越了菜餚本身的馥鬱。那是一種光亮,照見父母眼角的慈愛,照見兒時簡單的歡喜,照見全家圍坐的喧鬧……那是中國人血液裡最濃的鄉愁。

  本期,我們邀請幾位嘉賓與我們分享他們關於年夜飯的記憶與體味。他們中,有來自海峽對岸的美食作家,有專注於美食節目的導演,有熱衷於美食研究的媒體人,也有對美食習俗頗有見地的文化學者。希望他們的文字與情意,能為您奉上一席精彩的文化年夜飯。

  ——編 者 

  

  中國人最溫暖的儀式

  陳曉卿

  「白菜青鹽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民間百姓的飯食生活盡在村舍市井之間。對中國人而言,盤碗箸尖上的飯菜、杯盞觥籌中的酒飲,遠非食物本身集納的滋味與能量這麼簡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是文化,更是鄉愁,這正是我們拍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時最初動念的緣起。

  眼下,《舌尖上的中國2》很快就要播出了。可以說,在第一部《舌尖》影響力的基礎上,《舌尖2》在籌拍之初就備受關注。我也常常想,觀眾給予我們的這種關注,其實不僅僅是對紀錄片本身的,更多的是對哺育自己的家鄉美食的纏綿眷戀,是對母親、對家庭、對故鄉的依戀與遐思。而中國人賦予美食的這種濃鬱厚重的情感,最集中的體現還是歲歲除夕的那頓年夜飯。

  《舌尖2》裡有一個故事:貴州山裡的年輕人在廣東肇慶打工,春節將近,卻沒能買到回家的火車票。但是,什麼也擋不住過年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急迫心情。年輕人邀約同在外地打工的老鄉,結伴騎著摩託車,歷時5天5夜,終於推開了家門,趕上了那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

  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到頭最溫暖、最柔情的儀式。在曾經的物質匱乏年代,一頓年夜飯可能要準備上半個月,一家人平日裡節省下來的食材,齊齊擺放團圓夜的桌上。我童年的記憶裡,這頓最豐盛的家宴上幾乎沒什麼素菜,雞鴨魚肉、腊味滷品、豬油八寶飯……各式各樣平時見不上、吃不到的葷腥,悉數登場,這是集中進補的時刻。伴著闔家團聚的甜美心情,吃一頓最香最美的飯菜,這是父母在歲末年初給孩子們最強的信心和最好的祝福。

  如今生活好了,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早已今非昔比,但年夜飯的儀式感和重要性,非但沒有被衝淡,反而更加突顯了。新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打破了四季輪迴對食材生長的限制,任何季節任何時候,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另一方面,現代交通的發展,又將原來的距離感打破了,再遙遠的物理距離都是咫尺天涯,只要有相聚的願望,便沒有無法逾越的空間。既然大魚大肉天天都能吃到,年夜飯上,怎麼吃得健康就成了學問。葷腥魚肉退了場,蔬菜和菌類成了講究。當然,唯一不變的還是一家人團團圍坐,不管在家吃還是在飯館吃,燈火輝映中,親人臉上的光彩、父母眼角的笑意,才是這一餐最隆重的佳餚。年年賡續的這一晚,也就成了歲月寫就的故事。

  (作者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臺灣:「圍爐」話相思

  朱振藩

  臺灣的年夜飯,隨著經濟改善,以及創意多元,越發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外出用餐,有些仍不可少。

  為了準備這頓大餐,事前工作必不可少。辦年貨自然是首要之務。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寫道:「年夜已來,市肆販置南北雜貨,備居民歲晚人事之需。」例如熟食鋪即「豚蹄、雞、鴨,較常貨買有加」;而街坊上,則「鮮魚、果蔬諸品不絕」。這段時間,通常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除夕當天。與此同時,炊粿和煮長年菜亦交互進行著。 

  而除夕的前一夜,會將整株的芥菜以清水煮食,稱「長年菜」或「來年菜」。它在料理時,不去其頭尾,寓有頭有尾之意,同時不會細切,才能綿延不絕。 

  大年夜的重頭戲,一定是家人聚食的「圍爐」了。以往是桌下置一燒木炭的火爐,現則以火鍋、砂鍋取代。此圍爐不但象徵全家人和樂圓滿,而且可以驅寒,一家大小在氤氳的氛圍中,熱乎乎地進食,充分感受幸福。 

  這頓飯必須吃得越慢越好,因為這樣才能長長久久。至於桌面上的菜餚,大都喻有種種含意。比方說,全雞取雞、家諧音,意即食雞起家;韭菜與久同音,自有長久之意;蘿蔔發音菜頭,意味著好彩頭;備有魚圓、蝦圓、肉圓,就是所謂的「三元」,表示合府團圓;多食燻、炸食物,因用火燻、炸過,象徵家運興旺;而吃蒸製菜餚,由於取火蒸食,表示著蒸蒸日上,自在情理之中了。 

  近70年來,臺灣的年夜飯,因大量外省移民帶來其家鄉的習俗,愈發多元活潑,名堂還真不少。其著者,有稱「如意菜」的炒什錦;諧音「都福」的豆腐;吃魚得「連年有餘」;食「腐乳肉」才能「福祿」。而接受度最高的,則是吃餃子。既寓有「更歲交子」之意,代表著從此之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又以其形狀有如元寶,希望大家吃了之後,可以招財進寶。

  臺灣是個寶島,漁貨供應十足,各種海味料理,皆成席上之珍,這頓除夕大餐,海鮮漸成主流。當下則不拘貧富貴賤,年夜菜必備的一道,乃來自福州的「佛跳牆」,它有個好處,可以豐儉由人,任隨己意下料,只有一物必備,那就是炸芋頭,取其「遇頭」吉兆。同時,它還有個別名,叫做「一團和氣」。年夜飯而食此,大家其樂融融,保證皆大歡喜。

  (作者為臺灣著名美食作家)

  

  年夜飯裡的家滋味

  朱 偉

  我記憶中最早的年夜飯依稀是沐浴在五顏六色的光芒之中的。在沒換上透明的窗玻璃之前,家裡的小木樓上每一個窗格都是鑲著蠡殼的,那五顏六色就是年夜燈光從那些蠡殼上喜滋滋地漾起來的。此時桌上,燈光眨巴眨巴,就落到玻璃杯鮮紅鮮紅的酒漿裡了。祖母將它端到我的眼下,「喝一口,抿一點」。那時我穿著母親一針針縫成的立領花棉襖,還沒桌子高呢。祖母先夾一朵木耳在我的嘴裡,滑而粘滿鮮汁,再夾給我一塊醬牛肉。牛肉比豬肉香呢,祖母說。她笑起來,眼睛就都包在皺紋裡了。

  懂事後,窗上就都是堅硬而明淨的玻璃了。年夜的窗玻璃總被熱氣薰染成朦朦朧朧,那時父親捨不得用瓦數高的燈泡,除夕夜才換上40瓦,那橙黃色的光就從暖鍋升騰的香氣裡漾在滿滿一家人的臉上。南方是沒有點炭火的銅鍋的,那鋪著金黃的蛋餃、雪白的魚圓、翠綠的菠菜,遊弋著鮮紅火腿的滿滿一鍋,從灶上直接端到桌上,綠黃紅白就都在持續的沸騰中顫顫巍巍,一家人就都被籠罩在其樂融融中。

  等我下鄉後探親回家,父親的背駝了,母親站在面前則顯得矮了。這時才意識到年飯的氛圍是從擁擠的廚房裡一點點積攢起來的。鹹肉是母親早早醃好的,她說最好的肉是「三精三肥」,肥肉要晶亮到汪出油,中間的三道精肉則要鮮紅。風雞也是母親早早在屋簷下讓陽光與風吸走了水分,蒸出來幹香乾香。姐姐結婚後,每年年飯,無錫的姐夫總是主廚。他做爆魚、油爆蝦爆成每一蝦殼都成透明、冬筍炒肉片的肉片滑嫩到如同魚片。而壓臺菜總要一大碗霸氣的「走油肉」——用一大塊最好的方方正正的五花肉,在沸油中先「走油」去膩,使肉皮皺如波紋,再由糖與醬油燜至肉皮醬紅,皮下腴入口即化又不膩,腴下瘦肉又極緊緻。

  後來父母搬到了小妹家,大家都珍惜與父母一年中這幾天的相聚了。年飯是每年早早就在酒店預訂好的,但在酒店裡再好的飯,總不如家裡的味道。值得惦念的倒是每到凌晨除歲鐘聲響過,在震天動地的爆竹與紅紅綠綠的焰火耀亮中那一碗餛飩了。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薺菜肉餛飩,稱餛飩為「兜財」。以豬油與青蒜葉為湯,薺菜為餡,鮮綠而有新春特殊的香氣。

  父母過世後,不再有一年一度急切要踏上歸途的興奮,也才意識到,家就在你肩上,年飯就是你自己要考慮的一種儀式了。保留那些傳統罷——蒸鹹肉,燒筍乾,做爆魚,做蛋餃,做麵筋塞肉,無此一桌,當然難為年飯。而當三人在孤寂的燈光下面對大約一周都難吃完的這一桌時,忽然就會意識到:年飯的歡欣其實是在子孫滿堂的回歸中。當只剩一個個獨立的彼此面對面的小家時,那種辛勤酬備的豐盛也就失卻了意義——零落的爆竹聲中,暖鍋剛剛端上,轉瞬也就會涼了。

  (作者為《三聯生活周刊》主編)

  

  泰國:一頓飯與一份眷戀

  本報駐泰國記者 孫廣勇

  與國內一樣,泰國華人吃年夜飯,吃的不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種味道,一份眷戀。這份眷戀有關親人、有關家鄉、有關祖國。

  在泰國工作幾年,越來越感受到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執著傳承,和對鄉土的眷戀。雖然不少華人已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只能說「你好,家鄉在中國」等簡單中文,但春節依然是所有華人的期盼,是一年中的盛事,春節不僅為當地人民增添了一份喜慶,送去了一份祝福,還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承中國文化。

  2014年的曼谷,雖然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是當你走進商場和店鋪,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新春飾品和身著唐裝熱情招呼的店員。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這裡的春節氣氛越來越濃,北欖坡、大城、素攀、清邁、合艾等府都在準備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新春將至,曼谷唐人街耀華力路上,道路兩旁的攤鋪擺滿了年畫和春聯,大紅福字、中國結、紅燈籠……傳統新年裝飾物紅紅火火地掛滿了整條街,寓意「吉祥」的橘子最為搶手。在耀華力路生活了幾十年的威立雅說:「每年春節,唐人街上不僅家家團聚、祈福新春,還在大年初一迎接詩琳通公主的到來,與華人共慶新春,為新的一年祈福、為中泰友誼祈福,這是所有人的幸福。」

  大年三十是祭祀的日子,泰國華人會在家裡祭祀神佛和祖先。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到寺院齋僧、祈福、捐款,然後互相拜年、外出遊玩,或者親朋聚會。在春節期間,很多寺廟裡熙熙攘攘的人群從早上一直持續到傍晚,每個人都來祈求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萬事順利。

  在除夕當晚,泰國華人的年夜飯裡必不可少的五樣菜是豬、肝、雞、魚和龍蝦,由於龍蝦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並不家常,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泰國的潮州籍華人漸漸用鴨代替了龍蝦,而客家籍華人則用幹魷魚取代龍蝦。這幾樣菜也都包含著不同的吉祥寓義,象徵著富足安康、步步高升、年年有餘等。

  最讓當地華人感到溫暖的是,春節已經不僅僅是全體華人的節日,更是一個將中泰友誼升華的時刻。

  泰國旅遊體育部部長頌薩的話道出了友好的泰國人民的心聲:「中泰友好源遠流長,兩國都有歡慶春節的習俗,這個喜慶的節日將兩國人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共慶佳節、共享歡樂,中泰一家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30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特寫:親望親好鄉愁濃
    (聚焦海峽論壇)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特寫:親望親好鄉愁濃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特寫:親望親好鄉愁濃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雨再大,也總要回家……」屏幕上,浙江小歌手在「雲」上放聲歡歌《大夢想家》,臺灣苗慄「鈴漾」扯鈴隊的小隊員們則樂舞嬉戲
  • 鄉愁,是每個人心裡藏得最深的淚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遠遠的故鄉在召喚滿載半世紀漂泊的滄桑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靠港鄉愁,也許是人這一生,除了財富之外,最念念不忘的東西。一首小詩,一方景致,一道小菜,甚至是一片樹葉一朵小花,都是離鄉人的鄉愁。那時,這一樹一葉、一花一草、一粥一飯,都成了你對家,最深也最淺的記憶。我從沒有離開過家鄉,去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鄉不過二百多公裡隔壁的城市。
  • 舌尖上的鄉愁: 海外華人的年夜飯怎麼吃?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春節,依然是一年中最溫暖的時光。很多人在煞費苦心地尋找「年味」的時候,可能忘了,年味其實就在回家的旅途中,在春晚的舞臺上,在那頓香噴噴的年夜飯裡。對身居海外的華人來說,年夜飯不僅包含對團圓的期盼,更有著吃不盡的鄉愁。
  • 2019年春節年夜飯去哪裡吃?2019合肥星級酒店年夜飯預訂指南
    2019年春節年夜飯去哪裡吃?還有十幾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小時候,當我們拿著煙花滿街跑,從各個長輩那收紅包就是過年了。長大後,變成了一家人圍坐著在一起,好好吃一頓飯,推杯換盞,歡聲笑語,全在這桌熱騰騰的年夜飯裡。今年的年夜飯,到哪裡吃?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9合肥星級酒店年夜飯預訂指南。
  • 鄉愁是一首憂傷的歌
    那一份鄉愁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李煜「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對余光中而言,那份鄉愁是幾十年鬱結於胸的對祖國的思念、對母親的思念,他把這份濃濃的相思之情流於筆端,匯集成詩集《鄉愁》。余光中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
  • 河南人的年夜飯菜單,你最喜歡吃哪道菜?
    年夜飯,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頓飯,還承載著這一年的生活,與新一年的願景。這一年過得好壞,工作業績的高低,都不影響大家在這一桌菜餚上拼盡全力。年夜飯,全國各地有各地的講究。在咱大河南,年夜飯備上哪幾道菜才算是一頓正宗的河南年夜飯?小編來告訴您吧!
  • 2020的除夕年夜飯上,多添這幾道美食,年味更濃,保證家人喜歡
    2020的除夕年夜飯上,多添這幾道美食,年味更濃,保證家人喜歡!還有14天就過年啦,這可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現在出去也能感受到年味越來越濃,道路上都掛上了紅燈籠,超市也都擺滿了紅彤彤的新年掛飾,以及各式各樣的年貨,到哪都是很喜慶的感覺。
  • 《那山那人那狗》:如畫湘西,如詩鄉愁,如山父愛
    謝謝好友的推薦,讓我和《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好片「久別重逢」。給「久別重逢」這個詞加引號,是因為事實上我並未看過電影,卻有心理上的親近與認同,就如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脫口而出:「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個人覺得,《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的改編是非常成功的,給我的心靈震撼和藝術享受超越了原著。如畫的湘西故事的發生地是湘西遂寧,一個美成清新雋永山水寫意畫的地方。
  • 飯店不翻桌套餐降門檻 今年年夜飯可以好好吃了
    你可能還對前幾年動輒上千的酒店年夜飯記憶深刻,那今年不少飯店推出的年夜飯套餐算得上返璞歸真了。一直主打實惠杭幫菜的外婆家今年推出的年夜飯菜單起價是588元/桌,6人份,人均不到百元。包括4個冷菜,8個熱菜,一個點心和一份水果。
  • 這道菜是川人的魂,不論天涯多遠,鄉愁多濃,一口盡解鄉愁
    回鍋肉是川人的魂,不論天涯多遠,鄉愁多濃,只要一盤迴鍋肉,鄉愁盡釋然其中。歷史悠久的,別具風味的四川名菜回鍋肉,有「入蜀不吃回鍋肉,等於沒有到過四川」。川人喜歡回鍋肉,回鍋肉更是川味家常菜中的王者,只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有四川人的地方,就有回鍋肉,不論何時何地,永遠擋不住四川回鍋肉的王者美味來襲,那是一種震撼靈魂的滋味,是川人的情結所在,一口回鍋肉,不論什麼辛勤和疲憊都在那一刻,輕鬆放下了。
  • 甌菜大師周雄和「年夜飯」
    大鍋裡噗噗冒著熱氣,高腳碗、龍鳳盤擺上圓桌,這才是溫州年味兒最給力的加持。新春的分歲酒已經開啟,甌菜傳承人周雄和他的團隊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早上8點半開工,晚上11點下班,但當看到一桌年夜飯能讓一家子整整齊齊地聚到一起,他們便也被這團圓的喜悅感染。一頓飯能解鄉愁「我從事廚師這一行30多年了,但最喜歡燒的還是年夜飯。」
  • 2017合肥性價比超高的年夜飯攻略 年夜飯也可以吃得與眾不同
    還有3天就到農曆新年了,合肥的新年氛圍也越來越濃,街道上到處張燈結彩,不少家庭的臘肉也掛滿了窗臺。春節將至,你們家的年夜飯訂好了嗎?合肥今年的年夜飯預定比較火爆,不少酒店、飯店、餐廳的年夜飯兩個月前便開始預售,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幾家還不錯的年夜飯預定地兒,快來預定起來吧!
  • 用煙火氣記住鄉愁,「柒七酒」餐廳致力於長沙老味道
    「作為一個老長沙人,吃是我最大的愛好,小時候母親用柴火煮飯燒菜的味道,至今是我記憶裡永恆的鄉愁。現在我打造柒七酒餐廳,就是想要喚醒更多人記憶裡老長沙的滋味,用煙火氣來留住鄉愁!」細節入手,牢抓食品安全生命線「食以安為先,對於我們餐館而言,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紅線,任何人都不能觸碰、不可逾越!」谷偉鋒告訴記者,餐廳嚴格自律,嚴把食品衛生關,定期對員工進行健康檢查,每位員工都持健康證上崗;同時餐廳選用開放式的廚房,食材一目了然,360度無死角,人人都可現場監督的4D明廚,只為讓食客吃上安全放心的飯菜!
  • 《遊子話「鄉愁」》|甘肅永靖遊子「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話鄉愁
    鄉愁激揚樂為老人風採譜寫脫貧築夢華章—《遊子話鄉愁》《遊子話「鄉愁」》欄目簡介通過製作拍攝《遊子話「鄉愁」》《食客品「鄉味」》《縣長傳「鄉音」》《健百優選》《特產花開》等特色多媒體節目和網絡直播欄目,將各領域、行業、學科、各專業、各地方的在京離退休老幹部、老專家學者的樂為意願聚集起來,藉助網絡平臺講好家鄉故事, 用鄉愁譜寫老幹部助力脫貧工作新篇章,為貧困地區企事業單位發展提供閱歷和智力服務,豐富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
  • 特別策劃:年夜飯 你的團年宴是什麼菜
    年夜飯,是每年最具儀式感的一頓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頓晚宴。 風塵僕僕歸家的遊子,許久未見的親人攜手辭舊迎新,是儀式,是習俗,更是濃濃的深情,所以年夜飯必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也是最講究的。
  • 一席遂昌佳餚美饌,重拾遂昌傳統風味
    藏在舌尖上的「遂昌味道」,是在外遊子們經歷多少時光都無法割捨的一抹鄉愁
  • 小洋人請你一起吃最韻味的年夜飯!
    小洋人請你一起吃最韻味的年夜飯! 如果說春運是 動物史上最複雜的一次遷徙 那麼年夜飯費心程度絕對不亞於此
  • 泉州這個地方最「鄉愁」!
    郭之儀稱,每個人骨子裡都有一抹鄉愁,他希望把自己的鄉愁化為音符奉獻給大家。 要是在五店市內能有一座閩南音樂館的話,我覺得那也很有意義。 我常說,兩岸人民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應該不分彼此,血濃於水。而閩南語歌曲,就應該是傳播閩南人精神的一種媒介。透過對音樂的傳承,讓更多人去了解、去懂得閩南人的追求與執著,去告訴大家我是來自哪裡——我是土生土長的閩南人。來到五店市給我一個最深刻的感覺就是,這裡有故鄉的人,有熟悉的鄉音,有幾乎與兒時記憶裡一模一樣的建築物、日用品,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如果能在巷坊裡不時聽到一些閩南語歌曲,那就更好了!
  • 「鄉愁」是什麼?這是最詩意的回答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鄉愁,是那一口濃濃的鄉音。 鄉音,從小伴我們成長,給過我們溫暖關愛。當我們在異地他鄉時,一聲鄉音能讓你如同找到歸宿一般,暖暖的,仿佛心裡的燭光。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 「故宮年夜飯」被取消 文創邊界在哪裡
    事實上,是故宮這一最重要、最莊嚴的博物場所,開創了全國博物館文創的新潮流。一個例子是,在故宮推出口紅後,有好幾個博物館也都模仿推出了類似產品,但是都沒有取得故宮那樣的成功。文創是這兩年經濟的亮點,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新增長點」。故宮捕捉到這個潮流,體現了某種敏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