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網記者 吉雪嬌
近年來,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有所放緩,但仍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披露數據,截至2020年6月末,消費金融公司已發展到26家,資產規模4861.5億元,貸款餘額4686.1億元,服務客戶數1.4億人。
加速拓客的同時,值得留意的是,消費金融公司風險問題也逐步凸顯,引起市場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在行業風險日益加劇和市場需求潛力下降的趨勢下,消費金融公司應堅守風險防控底線,強化穩健經營理念。
擴大客戶範圍
補位傳統金融服務空白
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達4988.07億元,較上年增長28.67%;貸款餘額4722.93億元,較上年增長30.5%。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
其中,消費金融公司繼續將客戶拓展置於發展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普遍採取了大力拓展新的消費場景的策略,加大自有品牌宣傳力度,通過與頭部網際網路公司、流量平臺開展引流合作、聯合放貸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服務客戶數量的增長。
截至2019年底,消費金融公司客戶數為12727.92萬人,較2018年同期增長52.29%,客戶增長顯著。同時,高達50%的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的新增客戶貸款餘額佔其全部貸款餘額的比重超過了60%,僅有1家公司新增客戶帶來的貢獻較少(餘額佔比不足20%)。「這說明消費金融公司新客戶拓展較快,新客戶對業務規模貢獻度較高,消費金融還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增量市場。」中國銀行業協會指出。
在擴大客戶覆蓋範圍方面,消費金融公司客群不斷向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區域下沉。如三線及以下城市可統計數據的21家消費金融公司中,14家公司客戶佔比在25%-75%之間,且佔比不斷上升。
「商業銀行藉助金融科技,利用信用卡、個人貸款業務不斷下沉,擠壓消費金融公司的生存空間。」中國銀行業協會認為,一方面,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金融服務接近飽和,競爭激烈;另一方面,中小城鎮、農村地區消費金融服務長期缺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服務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消費金融業務從大城市邁向小城鎮,將逐步填補商業銀行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
風控成本高企
平均不良貸款率2.63%
加速拓客的同時,消費金融公司風險問題也逐步凸顯。《報告》顯示,消費金融公司服務的主要對象為傳統商業銀行無法觸達或未能有效服務的中低收入長尾客群(優質客群主要選擇銀行信用卡或銀行消費貸款),風險成本相對較高。
針對調查問卷中「哪些因素對公司發展影響較大(限選2項)」問題,在24家參與調查的機構中,多達16家機構選擇了「風控成本高企」(系所有選項中選擇最多的)。
而從風險成本的直接反應指標不良率數據來看,2019年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63%,略高於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較2018年有小幅下降(下降0.11個百分點);從不良率的中位數來看,2019年為2.03%,較2018年有小幅上升(上升0.1個百分點)。
整體上來看,消費金融公司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成本)壓力;同時,不良率的中位數與平均數相差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機構的風險成本的差異,部分機構的風險成本壓力尤甚。
今年7月,《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公布實施,在營銷獲客、風控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銀保監會明確,除個人貸款期限要求外,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參照本辦法執行。
中國銀行業協會認為,在行業風險日益加劇和市場需求潛力下降的趨勢下,行業發展模式應該從注重規模擴張和市場份額競爭的外延性發展模式,轉型為注重風險防控和效益提升的內涵性發展模式。堅守風險防控底線,強化穩健經營理念,堅持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則,在確保風險防控的前提下,實現規模與質量、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平衡。
利率上限下調
優勝劣汰或加劇
另一方面,隨著近日民間借貸利率重劃「紅線」,消費金融行業被認為或迎新一輪洗牌。雖然消費金融公司屬於持牌金融機構,不屬於民間借貸的範疇,但業內人士認為,實際判決中可能會出現參考民間利率的情況。
根據目前一年期LPR的四倍計算為15.4%,消費金融公司的很多貸款產品已「超線」,利率在16%-24%不等。面對借貸利率上限可能出現的下調,機構將不得不壓降成本,維持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在此情況下,科技實力強的金融機構、擁有優質客戶的頭部助貸平臺被認為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的馬太效應和擠出效應,強者的市場地位在競爭中不斷穩固和增強;弱者在競爭中市場規模不斷萎縮,甚至可能被擠出市場。」中國銀行業協會認為,優勝劣汰動態競爭過程,導致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格局有眾多中小機構的充分競爭,逐步轉變為大中小不同機構之間的壟斷競爭,甚至最終出現少數大型機構之間的寡頭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