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廣泛應用 城市變得更「智慧」

2020-09-05 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


企業員工宅家「雲」辦公、在視頻會議中「頭腦風暴」,居民進小區、逛超市時出示健康碼,醫生藉助5G和人工智慧進行遠程會診、治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多新變化,我們的城市也在變得更加「智慧」。

如今,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不斷發展,在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催生了數位化、網絡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務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未來,應如何更好地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健康碼、信息平臺派上大用場  

疫情期間,福建省龍巖市「e龍巖」平臺開發上線了新冠肺炎防控信息服務程序,推出多項相關服務,讓市民能夠快速查詢信息、在線義診、及時報告疫情線索等。市民反映的問題統一匯總到12345平臺,平臺能答覆的立即給予答覆,涉及專業問題無法答覆的,及時轉給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6月30日19時20分許,家住北京大興的楊女士下班回到小區,正在向物業安保人員出示北京健康碼。在確認「未見異常」後,她被允許進入。「我現在每天要出示四五次健康碼,使用起來很方便,也有利於疫情防控。」她說。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漢重新開啟離漢離鄂通道,當天一大早,不少旅客來到武漢火車站,他們戴著口罩、拿著湖北健康碼「綠碼」,陸續乘坐高鐵前往全國各地。對於他們而言,「綠碼」意味著復工「通行證」。今年以來,健康碼、防疫地圖、信息平臺、智能測溫篩查預警系統等在很多城市火了,成了抗擊疫情的有力手段。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說,我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與近年來我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疫情發生以來,各地方政府通過政務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布信息,發布本地疫情,讓公眾及時了解情況,提高了公眾的防範能力。

汪玉凱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我們建立了強大的數據基礎,這在疫情期間派上了大用場。政府掌握大量公共數據,如人口資料庫、地理信息資料庫等;電信運營商通過手機實名制掌握大量數據;網際網路企業通過提供市場服務、社會服務,也擁有海量數據。這些不同類型的數據,為疫情溯源、傳播鏈條跟蹤、群防群控提供了支撐。

「如果沒有智慧城市建設,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召開那麼多視頻會議,不可能有上千萬企業在線辦公,不可能有上億學生在線上課。」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認為,疫情期間,政府打造的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網際網路企業圍繞城市的正常運行、百姓生活需求提供了大量智慧服務,增加了經濟社會運行的彈性,提高了城市的抗衝擊能力。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到底如何?有研究稱,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探索實踐期,從2008年底「智慧城市」概念提出至2014年8月,各部門、各地方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相對分散和無序;第二階段為規範調整期,從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國家層面成立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各部門不再單打獨鬥,開始協同指導地方智慧城市建設;第三個階段為戰略攻堅期,從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理念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推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和數據分割;第四個階段為全面發展期,從黨的十九大召開至今,各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速落地,建設成果逐步向區縣和農村延伸。

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取得積極成效。據統計,所有副省級以上城市、超過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各省市在發布實施智慧城市總體行動計劃的同時,不斷推進「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具體領域實踐,探索適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發展路徑。經過多年建設和創新發展,湧現出了一批「城市大腦」、網際網路醫院等創新應用,在部分領域為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樣板。

數據孤島和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  

專家稱,綜合來看,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面臨頂層設計不強、城市數據融合和治理聯動不夠、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均衡、智慧城市發展生態未形成等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城市的「智慧」從哪裡來?從數據中來。

新型智慧城市的本質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利用數據資源暢通流動、開放共享的屬性,倒逼城市不合理的管理體制、治理結構、服務模式、產業布局變得更加合理優化、透明高效。從目前來看,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孤島和碎片化現象仍然存在。

「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數據不能共享、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我們構建的一些業務系統缺乏協同功能,這些問題暴露出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還有很多短板。」汪玉凱說,如何在這些方面進一步發力,使智慧城市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智慧城市發展到今天,越來越重視數據以及數據價值鏈的作用。」高新民說,「城市大腦」的本質是匯聚城市各方面數據,經人工智慧分析和計算,產生智能決策。「城市大腦」建設當前最大的瓶頸在數據匯聚環節,多源、跨部門的數據在不同信息系統裡的標準和接口不一樣,數據流轉機制不清晰、流程不暢通。

高新民建議,實現數據共享,首先在技術上要有能夠實現數據互操作的框架,在此基礎上要有規則和制度設計。在尊重安全、主權和需求導向原則下,一旦有需求,能夠很快搭建出數據資源池,及時並低成本支撐起特定應用,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

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信息化協同創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邵國安表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數據規範化是必須要做的。要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比如公民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姓名、家庭住址等關鍵敏感數據應加密存儲,位置信息等其他數據可根據需要進行部分開放和管理。

未來要堅持技術與制度創新並重

日前,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籤約了威海智慧城市項目。「我們將在威海市深耕細作。」神州控股營運長郭鄭俐說,計劃通過3年時間,以「數」「智」為核心,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手段,建設威海智慧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和威海「城市大腦」,推動交通、醫療、文旅、教育等領域智慧化改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美好離不開智慧。

有人曾這樣憧憬未來的生活:無人駕駛汽車在智慧交通系統的指引下暢通前行;網上下單後,無人機、物流機器人會及時送來快遞;下班之前,智能家居系統會提前打開空調、空氣淨化器,準備好適宜清新的家居環境……專家認為,未來,身處新型智慧城市當中,這些場景會變得習以為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要與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和公共性服務發展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化人才;與數位技術、數字業態、數字創新深度融合,促進實體經濟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發展。同時,要關注國際形勢,在大變局中轉危為安、化危為機;要下決心構建和完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牌和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生態。

「智慧城市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新生代的需求。」張燕生說,從「千禧一代」到「Z世代」再到「α世代」,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會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同時,他們也會成為推動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容易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要及時回應他們的關切,保障他們的權利和平等發展的機會。

專家建議,長遠來看,推動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要堅持技術與制度創新並重。強化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儘快出臺國家層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或建設指導意見;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智慧管網、智慧水務,推動智慧燈杆、智慧井蓋等應用,促進市政設施智慧化,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聯網感知體系,提高城市數位化水平。

同時,推進公共服務公平普惠,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業務協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信息體系,探索創新發展教育、就業、社保、養老、醫療和文化的服務模式;深化城市數據融合應用,構建高效智能的城市中樞和透明政府;優化新型智慧城市生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釋放城市數據要素活力。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物聯網在智慧城市中的完整應用
    如今社會發展的越來越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在不斷的上升,人們對城市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那麼現如今的智慧城市代表什麼?什麼又是智慧城市呢?智慧城市是利用我們現有發達的物聯網、供應鏈等技術為基礎而構建的,可以利用它來改善我們現有的城市服務和城市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 5G物聯網全面落地 人工智慧在智慧社區應用
    智慧社區的發展腳步來到我們身邊,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正逐步從概念走向應用。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也開始探索和創新,積極擁抱網際網路和新技術。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可能會顛覆社區管理。還有一些地方,發展新的智慧小區,從建設初期,將使小區擁有智慧翅膀。因為居民需求,建設未來智慧型社區。也迫切需要更高的現代生活平臺,為各地的社區建設智慧社區使居民生活更便捷、有效。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那麼智慧社區的將如何發展呢?
  • 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應用落地是相輔相成的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聯合應用今天主要講一講人工智慧在施工機器人、工程機械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方面的應用。施工機器人集傳感、控制、信息處理、人工智慧於一身的智能工業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功能日漸完善強大,結構也更加複雜。
  • 在智慧城市的窗口,物聯網逮住了上車的機會
    從產業規模看,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數據資產的倍數增長以及對網絡安全和數據隱私的重視將驅動智慧城市產生新的建設熱點根據一般意義上的理解,智慧城市多帶有政府服務的性質,通過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主要解決信息建設分散、數據融合困難、機構運行效率過低等問題,使城市更聰明、更有溫度。
  • 大數據及網際網路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城市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種形式之下,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之中的重要技術支撐。但是由於數據與物聯網之間還未實現良好的融合,因此無法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 智慧城市物聯網
    決策者現在已經更好地理解了智慧城市項目可以為城市帶來的潛在好處,例如增加的經濟機會,減少的交通擁堵,更少的汙染和更高的宜居性。儘管智慧城市計劃的投資案例仍然具有挑戰性,但這種加深的理解意味著決策者對將此類計劃出售給居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有信心。2.智慧城市投資案例不同與部署物聯網的其他行業相比,智慧城市的公共投資案例要複雜得多。
  • 南京智博會,2020南京國際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博覽會
    <<< 2020AIOTE南京智博會八大主題打造智慧生活一體化解決方案作為全球科技行業年度盛會及新品首發平臺,AIOTE2020南京智博會一直以持續創新為己任,帶領科技信息行業尋求新的突破口。2020年我們將全新推出八大主題展區-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智能家居、智慧零售、智慧社區、數字健康科技。
  • 一文講解5G、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關係
    首先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轉載一下:作者:AI課工場 電子發燒友 發布時間 2020-04-30 15:57:22 網際網路當下炒的比較火的幾個技術名詞,莫過於5G、物聯網、網際網路、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了,對於吃瓜群眾來說,每個名詞都還挺熟悉的,仔細問下去,也還能說出個1、2、3來,可你要是繼續追問這些技術之間有什麼關係,好像就說不太清楚了,
  • 人工智慧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 CSDN
    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和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智慧"這個詞不再是人類獨有的形容詞,還被用來描述城市或國家。
  • 物聯網技術滲入智慧城市建設有什麼作用
    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城市創造的技術基礎,智慧城市是物聯網發展的具體應用,技術與應用的完美結合,充分發揮了系統的精確預測、科學決策、統籌管理、資源共享等功能,而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的結合程度,將是產業落地的關鍵、技術惠民的重心。
  • 長沙數據大講堂走進威勝科技園 看物聯網如何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紅網時刻長沙9月30日訊(記者 熊曉宇 通訊員 成東紅)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如何藉助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技術補足基礎設施薄弱、「數據孤島」等現實短板?9月29日,「長沙數據大講堂」活動第一次以「走出去「的方式,走進能源計量與能效管理領軍企業威勝信息。市直各單位信息化部門負責人、各區縣(市)數據資源管理部門信息化工作負責人等100餘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技術課」。
  • 5G智慧城市:高度文明的理想國
    隨著5G的廣泛應用,基於新科技的各項城市基建浪潮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各行業都在努力與5G技術積極融合的基礎上,智慧城市的全新構想出現更清晰的藍圖。在未來,我們的城市運作會更高效,排長隊辦事難的局面不復存在,智慧火車站、智慧銀行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扶老人反被訛?不可能。5G時代的視頻監控高速高清,全域覆蓋,而且查詢更便捷,正義的光輝會在智慧城市中熠熠生輝,人類高度文明的理想國由此打造。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力度打造智慧城市的基建項目。首條支持自動駕駛測試與應用的「智慧高速」——G5517已經正式建成通車。
  • 企業人工智慧的普惠應用,考勤管理秒打卡!
    二是獲得更加多元的應用場景和更大規模的受眾。AI已經滲透工業、醫療、智慧城市等各個領域,未來會有更多產業與智能技術進行創新融合,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同時,更多應用場景也意味著我們更需要秉承「科技向善」的信念,以更普惠、更負責任的發展為目標,泛於大眾、惠於大眾。
  • 物聯網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什麼是智慧城市?藉助數位技術和大數據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的城市是智慧城市。一個智慧城市是城市地區使用不同類型的電子的傳感器來收集數據,然後使用從中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有效地管理資產、資源和服務。智慧城市的主要目標是創造一個城市環境,為居民帶來高品質的生活,同時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因此,智慧城市的主要優勢在於其以較少的基礎設施和成本促進向市民提供更多服務的能力。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這些城市地區有必要通過更有效地利用其基礎設施和資產來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智慧城市應用程式可以實現這些改進,推進城市運營並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
  • 與物聯網一體化後,人工智慧向「應用智能」演進
    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將AI與IoT結合到一起來看,AIoT作為各大傳統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通道,已經成為物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AI、IoT「一體化」後,「人工智慧」逐漸向「應用智能」的方向演進。比如通過數據發現水電氣表走數異常,進而自動推斷是否有煤氣洩露事件、斷水斷電等情況從而*時間加以幹預,保證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樣,在城市管理、物流、農業等大的應用場景中,通過採用LoRa技術構建起更多的具有感知能力的物聯網節點,能夠助力智慧城市運行。
  • 物聯網的應用
    智能門鎖、智能手環、智能公交車、共享單車等物聯網產品更多地走進我們的常生活當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智能舒適。物聯網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廣泛應用於物流、交通、安防、能源、醫療、建築、製造、家居、零售和農業等領域。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談談物聯網技術在哪些領域應用。
  • 5G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度應用,智慧城市已經從理論構想進化到實踐。同時,5G技術時代的到來,不僅加快了網絡速度,也將終端全部納入網絡,實現「萬物皆可聯」的狀態,這為未來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智慧城市經過多年發展,也已從最早的智慧城市1.0階段進入以智慧化、精細化治理為重要特徵的新型智慧城市階段。
  • AIoT:當人工智慧(AI)遇見物聯網(IoT)
    從追蹤健身水平的最基本應用到跨行業和城市規劃的巨大潛力,人工智慧與物聯網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意味著更智能的未來可以比我們想像的來的更快。臺積電的這張信息圖重點介紹了使這一轉變成為可能的突破性技術和趨勢,以及我們將如何不斷突破界限。
  •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現狀
    收益分享模式層出不窮電信公司,技術供應商和數據公司在智能城市空間(以及更廣泛的物聯網)中看到了巨大的機會。雖然對於大多數電信公司而言,物聯網收入佔比仍很低,但物聯網有望成為電信公司和技術參與者向價值鏈上遊移動的催化劑。
  • 物聯網數據的價值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在提高
    從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開始,IBM推動智慧地球的戰略本質上是看好未來物聯網數據的價值,藉助於物聯網可以高效、自動化、準確的獲得數據,而物聯網的數據與業務流程打通後,可以藉助物聯網、大數據平臺,首先獲得設備狀態數據,並根據系統獲得操作者對相關設備的處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