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進入初中,三年裡的每一天,日子就是望著中考這一天度過的。
如果說,初一、初二還是按部就班地,講新課,做練習,周測,月考,期中,期末。
那麼,到了初三,畫風就完全不一樣了。初三上半年,實際上就已經把這一整年的新課講完了。到了下半年,那就是刷題、刷題、刷題,模考、模考、模考。
這個時期,經歷了初一的「不相上下」,初二的「兩極分化」,「天上地下」的格局已經形成。實際上,有接近1/3的學生大局已定,這1/3指的是優秀生和墊底的,對於大部分墊底的學生來說,職校的方向是早已經確定了的,而尖子生最多也就是重點A重點B的區別了。
剩下的那2/3,就很微妙了,考上高中與否,全在兩可之間。對於他們來說,初三這個時段固然關鍵,但更重要的是初一和初二是否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初中三年的學習內容是循序漸進的,初一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比如英語,開篇就是ABC 26個英文字母,整個初一上學期其實都不涉及新內容。數學也只是代數以及方程的一些基礎知識。
這一年裡,掉隊的孩子主要是因為沒能適應初中的節奏,畢竟學習的科目比小學一下子增加了一倍多,如果家長沒能及時跟進,進行及時的疏導和督促,掉隊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那麼問題來了,初一這一年到底要不要大量刷題呢?
我的觀點是,適量即可。
尤其是那些尖子生,基礎本來就非常好,沒必要像小學那樣,在練習熟練度上耗費大量的時間。
時間充裕的話,不如往後學習,接觸一下初二以及初三的理科課程,這實際上就是超前學習了,其實還有一個稱呼叫「大預習」。
超前學習是給有能力以及課上吃不飽的同學預備的。
作為大預習,報班就沒必要了,真正的學霸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自學能力,報班不但佔用時間,增加了本不該有的負擔,而且一味的課內填鴨課外填鴨,對學霸本身的學習能力就是一種損害。
那2/3的中等生呢,這部分人通常情況下,聽課效率是有一定問題的,課堂沒法回放,周末只有兩天,而且還要寫作業,肯定沒有辦法通過補課,把五天的課堂內容找回來,所以只能通過刷題來彌補了。
刷題其實也是有講究的,不少家長通常是買回一本習題冊,塞給孩子,讓他從頭到尾做完就行了。這樣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是真正的弱項,得不到重點練習。
正確的做法是以作業本練習冊和考試卷做參照,把裡面的錯題,在習題冊裡圈出同類型的,讓孩子有針對性的重點練習。
數量上也沒有必要太多,做題的同時,一定要結合課本,把課堂上沒太消化好的,以及有遺漏的再複習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