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的15式輕型坦克(資料圖)陳炅瑋 攝(下同)
【新民晚報·新民網】9月11日,以「中國坦克設計師搖籃」著稱的北京理工大學突然傳出不幸的消息,因積勞成疾,該校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著名車用發動機專家劉福水同志因病去世,享年57歲。如果再仔細探究他的成就,就會發現他生前擔任過國產15式輕型坦克的發動機總設計師,而該坦克目前已是西藏軍區某合成旅的「鐵拳」,在作戰演習與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方面享有威名,其特色標誌就是「黑豹」。
公開資料顯示,劉福水擔任過北理工前身北京工業學院車輛工程系內燃機教研室教師及室主任
,後又擔任北理工車輛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主管科研,尤其在國防軍工領域,主持重大項目和重點預研項目,儘管沒有具體介紹,但從措辭看,顯然與我軍地面突擊兵器相關。眾所周知,裝甲戰車傳統三大性能——機動力、防護力和火力,往往存在牽制關係,即如果動力不夠,那麼再厚的裝甲和再大的火炮也裝不上去,而「心臟病」常常是坦克總設計師的噩夢。曾幾何時,中國坦克受柴油機動力限制頗大,最典型的是經典59式中型坦克在50年代問世後,差不多30年徘徊在500千瓦的水平,歷次改進升級提高,都因動力提升幅度小而成效不大,從69式、79式再到88B,中國坦克真正到第三代的99式,才因「動力跨越」才比肩世界先進水平。
同樣的情況在輕型坦克方面表現尤甚,公開資料顯示,21世紀初,鑑於西南方向高原山地缺乏適合的裝甲突擊兵器,尤其重裝坦克油料消耗大、通行條件約束多的弊端,必須發展輕量化主戰坦克,與常規主戰坦克搭配使用,在山區、沙漠甚至城市等地形作戰,這意味著它的總體設計(包括防護、火力)是按照主戰坦克概念實施的,但具體作戰上,要突出機動力優先,快速佔位,先敵制勝。在這一基礎上,以劉福水為代表的中國軍用車輛動力設計師們依託國內日益成熟的科研生產能力,著力攻關高渦輪增壓柴油機的研發,實現了15式坦克「小體格、大馬力、強火力」的目標。根據現有材料,劉福水曾主持研究過高原地區柴油機機油流動損失仿真與試驗研究,這是極具針對性的,實踐證明,海拔4000米的高原山地中,氣壓比平原低50%,氣壓下降導致混和氣含氧量少,燃燒不完全,結果燃料消耗增加,普通柴油機功率會下降30%,牽引力減少1/8到1/7,坡度超過24度就難以通過,但從15式坦克演習訓練的畫面看,它的機動力和在平原沒什麼區別,特別是畫面顯示15式坦克全功率爬坡時沒有冒出濃烈的黑煙,表明經過技術手段使得燃料得以充分燃燒,熱功效大大提高,而且央視軍事節目還提到15式坦克發動機啟動「和轎車差不多輕鬆」,顯見劉福水等科研人員的付出是多麼有價值。
如今斯人已逝,但15式坦克業已形成戰鬥力,在西部邊疆維護國家主權、震懾外來挑釁上顯示出強大威力。「鐵甲黑豹」所捲起的滾滾徵塵,是對劉福水教授最大的追思與紀念!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