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如果有企業宣稱,能夠做到將「1000件起訂,15天交付」的訂貨量和交付時間縮減到「100件起訂,7天交付」。那麼這必定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四年裡,以此小批量個性化定製為噱頭的創業公司相繼倒下,整個服裝生產行業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直至「犀牛智造工廠」的出現。
阿里的這一次嘗試,比以往更猛烈。
1、「犀牛」樣板間
2020年9月16日,秘密運營3年的「犀牛智造工廠」橫空出世。依託淘寶天貓龐大的底層用戶數據,利用柔性製造系統,實現了服裝產業100件起訂,7天交貨的突破。它比傳統的服裝生產企業效率提升了20倍。
對於服裝生產企業來說,好不容易撐過了疫情,卻又遭到「犀牛智造」致命一擊。
生產企業的訂單量(單一品類)越高,生產效率越高,成本就會越低。反之,訂單量越低,生產效率就會越低,生產成本也會越高。這就是規模效應。
而「犀牛智造」樣板間,正試圖改變這一邏輯: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獲取用戶偏好、服裝的流行趨勢;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服裝從原料採購,服裝設計、生產加工等全生產鏈條的數據化處理。從而匹配需求端和生產端,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產品和消費者需求的最大化匹配。
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有:
1、C2M模式下大數據分析應用。
阿里旗下的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交易量最大的就是服裝品類,積累了大量的數據。
「犀牛智造工廠」通過對大量交易數據的分析,洞悉用戶需求,服裝的流行趨勢等。並由此指導研發生產環節,實現用戶需求與產品研發之間的無障礙對接。
同時,C2M(消費者對工廠)模式下,新品投入市場後,消費者的喜好、意見會也很快反饋到服裝的設計、生產過程中。
上一篇我們講過大數據分析+智能推薦在字節跳動崛起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從「犀牛智造」的顛覆到字節跳動的崛起,無不體現了大數據在其中的價值。
另一方面,作為電商巨頭的淘寶天貓,能夠將消費者的零散需求,進行集約化處理,從而成為社會化需求,進行規模化生產。
在用戶足夠大的情況下,個性化需求也會轉為規模化需求。
同時,「犀牛智造」+電商平臺的供需模式,也重構了傳統的產業鏈條。用戶的需求變化能第一時間從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中顯示出來,新品上市後的用戶體驗也能第一時間反饋到「犀牛智造工廠」中去。
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也沒有了因為中間商而被扭曲的用戶需求。
2、工業軟體的應用。
2020年5月22日,美國將包括奇虎360、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內的33家公司和高校劃入「實體列表」。哈工程與哈工大將無法使用MATLAB工業軟體。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旦被禁止使用,我們甚至可能會回到手工繪圖,算盤計算的時代。
工業軟體的價值,可見一斑。
「犀牛智造工廠」將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的機理模型,用在服裝印花設計上,藉助3D仿真軟體,將印花工藝參數以投影的方式定位編輯,取代傳統的手工畫框劃線的定位方式。
這一項改變,將一款衣服的印花時間從半天縮減到半小時。
除此之外,「犀牛智造」在生產管控、經營管理等環節開發的數字工藝地圖、智能調度中樞系統,也都吸收了工業類軟體的技術核心。
換句話說,以消費者需求為目標,「犀牛智能」對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信息化系統進行了重新塑造。
3、柔性智造工廠
以需求為導向的柔性製造能夠更好的滿足於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但柔性化製造需要高昂的生產成本和技術要求,因此其僅在汽車、家用電器等產品單價比較高的行業取得了成功。
「犀牛智能工廠」在柔性製造基礎上,通過數字工藝地圖對研發生產賦能,通過智能調度中樞統籌管理,打通工廠內部,工廠與電商平臺之間的數據全鏈條;最終實現了百件起訂,七日交付的創舉。
在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工業軟體、以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支持下,低成本的柔性化製造成為了可能。
同時,「犀牛智造工廠」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信號:數字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從技術上已然成熟。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否成功的對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決定了企業能否繼續存活。
2、數字轉型正當時
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開發出第一條汽車流水線,工人分工協作,使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4488倍!自此,流水線生產工藝大行其道。
20世紀80年代,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首創精益生產,在高品質、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多品類、小批量的生產。其核心思想是JIT(Just in time),消滅一切浪費。自此,精益生產、精益管理、精益創業廣受追捧。
「犀牛智造」則更進一步:將電商平臺交易數據打通,使工廠更能洞察市場需求;將柔性化製造與數字工藝地圖(工業類軟體)、智能調度中樞(企業資源管理ERP)、區域中央倉供給網絡(庫存管理+)融合為一體,重新構造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
「犀牛智造」的成功,不難發現數字經濟的影子。它是產業數位化的典範。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對數字經濟的描述為: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位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量,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書中,將數字經濟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角度,將數字經濟分為四部分:數據價值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以及數位化治理。
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包括但不限於5G、集成電路、軟體、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產品和服務。
產業數位化,則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數位化改造升級,以提高生產效率。包括但不限於工業網際網路、兩化融合、智能製造、車聯網、平臺經濟等。
數位化治理,是運用數位技術,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的制度體系、創新服務監管方式、實現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組織、行政監督等體制更加優化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包括治理模式創新,利用數位技術完善治理體系,提升綜合治理能力等。
數據價值化,價值化的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加快推進數據價值化進程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本質要求。包括但不限於數據採集、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據標註、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流轉、數據保護等。
2005年到2019年間,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6萬億元擴張到35.8萬億元,所佔GDP比重也由14.2%提升至36.5%。
同時,我國產業數位化在數字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2019年,產業數位化增加值規模達到了28.8萬億元,佔數字經濟的80.2%
區別以前的轉型方式,產業的數位化轉型,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轉型,也不僅僅是某幾個行業的轉型;而是利用數字經濟進行的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轉型。
數據,作為一個全新、關鍵的生產要素,貫穿於數字經濟發展的全部流程(摘自白皮書)。
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企業如果只關注自身的變革,就陷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陷阱,就會越早改革,越快倒閉
如果無視數字經濟帶來的變化;那麼遭受到其他企業的降維打擊——刀子磨得再鋒利,也難敵手槍。
畢竟,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是數十倍生產效率的提升。面對這樣的企業,傳統製造業毫無還手之力。
3、小結
三年前,關於企業轉型,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企業不轉型就是等死,但轉型就是找死。
經營者面對企業發展的瓶頸,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沉珂;更多的是束手無策。
現在,「犀牛智造工廠」給出了一個轉型的範本,既是是數位化轉型,更是告訴我們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應當具備怎樣的視角:
從全產業鏈出發,從經濟發展大趨勢出發,進行企業重塑。
未來三五年中,在數字經濟的衝擊下,一部分企業會享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更大部分企業,則會逐漸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