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和註冊制近日持續刷屏。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將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11月5日上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宣布的上述重磅消息,引發了資本市場廣泛討論。
作為早在2015年就已推出科創板的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簡稱「上股交」),總經理張雲峰11月9日出席由全景網承辦的「數字經濟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對接會」時總結了多項經驗。
在掛牌條件上,看中企業的科技性、創新性,成長性和規模性,可以沒利潤但必須要有重大技術突破。實施註冊制時,保薦機構要先參投掛牌公司並包銷股份,同時做好事前公示和事後嚴格監管。
先行先試的「科創板」
場外的「科創板」正是上海股交中心,2015年就已存在,可謂先行先試。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創新板」(全稱為「科技創新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開板。首批掛牌的企業共27家,其中包括科技型企業21家、創新型企業6家,行業覆蓋網際網路、生物醫藥、再生資源、3D列印等13個新興行業。
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總經理張雲峰
經過三年發展,「科創板」發展如何,總經理張雲峰總結了三點經驗。
經驗一:不過多強調利潤
首先在掛牌條件,掛牌公司需要滿足科技性、創新性,成長性和規模性,而企業利潤並非首要條件。「沒有利潤也可以掛牌,但是必須在科技領域或創新領域產生重大突破。」張雲峰表示。成長性則看重企業營收的持續增長,規模性要求企業市值需要在3到6個億以上。
「從實踐運營的情況來看,上述條件應該說是適合的。對於當前的一些中小企業來說,特別是科創型的中小企業來說是適合的。」
經驗二:率先實行註冊制
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率先實施了註冊制,要求保薦機構要先參投掛牌公司並包銷股份,這保證了保薦機構和掛牌公司休戚相關,利益相連。
張雲峰表示,「如果首次發行的話,自己包銷,你先把所有的股票買下來,然後你再去銷售,如果你推薦的企業差,你銷不出去的,你砸在自己手裡了。所以這兩條就確保了保薦機構不會騙別人,騙別人就是騙自己,首先損失的就是自己。」
另外,雖然不審核,但是也要公示。在公示期間,如果有人提出質疑,那就要撤下來進行核查。同時,股交所也會做好事後嚴格監管,對違規做假行為嚴懲不貸。
經驗三:場外市場到底該怎麼做?
最後作為場外市場,科創板的做法是全程採用人工方式,讓投資者與企業配對融資,助推企業快速發展,投資者享受股價增加,實現交易的良性互動。
就未來上交所科創板的制度設計,證監會表示,科創板旨在補齊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短板,是資本市場的增量改革,將在盈利狀況、股權結構等方面做出更為妥善的差異化安排,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就上交所籌備科創板與上海股交中心的科創板,張雲峰解釋,這兩個板塊雖然是不同主體,但服務對象和服務重點區域、預期目標上一模一樣,上海股交中心先行先試的科創板可以提供經驗儲備。
註:以下內容為張雲峰接受全景網採訪時的實錄,略有刪減:
第一個經驗,就掛牌條件而言,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的掛牌條件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只有這麼一家,它沒有過多地強調利潤,沒有過多地強調營業收入,它主要是體現這麼幾方面,第一個就是科技性、創新性,如果說沒有營業收入的話,沒有利潤的話,也可上,但是必須在科技領域或創新領域產生了重大突破,這個目前國內沒有這樣條件的。
其次,強調成長性。沒有利潤不要緊,只要你的營業收入在持續地增長,只要你未來的發展有美好的前景就可以。
再一個就是規模性,有沒有利潤問題也不大,但是你得燒得起錢,所以規模要大,我們說的規模就是指市值,市值要達到3個億、6個億以上。
所以,從實踐運營的情況來看,上述條件應該說是適合的。對於當前的一些中小企業來說,特別是科創型的中小企業來說是適合的,我們覺得這個經驗可以為下一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出的科創板提供一些借鑑。
第二個經驗是上股交率先實行註冊制。
註冊制和核准制到底區別在哪裡?它的本質區別就是它的掛牌上市誰說了算,如果是審核機構說了算,那就叫核准制,如果是保薦機構說了算,那就叫註冊制,我們在科創板就率先執行了。
大家可能對註冊制有一些誤解,就覺得註冊制給了你是不是就很多亂七八糟的企業都上來了,沒有人把關,會不會作假?
不會的,為什麼呢?因為在相信保薦機構的結論之前,也是有前提的。
第一,你要保薦一個企業上市,你得先投資,而且投進去以後,在短期內還不能出來,你先投,你不說企業好嗎?你先投,這不會有人作假的,如果他作假,自己倒黴。
第二,如果首次發行的話,自己包銷,你先把所有的股票買下來,然後你再去銷售,如果你推薦的企業差,你銷不出去的,你砸在自己手裡了。所以這兩條就確保了保薦機構不會騙別人,騙別人就是騙自己,首先損失的就是自己。
另外,雖然不審核,但是也要公示。在公示期間,如果有人提出質疑,那就要撤下來進行核查。
除此以外,事後嚴格監管。如果出現了違規作假行為的話,嚴懲不貸,讓他永遠滾出這個圈子,罰得他傾家蕩產。
我們認為,當前上股交的科創板裡頭一些非常誠信的,信息披露比較完善的,這些企業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註冊制的方式進來的,我覺得這個是上海股交中心率先探索了這個制度以後,得出的一個最好的經驗。
第三個經驗就是場外市場到底該怎麼做?
我們剛設立這個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市場只要給你制度,給你政策,你一定能做好。
實際上並沒那麼簡單,這個事我在做新三板的時候,就已經得出結論了。當年同樣的一個企業,這個證券公司推薦到新三板融不到資,換另外一個證券公司推薦去,就融到資了,同樣的企業同樣的市場,有的人就能融到資,有的就融不到,這是什麼道理?
這就說明市場並沒有發揮作用,它的作用是專業的團隊推動產生作用的,所以我很早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市場建設不是靠制度的,不是靠機制的,一定得靠專業的團隊來推,怎麼推呢?
其實一個市場能不能發揮作用就是看看有沒有交易,有了交易,新股就可以發行了,大家搶著買新股,買到新股能賺錢,為啥不賣?有了新股,實體經濟才能真正拿到錢,股票交易是不產生收益的,不產生任何社會效益的,只有發了新股才能產生社會效益。
所以核心點就是要有交易,有交易就一定要有投資者,那怎樣吸引這些投資者來呢?你得讓他受益,怎樣才能受益呢?
這就要靠專業團隊來推了,所以我們的做法是要用人工的方式讓投資者跟企業進行配對、融資,融了資以後,我們再用人工的方式,要助推這個企業快速發展,然後我們再用人工的方式,讓我們投資這個企業的投資者們得到他應有的收益。
我說的應有收益不是泡沫收益,不是市場帶來的泡沫,是這個企業發展了,給他帶來的股價的增加,只有這樣的辦法才能讓這個市場逐步的良性起來,才讓投資者逐步的多起來,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量變到質變,不需要管了,上海的科創板就這樣建起來的,所以這是我們一個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