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總部大樓可謂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北京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首先,人民日報社是中國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報社媒體,其次大樓位於北京CBD核心區,是未來北京發展最主要的區域,周邊不乏國際知名建築師的重要作品。我們於2009年參與並贏得了該項目的方案投標,於2010年完成施工圖設計,同年大樓開始建造,並於2015年建造完成。在這個項目當中,我們嘗試實現一種當代視野下富有創造性和現代感,同時又能反映出本土文化和傳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這一高層建築應該是節能高效,環境友好型的建築。我們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始終貫徹這樣的思路,完成了從建築到室內,再到景觀和夜景照明一整套的方案設計工作,使得作品能夠最大程度上體現我們的設計思路及意圖。
形式來源
大樓的造型來源於中文的「人」字,與人民日報社的標題相呼應。從平面上看,三角形的平面來源於「人」字的變形;從立體上看,具有流線動感的造型由三個雙曲面切割橢球體得到,形成三足鼎立的穩定結構。
造型和結構
大樓在三維上呈現出有機而動態的完美形狀,不存在任何直角,而這一有機的曲線造型是由規則的幾何形體變化得出。中國有古語「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宇宙樸素的認識。「天圓」指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地方」指命事上要嚴謹才成規矩。
大樓以圓潤的造型與周邊環境友好相處,同時圓潤的造型又是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幾何對稱形體。同時北京處於地震多發地帶,我們的利用大樓三足鼎立的巨型框架結構結合核心筒,共同抵抗地震發生時水平力對的作用,增加大樓的抗震能力。
空間和效率
在大樓內部,我們設計了一圈圍繞核心筒的公共運輸空間將各個功能空間聯繫起來,曲線的形態使得行走其中不會感覺乏味。大樓採用大面積開敞式的辦公空間設計,使用效率高達73%,而在北京,同類辦公樓的面積利用率只有53%。
雙層表皮
對於大面積曲線形的三維形體,很難找到一種材料能夠完美的覆蓋其表面,無論是金屬還是玻璃,都會存在折角和細碎複雜的板塊劃分。我們嘗試採用釉面陶土棍,一種類似於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上琉璃陶瓦的材料,將曲面化整為零。陶作為秦始皇兵馬俑所用的材料,具有耐候性強、硬度高,經久不衰的特點。我們採用長短不一的釉面陶棍結合氟碳噴塗鋁板覆蓋大樓三足鼎立的實體部分。氟碳噴塗金色鋁板在裡,起到防水保溫隔熱等氣候邊界的作用,白色釉面陶棍在外,形成流暢圓滑的曲面造型。兩層幕牆見留900mm寬馬道,為檢修和夜景照明提供可能。整座大樓共使用從650mm到1200mm不同長短的陶棍223000根。陶棍通過張拉過的柔性鋼索固定在主體結構伸出的支撐結構上,減輕了幕牆的結構自重,同時具有很強的抗變形能力。陶棍的釉面材質在雨水的衝刷下可以自行清潔,減少了清潔的費用。
可持續性
大量的預製鋼結構使得大樓80%的鋼材可在其壽命完結後進行回收再利用。所有的玻璃幕牆均為雙層夾膠玻璃,在每層玻璃幕牆的下方都有可開啟扇,使得通風所用的能耗大幅度降低。雙層幕牆間的馬道間設有水槽,可將雨水收集後用於灌溉。高層建築玻璃幕牆基本上都存在光汙染的問題,而大樓玻璃雙曲面幕牆可將太陽光發散式反射,避免了陽光聚焦對行人、司機和周邊建築的光汙染。
夜景照明
對於大樓的實體部分,我們在兩層幕牆間設置LED燈帶,將燈光投射到金色的鋁板上,然後反射出陶棍來,形成特別的燈籠式的視覺效果。LED燈光由電腦控制,可變換顏色,根據不同的時節,呈現不同的效果,最常見的顏色為白色。軟體可對LED燈光進行漸變式控制,形成特別的夜景效果。另外,大樓的四周布置有金滷投射燈,對大樓的實體部分進行重點渲染。釉面材質的高反射度和金屬質感使得大樓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亮麗而現代感十足。對於夜景照明,我們做了長時間的考慮和實驗,力求使大樓成為北京CBD夜幕降臨後一顆璀璨的明珠。
另外,我們的設計還涵蓋了大樓內部的裝修和外部的景觀。內部裝修力圖表現報社莊嚴樸實、開放透明的特質。通過一體化的設計理念,打造一個純粹而簡約的內部環境。同時我們與燈光、音響等專業工程師們緊密配合,使得大樓成為一座功能完善、高效現代的媒體辦公大廈。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建築設計: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
主持建築師:周琦
設計團隊:錢鋒、張力、莊昉、孔暉、王為、周文祥、虞晗、李蒙、趙然
業主:人民日報社基礎建設辦公室
項目年份:2015
攝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建築高度:179.7米
最高層高度:148.5米
地上建築層數:33層
地下建築層數:3層
大樓地上建築面積:88856平方米
基地面積:138400平方米
本文原刊於ArchDaily ,作者張博軒
人民日報社大樓,你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