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憶是學習的基礎
無論是學習文科還是學習理科,記憶力都非常重要。很多同學在面對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會選擇死記硬背。然而死記硬背,不僅浪費時間,還不能形成永久記憶,極大地降低了學習效率。
學習過程一般分為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四個階段,其中鞏固階段就是通過記憶把感知和理解兩個階段獲得的知識信息儲存在大腦以備待用的過程,因此學習的核心就是記憶。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記憶,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
什麼是記憶?記憶就是大腦對過程經歷和經驗的反映,即對過程感知過、思考過的行為和知識的識記、保持和回憶。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和準備。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之所以能不斷提高,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記憶。我們是靠記憶和積累繼承了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沒有記憶,我們就無法想像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如果沒有記憶,前人的生產經驗和學習成就就無法被後人汲取和繼承,後人不知前事,知識也無法傳授和傳播,人類將陷入一片黑暗,也不可能進步到今天的境界。
古人所謂 「不記則思不起」說的就是記憶的重要性。另外,記憶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是思維和想像的基礎。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是以先教的知識為依據的。也有人把記憶比作知識的倉庫,裡面儲存的信息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取用,同時還能保證新知識的獲取和思考的正常進行,從而有利於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二、思維導圖記憶法
如果我們要記的東西邏輯性非常強,而且知識體系特別龐雜,特別推薦畫思維導圖法。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連結。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
思維導圖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理清邏輯分層、抓住重點,同時培養全局觀的一個記憶方法。
歷史學科就很適合用畫思維導圖法來輔助記憶。
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在製作中國古代史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們可以把中國古代史想像成一棵大樹,而我們有的只是一個光禿禿的樹幹,現在我們要畫出它的枝幹和樹葉。根據考綱和我們的書本目錄,我們可以先畫五個一級樹幹,分別是文明起源、國家建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技文藝,這就相當於中國古代史的五個大模塊。
然後,我們再在這些一級樹幹上繼續畫二級樹杈、三級樹杈。比如說文明起源下面,我們需要畫三根樹杈——原始人類、農耕生活和華夏起源,華夏起源下面又有更小的樹杈。
最後,整個思維導圖呈現出來的形狀,就是一棵參天大樹。它有很多樹杈,但你總能快速地找到最粗的主幹和樹杈。而且這個時候,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整個中國古代史的架構,這種感覺就像站在空中看迷宮,想要找到思考問題的路徑,就變得簡單了。
接著我們看看高中化學碳族元素的思維導圖,從分類,水化物,最高價氧化物,氫化物,五元素,結構,主要化合價來講解了碳族元素。分類從金屬和非金屬的角度去分,水化物可以探討酸性減弱,氫化物可以探討熱穩定性。碳族結構的五元素的化學名可拓展,結構從最外層和它的特點來梳理。還有,化學元素可以從它的主要化合價來分類。通過分類整理各個知識點,可以一目了然地進行記憶。
思維導圖適合各個學科,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進行分層次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