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壓著的三要素分別是:電線和端子的關係;端子和連接器的關係;端子和配套端子的關係。電線加工線束品通常是由兩端端子或連接器組成。線束組裝的目的是為了電氣導通,端子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則電流就不能正常流通。
1.剝皮
在壓接之前,所有電線必須剝皮到正確的長度。當壓接好的端子在「辮刷(Brush)」和「線可視區域(wirewitness)」中顯示裸線時,就得到了正確的剝皮長度,如下圖所示:
剝皮時必須小心,以獲取一個良好的剝皮效果。
下面我們也給出了四的壞的剝皮示例和一條好剝皮的例子
2.計算壓接高度
第一步是計算導線導體的整體CSA,以及端子導線壓接套筒的截面積。
為了確定導線導體的CSA,識別其結構,並使用2.1節中的查找表。(Jimmy在這裡備註,各位可以之間看各自電線的標準,識別結構,一般為標準結構)
或者,如果導體的結構是非標準結構,則使用下面的公式:
CSA(mm2)=[股絲的直徑(mm)]2*股絲數*0.7854
為了決定電線壓接套筒的CSA,首先把電線壓接套筒鋪平至水平形狀,並測量這個扁平的長度(mm)。用材料的厚度乘以這個長度來得到截面積。見下面圖解。
確保這兩個數字是以mm2為單位,並將它們相加得到一個整體的CSA。如果不止一根電線被壓進端子,則需要將此電線的CSA添加到總的計算的CSA中。
使用下面的表格,根據你算出的值查找最接近的總CSA數值。交叉參照來決定需要的標準壓接寬度(W)mm以及它的標準模具代碼(STC)。這決定了壓接模具的寬度,模具的寬度對獲取一個良好的壓接是必要的。
3.計算壓接高度
表C,原CSA,壓接寬度和壓接高度
標準模具壓接尺寸,基於壓接高度與寬度比為65%,壓縮比為85%
一旦確定了壓接寬度(W),將原始總CSA除以W以獲得壓接高度(H)。這個數字的公差為±3%。最後確保計算的壓接高度(H)在壓接寬度(W)的50%-80%之間。見下圖:
下面是一個慄子:
兩根絞過的電線需要被壓接在一個標準的『F』型壓接端子中。一根電線(電線1)的股絲結構為30/0.25,用於承載系統電流,而第二根(電線2)的結構為1/0.60,用於承載霓虹燈電流。
電線1的CSA(根據表A)=1.473mm2(0.25*0.25*30*0.7854)
電線2的CSA(根據表A)=0.283mm2(0.6*0.6*1*0.7854)
導線壓接套筒的扁平長度=7.5mm,材料厚度=0.3mm端子的導線壓接套筒的CSA7.5x0.3=2.25mm2
總的原始CSA1.473+0.283+2.25=4.006mm2
從表C中查找最近的總的原始CSA,表C給出了3.902mm2這也給出了2.45mm的標準壓接寬度(W)
將總的原始CSA除以標準壓接寬度(W)以確定壓接高度(H):4.006/2.45=1.63mm±3%.
這給出了的標準壓接高度(H)為1.58-1.68mm
檢查極限公差時的高寬比在50~80之間?1.58/2.45=64%
1.68/2.45=68%(看,是符合的)
最後的導線套筒壓接應如下所示:
4.壓接檢查
壓接的質量應進行目視檢查,以確保良好的壓接連接。此外,除了檢查壓接寬度和高度,其他功能應根據如下的細節來檢查。
此外,在開發壓接過程和設置時,應獲取電線的壓接套桶與絕緣層的壓接套筒橫截面,以確保在目視上符合下面的檢驗標準。安全標準要求絕緣壓接要與和導體壓接一樣好。
壓接檢查表
2020最新教程
相關展會信息
猜你喜歡的文章
►汽車線束圖如何繪製?
►汽車線束電測臺設計原則
►北汽福田汽車線束設計規範
►汽車線束壓接技術要求
►線束常用物料的選型原則
►電動汽車低壓電器系統詳解
►端子壓接標準及剖面要求
►汽車整車線束設計技術交流
►Catia繪製可變直徑的扎帶(卡扣)方法
►CATIA汽車線束繪製(布線)教程
►CATIA電氣線束展平及工程圖教程
►端子壓接操作規範及壓接標準完全解讀
►線束工裝板布局圖設計方法詳解!
►汽車線束端子退針原因分析?
►汽車電路圖、原理框圖、線束圖、讀技巧與要點
►企標,值得收藏!端子壓接規範-節選
►如果你是搞線束的就過來看一下!
線束相關教程推薦
0.2020全套線束設計與工藝教程(精華版)
1.全套線束設計與工藝教程2019(獨家出版)
2.《汽車線束設計與工藝標準彙編》電子「小紅書」
3.《汽車線束設計與工藝教程》電子版「小藍書」
4.《公眾號2019年度文章合集500篇》「綠皮書」
5.Catia電氣線束教程匯總,方便查找!
6.汽車設計技術標準大全,值得收藏!
7.新能源汽車之動力電池(鋰電)技術資料大全
8.新能源汽車培訓視頻教程
9.精華!汽車高壓電線束壓接標準(共14頁)
10.新能源動力電池包BMS線束設計3D數模
11.動力電池系統高壓線束設計規範
12.汽車線束設計3D模型數據(整車線束)
13.CATIA線束常用電氣零件庫
14.更多線束設計與工藝教程自助下載.....
教程下載關注線束專家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