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 23:16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吳婷婷 黃虹寧 金凱樂 王俏雲 編輯:洪妦源
開欄語
當前,廣西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2月9-10日,自治區黨委召開十一屆九次全會,就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描繪了廣西未來發展藍圖。為做好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報導,廣西雲客戶端與廣西新聞網聯動,自12月16日起,圍繞經濟、文化、教育、醫療、鄉村振興等方面推出「展望十四五 八桂開新局」系列訪談。廣西雲客戶端、廣西新聞網將在訪談中邀請專家學者、各廳局負責人、各縣融媒體中心及一線工作者進行三方連線,對《廣西「十四五」規劃建議》進行解讀、談看法,傾聽民眾的心聲。
特約專家評論員黃健做客訪談間。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攝
廣西新聞網記者在訪談間與嘉賓進行三方連線。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攝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6日訊(記者 吳婷婷 黃虹寧 金凱樂 實習生 王俏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廣西要推動創新產業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暢通國際陸海新通道,建成具有廣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12月16日,我們邀請到特約專家評論員,自治區政府參事、自治區決策諮詢委專家黃健,做客訪談間,現場連線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文川、橫縣融媒體中心、橫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鄧先照為我們介紹廣西「十四五」時期,廣西經濟的亮點工作。
特約專家評論員黃健。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攝
廣西「十四五規劃」:加強制造業和實體經濟
「『十四五規劃』不僅謀劃未來5年發展,還勾畫未來15年藍圖。廣西十一屆九次全會是在八桂大地掀起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特約專家評論員黃健表示,針對我區面臨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滯後等問題,要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我區高質量發展要壯大產業的支撐,要加強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黃健還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區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東協,一個包含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三分之一經濟總量、三分之一貿易總額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十周年,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面向東協的金融開放門戶等一批國家級重大開放平臺推進建設,為我區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全方位深化開放合作帶來重大機遇。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文川進行現場連線。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攝
依託陸海新通道打造中國—東協產業通道
轉型升級是廣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十一屆九次全會指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更大力度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下一步,廣西將如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開拓高質量發展之路?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黃文川在連線中提出廣西的未來出路在開放合作。黃文川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致辭,提出中方願同東協一道,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習總書記的致辭,也給廣西的開放合作指明了一個方向。」黃文川指出,中國跟東協各國要依託陸海新通道,在港口、碼頭、公路、鐵路、航空、能源、電力等方面做到互聯互通。廣西要把陸海新通道做成一個物流通道,同時也要打造成為產業通道。
創新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十四五這一階段發展關鍵是創新。「比如說最近我們要建更多的創新中心,把創新作為我們發展的一個動力,把創新理念貫徹實施到發展的全過程。」黃文川提出,如何提升現有存量產業結構,深耕未來增量產業,制定各項扶持性政策、吸引更多創新人才匯集到廣西發展大業當中,都是下一步廣西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橫縣融媒體中心邀請到橫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鄧先照參與現場連線。廣西新聞網記者 林亮攝
橫縣:推進強縣目標 做大做強茉莉花產業
作為中國茉莉之鄉、世界茉莉花都,南寧橫縣縣域經濟發展備受矚目。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5年263.15億元增加到2019年328.9億元,年均增長6.04%,2019年排在全區61個縣首位。在現場連線中,橫縣融媒體中心邀請到橫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鄧先照。鄧先照表示,將以「十四五」規劃引領強縣目標,科學制訂橫縣「十四五」規劃,做到「六個突出」:突出「強農業」,做大做強茉莉花產業;突出「強工業」,著力構建「一區三園」工業格局,打造千億大數據產業基地;突出「強集聚」,持續提升「茉莉花聞香之旅」旅遊品牌,創建廣西全域旅遊示範區;突出「強樞紐」,重點推進南玉高鐵、平陸運河、南寧至橫縣高速、上林至橫縣高速、六景至賓陽高速、橫縣至欽州港高速的建設;突出「強城市」,不斷補齊縣城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橫縣產城鄉融合發展;突出「強治理」,深化提升社會治理,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