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寶藏男孩王一博在綜藝節目《一起火鍋吧》中,自曝起了上興趣班的童年往事。
原來,小時候的王一博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好奇,什麼都想學。
初一時,有一次生病在醫院輸液,偶然間看到了電視上播放的街舞大賽,便萌生了想要學街舞的想法。
雖然當時街舞還屬於新興事物,但媽媽還是決定讓他試一試。
後來,王一博還學了吉他、素描、國畫、蠟筆畫、滑板……
雖然有時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會有「三分鐘熱度」,用王一博的話說:「有的興趣班學幾個星期就『再見』了」。
但終究還是在不斷嘗試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愛所在,痴迷上了街舞。
初二那年,王一博參加了全國IBD頂尖街舞大賽,進入Hiphop組16強。
在媽媽的支持下,14歲的王一博只身前往韓國當了三年多的練習生。
一開始,他曾經引以為傲的舞蹈功底被韓國的練習生們不屑一顧。
王一博化壓力為動力,在舞蹈房裡一遍一遍地練習,有時來不及回宿舍睡覺,就直接在舞蹈房裡睡覺休息,第二天起來接著練。
後來,王一博終於用自己的努力讓人刮目相看,2014年正式出道。
2018年,王一博受邀擔任真人秀節目《創造101》的舞蹈導師,憑藉多年來的舞蹈積累,在舞臺上大放光彩。
今年,王一博又加盟了《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震撼全場。
面對眾多的頂尖舞者,自己絲毫不怯場,反而發揮得遊刃有餘,每次隊長大秀都能登上熱搜,每次點評都特別專業,贏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是呀,一個人擁有獨特的興趣愛好,或者精益的技能,真的可以讓他閃閃發光。
其實,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培養孩子擁有一項特長,才是留給孩子最好的「鐵飯碗」!
1/
我勸你一定要給孩子報興趣班
知乎上有網友問,孩子只想著玩,還埋怨為什麼一定要給他報興趣班,到底該怎樣回答孩子?
有位網友的回答贏得了高贊:告訴孩子——逼你上興趣班,是怕你以後恨我。
有調查研究表明,很多從小就堅持的愛好,有時候會成為孩子日後的核心競爭力。
易烊千璽年少成名,很多人說是因為有一位「虎媽」,「逼」他上過各種興趣班。
2歲起,千璽媽媽就帶著他從湖南老家到北京「學藝」,市面上的各種興趣班,像葫蘆絲、魔術、變臉、書法、聲樂等,他都學了個遍。
後來發現他舞蹈方面有天賦,比別的孩子學得快,千媽又帶著他把各種舞蹈都學了個遍——中國舞、民族舞、拉丁舞、街舞……
千璽媽媽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應該沒有幾個人經歷過我和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正是有了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堅持,易烊千璽才練就了十八般武藝,也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家有兒女》中,劉星和媽媽的一段對話,讓很多人印象非常深刻。
劉星埋怨媽媽:「小時候怎麼沒有給我培養一個特長啊?」
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道:「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就得逼著我學。」
一向伶牙俐齒的媽媽竟無言以對。
若干年後,當我們的孩子已長大,這樣的抱怨是每個父母都不希望、也不願意聽到的。
有句話說,我寧願欠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他卑微的成年。
不給孩子報興趣班,也許會讓孩子感到快樂、放鬆,有個「快樂」的童年。
然而,當孩子長大後沒有一技之長,看到和別人的巨大差距時,又怎會不遺憾。
2/
孩子有一項特長,到底有多重要
最近,各大高校的新生陸續開學,有位媽媽的發帖引發熱議。
她的女兒一向自信,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沒想到,孩子入學第一天就哭著給媽媽打電話。
原來,第一天軍訓後的才藝展示環節,同學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會吉他,有的會彈鋼琴。
只有她,什麼都不會。
媽媽只好無奈地向她解釋,小時候沒讓她學,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上初中後,又怕上興趣班影響學習。
可是在女兒眼中,沒有任何特長的人生未免有些單調,而童年裡缺失的學習機會再也不會有。
與此同時,因為沒有特長而產生的自卑感,也難以釋懷。
孩子有一項特長,不僅可以增加自信,還會給人生帶來更多的機遇。
馮小剛導演在爆料《芳華》的選角時說過,想要演好《芳華》,不僅顏值和演技在線,舞蹈更是必備技能。
6歲就開始學舞蹈的苗苗能夠一躍成為「馮女郎」,不俗的舞蹈實力自然成了加分項。
正所謂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小時候學過的每一個特長,都不會白學。
其實,我們培養孩子擁有一種特長的同時,更是在培養孩子克服困難,懂得堅持等優良品質。
畢竟,想要學好一項特長,離不開長久的堅持和努力。
胡可曾經在微博發帖稱,安吉有一次彈琴狀態不太好,彈得有些不耐煩,沒想到,最後他卻抹著眼淚說:「我今天一定要彈好。」
那一刻,胡可被兒子小小身體裡蘊藏著的倔強的力量所感動。
相比在彈琴上取得完美的成績,胡可覺得在學琴路上培養出來的那份堅持的品格才是孩子身上的光。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才會有爭取成功和體驗幸福的能力。」
孩子有任何一種興趣,沉浸於任何一種愛好,都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我們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或許不會改變孩子的人生,但卻能真真正正豐富孩子的生命。
3/
你談你的「快樂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優秀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小小年紀上那麼多興趣班,會失去「快樂的童年」。
什麼也不學,一身「輕鬆」的「放縱式」快樂,並不見得持久。
培養特長的過程中,因為克服困難,習得技能而獲得的成就感,榮譽感,以及自信心,卻可讓孩子的快樂更持久一點。
畢竟,孩子的時間花在哪,未來的生活可能就在哪。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們可以這麼做:
①別怕孩子有三分鐘熱度,多嘗試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學東西總是「三分鐘熱度」。
其實,我們要先允許孩子多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去經歷成功、挑戰失敗,最終找到自己的熱愛。
紀錄片《起跑線》中,小學六年級的林子茜已經參加過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滑雪比賽。
其實,她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熱愛滑雪的,在練習滑雪前,她還學過鋼琴、畫畫、吉他等各種興趣班,漸漸發現自己對滑雪更感興趣。
她的爸爸是這樣說的:
[父母應該好好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多體驗,找到興趣所在。如果小的時候不培養興趣,長大後就更培養不起來。]
沒人能一開始就找到此生最熱愛的那件事,孩子也一樣。
作為父母,要在考慮自身家庭經濟情況和孩子喜好的基礎上,允許孩子在嘗試和體驗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②堅持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需要家長的投入和陪伴
當孩子不願意學時,我們要想辦法讓他有動力有憧憬,而不是不管不顧的順其自然。
當孩子有進步時,我們要做孩子的觀眾,及時鼓勵,當孩子獲得成就感時,自然也就增加繼續的動力。
森碟喜歡排球,田亮就經常陪著女兒一起練球,即使曾經是奧運冠軍,在女兒面前也是心甘情願地撿球。
堅持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也需要家長的投入和陪伴。
在孩子培養興趣的路上,父母才是最好的助攻。
③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只要孩子喜歡就好
幫孩子培養特長,並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興趣愛好,只要是孩子喜歡並堅持下來的,都可以帶給孩子滿滿的自信。
北京衛視《暖暖的新家》節目組曾經為一個只有10平米蝸居的家庭改造過房子。
在擁擠逼仄的小家裡,滿滿當當地塞下了上萬本藏書。
在這個家庭中,兒子在爸爸媽媽的薰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書,沉浸在自己愛好中的男孩,擁有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陽光快樂而美好。
記得我一位小學同學,之前考試總不太行,但是喜歡遊泳,如今,他成了一名遊泳教練,還開了一個遊泳館,生活得有滋有味。
其實,幫孩子培養一門興趣,不用特別高大上,只要是孩子喜歡的就好,讓孩子以後的生活變得「有趣」,才是將孩子的興趣班回歸「興趣」本質。
4/
「知心姐姐」盧勤在《長大不容易》中這樣寫道:
[兒子有音樂的興趣與天賦,可是他沒有成為音樂家,他獲得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兒子有創作戲劇的興趣與天賦,可是他沒有成為藝術家,他獲得的是幽默的性格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孩子學特長,並不是企盼他一定能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是希望他能夠身體和精神全面發展,期盼他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有遠見的父母,會讓孩子在上興趣班時:
願意去嘗試,而不怕犯錯;願意去體驗,而沒有顧慮;願意去堅持,而不怕失敗。
要知道,每一個愛好和興趣,都將會像一個燈塔一樣指引孩子前行,照亮每一個平凡的日子。
哪有什麼靜待花開,每個多才多藝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