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唐宇琨 通訊員 浩宇
氣象「發令槍」聲聲震耳!8月20日,隨著暴雨藍色預警發出,陝西省氣象局又一次啟動應急響應。21日至22日,榆林中南部、延安部分地方出現50至80毫米降水,局地出現100毫米以上降水。這已是陝西省今年汛期以來第12次應急服務。針對每次天氣過程,陝西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聯動,科學應對、精準預報、提前預警,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決策服務,為有效開展救援防禦工作提供幫助。
解渴的「喜雨」發脾氣——首次提前5小時發布暴雨紅警
7月,持續高溫「炙烤」三秦大地。原本乾涸的陝北黃土高原急需一場「及時雨」。
當月25日晚,大暴雨來襲。本是一場能解渴的「喜雨」,卻發起了脾氣。陝北地區9站日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標準,子洲、米脂、橫山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綜合強度為1961年以來最強。
強降雨導致陝北無定河支流大理河段出現超歷年最高水位洪水,子洲境內一座水庫決口,大理河段沿岸出現嚴重險情。無情的洪水湧入城內,縣城瞬間支離破碎。
「馬岔、周礆、三川口小時雨量都超過50毫米了!」預報員宋秋梅看著屏幕焦急地向子洲縣氣象局局長侯建彪匯報。
「趕快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做好應急準備工作!」看過雷達圖後,侯建彪立即開始指揮。雨越下越大,位於子洲的水庫一旦潰壩,後果不堪設想。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首次提前5個小時以上發布。防汛指揮部接到氣象信息後,立即組織沿岸群眾撤離。沿河兩岸的百姓還沉浸在睡夢中,一陣陣防汛警報和緊急撤離的喇叭聲劃破夜空,格外刺耳。
暴雨中,陝北暴雨應急氣象保障服務及救災指揮領導小組迅速成立。小組成員攜帶海事衛星電話、便攜觀測設備隨移動氣象臺趕赴災區。陝西省氣象局通過LED顯示屏、農村大喇叭成功發布信息近4萬次,陝西氣象微博、微信受眾達5700餘萬人次;通過手機簡訊方式發布氣象信息1100餘萬人次,12121電話撥打次數近8萬人次;與3320名氣象信息員連線互動, 向預警落區氣象信息員發送預警信息和防禦指南。
智能網格預報、短臨預報、智能信息發布等技術均發揮積極作用。基於以上技術研發成果,在5月21日至22日、6月3日至5日、7月5日至6日的區域性強降水過程中,陝西氣象部門精準、及時開展氣象服務,受到各級領導和公眾的好評。
汛期從來無小事——無準備之仗不敢打
6個關於今年加強汛期氣象服務的指導性文件,在陝西省氣象局傳閱。每一份,都是「紙輕責任重」。
除此之外,省氣象局還修訂完善《陝西省氣象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規範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服務、基層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服務等工作。
這讓氣象防汛工作的執行力更強了。7月初,省氣象局實現從傳統預報業務向智能網格預報業務的單軌運行,並強化格點精細預報在汛期服務中的應用。省局專門成立精細化格點預報攻關團隊和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技術攻關團隊;業務運用精細化氣象格點預報一體化平臺、短時臨近智能預報服務系統;研發逐小時3公裡解析度氣溫、降水、能見度等11要素的格點預報產品,實現中短期氣象要素格點預報、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製作「一張網」。陝西決策服務APP也在汛期投入使用,為省委、省政府領導實時查閱氣象信息提供便利。
汛前,省局領導兩次帶隊,對全省氣象部門汛期氣象服務工作進行全面督查指導,實行立查立改、跟蹤督辦,確保組織、制度、人員、技術、設備、保障「六到位」,並對全程留痕等汛期氣象服務各項要求的落實情況進行再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不僅是暴雨,高溫、乾旱在這個汛期也接踵而來。「7月,陝西共有26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超過35℃和40℃的高溫站次分別達1309站次和217站次,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站次最多,其中4站連續8天出現40℃以上高溫。」陝西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蔡新玲說。
一份份高溫預警發出,一次次高溫新聞發布會召開,一份份決策服務材料向政府及相關單位傳送。與此同時,省、市、縣三級農業氣象技術人員趕往田間地頭實地查看旱情;省人影辦也搶抓有利天氣時機,及時開展抗旱增雨作業服務,共開展飛機增雨作業3架次、地面作業877炮箭次,旱情得到緩解。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8月28日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