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最大的軍火進口國之一,每年巨額的軍費投入,導致印度有了「萬國牌」的稱號,通過大規模的進口世界上先進的武器裝備,確實能迅速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但是想要維持龐大的軍備,必須花費巨額資金,如此繁雜的軍事裝備,需要的彈藥和進行維護的零配件,對軍隊後勤工作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建設自己的軍工體系,印度也從最初的引進採購,通過仿製不斷發展「印度製造」,不過印度的研發之路,是出奇的坎坷。
阿瓊坦克
坦克作為陸戰之王,針對陸軍部隊要求,和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印度要實現軍工體系的國產化,首先就要研發自己的坦克,針對這個問題,1973年5月中旬,印度國防部長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議會上說,印度自行研製一種稱為印度豹(Chetak)的新型主戰坦克。該坦克起初叫MBT-80坦克,最後定名為阿瓊式主戰坦克。
經過15年的研製,截止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至此阿瓊坦克距離裝備部隊依舊遙遙無期,而經過不斷撥款,該計劃的花費已經達到29.20億盧布,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
在印度陸軍對樣車進行了測試之後,對試驗結果大為不滿,因為阿瓊坦克存在太多的缺點,比如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的仰角,否則無法裝彈,炮塔轉動時會碾壓駕駛員的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印度陸軍稱「阿瓊」坦克「不適宜上戰場」,並拒絕籤發定型證書。
印度國防部最終只好無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發和製造的「阿瓊」主戰坦克成軍計劃,而已經生產的少量「阿瓊」坦克將用於執行訓練任務。「阿瓊」坦克計劃前後共耗資約35億美元,最後卻只得到了包括原型在內35輛均價高達1億美元的訓練坦克。
光輝戰機
20世紀八十年代,印度為了取代逐漸老化的米格-21戰鬥機決定自己研發,一款國產戰機,可能是受到「阿瓊」的教訓,印度研製「光輝戰機」大量借鑑了外國先進戰鬥機的經驗,通過採購國外的先進零部件,經過磕磕絆絆的研發,最終到戰機服役,前後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光輝戰機」採用美國進口的發動機,在動力性能方面還是比較優秀的,武器裝備方面也非常豐富,但是選擇的武器也大都是進口的,這樣雖然能取眾家之長,但終究還是有點受制於人的感覺,經過三十年時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最終才組裝出了「光輝戰機」而且這架戰機對外軍售達到了八千五百萬美金,最重要的是,戰機的核心設備都是別國的,所以戰鬥機要是出現什麼問題,那麼維修會比較麻煩,一旦別國停止出售戰機配件,「光輝戰機」也就只有趴窩的份了。
北極星直升機
北極星軍用武裝直升機,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研製的多用途輕型武裝直升機。早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滿足海軍和空軍要求,印度就著手準備研製通用型直升機,但是印度薄弱的軍工基礎,導致數十年都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直到卡吉爾戰爭的爆發,印度空軍和陸軍均苦於沒有適於在海拔8000米高度上作戰的飛機,特別是帶有一定攻擊能力的武裝直升機。當時印軍裝備的戰鬥機和直升機都不適合在這個海拔高度上作戰,所以印度為了爭奪在高海拔地區的控制權,加快了「北極星」的研發和列裝進程,2014年,該型武裝直升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由於該機在研發過程中突出了高海拔地區的適應能力,具有高原作戰能力,顯著增強印度空軍小型、高機動飛行作戰部隊的實力,所以印度陸軍很快就裝備了114架,而印度空軍也裝備65架,但是實踐出真理,在之後的使用過程中發現,這款直升機的發動機控制裝備存在致命問題,和別的印軍戰鬥機一樣,「北極星」因為發動機致命問題時不時就會跟地面來一個親密接觸。
一個國家軍工體系的建設,是需要高科技人才,不斷地「精耕細作」最終才能開花結果,從工業基礎開始一點一點,健全工業體系,使之系統化,成熟的工業體系最終才能鑄就大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