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書·泰誓下》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夠感受到科技所帶來的便捷,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人類社會發展已有數千年,然而科技的高速發展時間僅有百餘年歷史,我們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智慧,同時也疑惑古代為何沒有出現科技大爆炸的時代。在對我國近代科學發展落後的研究反思中,專家學者總會提到一個詞語「奇技淫巧」。明清時期,統治者對於科學技術的採取抵制和輕鄙的態度,從而導致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被扼殺在襁褓裡。
不僅是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對科學技術一直採取打壓的政策,「奇技淫巧」的稱謂也有一定的歷史,只不過明清時期更加強烈。古代統治者對勞動人民進行分化「士農工商」,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社會時期,工商業的發展一直受到輕視,先秦時期更是輕蔑商業的發展。其實從歷史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庖丁解牛、賣油翁、核舟記等文中,已經揭示出古人對於技巧的重視程度,並且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儘管也有古人注重科技的發展,可儒學家們卻認為這是置祖宗基業於不顧,沉溺於玩樂取巧中。他們認為所謂的科技器物只不過是華而不實的玩物,《禮記》中甚至還提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人,殺。」儒學家們對於「奇技淫巧」完全持否定的態度,加上歷朝歷代重用儒學治國和經濟體制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無法向前發展。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阻力,古人照樣發明出許多令今人為之驚嘆的器物。如今出土的很多文物中,甚至還有的連今人也無法複製。
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重視農業,對「奇技淫巧」更是帶有貶義的色彩。可古人還是發明出許多有用的器物,古人房中的「奇技淫巧」,有的手法堪稱巧奪天工,現代人都難以做到。首先要說的是榫卯技術,古代勞動人民在物件的製作中不使用釘子,而利用榫卯來加固物體,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榫卯還被稱為是中國家具的靈魂,利用榫卯技術能夠組建無數種組合方式。
曾有外國團隊測試過榫卯的結構的物體,他們利用榫卯加固製作出一個縮小版的紫禁城大殿,實驗結果發現榫卯結構的運用能使房屋抗擊10級地震。在我國應縣有一座完全利用榫卯來加固的木塔,它歷經千年而不倒,多次大地震和戰火的摧殘都沒能使它倒下。現如今由於科技的發展,對於榫卯技術的運用也變少了。很多專家表示:現代有的工程師在沒有電腦的操作下,完全不可能完成木塔的建造工作。
七巧桌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它是相對比較稀少的古代家具,大多產於蘇州地區。由於它是由七組各具角度的這種桌子組成,因此可以變換多端的幾十種的圖案,一個簡單的桌子,古人在其中花費了不少心思。七巧桌是非常珍貴的家具類文物,如今價值已超過百萬。古代儒學家們認為桌子便是桌子,在桌子上花費心思簡直是浪費時間,可歷史已經證明它的價值所在。「奇技淫巧」是古代讀書人對工匠精神的極大貶低,也是中國近代科技沒落的根源所在。
現代人在生活中經常使用「馬桶」,其實中國在漢朝時期已經出現「馬桶」,只不過沒有現代馬桶那麼具有科技感。根據《西京雜記》中的記載,漢朝宮廷中已經出現馬桶,當時人們稱其為「虎子」,唐朝時為避諱而改稱其為「馬子」。歐陽修也曾在《歸田錄二》中提起過「木馬子」,這便是古人房中的「奇技淫巧」。古代有的富貴人家還用上好的絲綢來裝飾馬桶,清朝慈禧太后的馬桶更是用檀香木製作而成。
如今馬桶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它也不再是一個稀奇物品,可古代時期它可是非常奢侈的器物。為此,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他們在科學研究中不浮躁,能夠潛心鑽研一種技術數十年,令人敬佩。還有很多古人所發明的科學器物,古代時期沒有受到重視,直到現代社會才得到肯定。一本《易經》便足夠今人研究數十年,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盡的,現代人時刻要抱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