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推崇君子而貶抑小人。但是君子和小人之間,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嗎?恐怕孔夫子他老人家再世復生,也同樣說不清楚。所以對於君子與小人的辨析,我們只能從一些古典的格言中去尋章擇句,試圖找到理論上的證據。
而對於君子與小人之辨別,記錄最多的莫過於儒家的經典《論語》。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是孔子發明了「君子」這個詞,但是孔夫子他老人家在講課的時候,可是時常將這兩個字掛在嘴邊。
據統計,《論語》中有107次提到了「君子」,而有24次提到了小人。提到「小人」的地方,都是為了襯託「君子」德行的高貴。其中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句,不妨舉幾個例子,語出《論語》: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論語》這本書中,或者說在孔夫子他老人家的觀念裡,君子與小人就像是一對兄弟,君子永遠是受到表揚的那一個,而小人則一點也不討人喜歡。儒家對於君子的定義,通常是指以宣揚仁義道德為己任的理想化人格,這樣的完美人格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庶幾可為君子耶?人們只能無限地去接近這個道德標準。
但是在道家的觀念裡,君子與小人的概念又有所不同。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被經常用來形容朋友之間的交情。但是很多人知道上半句,卻不知還有下半句;或者知道下半句,卻不知還有下一句。
典出《莊子·山木》,原文如下: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雖然說這句話出自道家的著作莊子中,但是卻通過儒家的孔子口中引導出來。那麼這句話,背後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有一次,孔子問一個叫桑雽的人:為什麼我一心忠君為國,卻兩次被趕了魯國呢?在宋國,我受到了砍伐樹木的羞辱,在衛國被人掃除了足跡。我周遊列國,宣揚仁政,但是卻處處遭受排擠,如今窮困潦倒,連很多親友和弟子都離開我了,這是樹木原因呢?
桑雽沒有直接回答孔子,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假國人林回的故事。假國被滅,在朝中為官的林回國破家亡,準備逃難的時候,他放棄了價值千金的玉璧,卻抱走了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人很奇怪,如果他是為了錢財,那一個孩子就不值錢了;他不怕被拖累嗎?帶著一個孩子逃亡多麻煩。為什麼捨棄千金玉璧,而選擇救一個嬰兒呢?
林回解釋道,如果我想貪圖錢財,自然會選擇玉璧。玉璧於我,是利益上相合;但是這個孩子於我,卻是天性相連的。如果遇到了禍患,利益相合的東西很容易就互相拋棄了,但是天性相連的,就算是遇到怎樣的磨難也會互相包容。
而且君子之間的交往就像清水一樣淡泊,小人之間的交情則如同醴酒一樣甘甜。君子以淡薄而愈加親近,沒有利益糾紛;小人則見利忘義,沒有利益之後就會一刀兩斷,恩斷義絕。但凡無緣無故湊到一起的,最後都會無緣無故而離散。
孔子聽了這個故事,終於內心釋然,不再糾結於那些拋棄自己的人,而是明白了要去珍惜那些一直跟隨著自己的人。
這個故事裡面所提到的林回,無疑是一個讓孔夫子都感到敬佩的君子。這裡的君子,彰顯了善良的人性,則更加接近於現實中的人,而不是理想的化身。《論語》中也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君子義氣相投,小人則利益攸關。因為義氣而結交的朋友,無論如何也不會分離,而因為利益而苟合的人,為了利益則勾心鬥角,最終分崩離析。歷來關於友誼的故事,莫過於「管鮑之交」的相知包容,以及「伯牙子期」那樣的流水知音,還有「桃園結義」的豪邁雄壯。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的交往,就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乾淨而透徹,互相欣賞和包容。人生於世,知己難求,在於有一個人能夠懂得你。他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你的快樂,你的悲傷,但是他不會嫉妒你,不會脅迫你,始終和你保持適當的距離。
也正是因為「君子之交淡淡如水」這句話,魯迅在給瞿秋白的贈言中才會寫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朋友不在於多,一輩子三兩人足矣。此生此世,都會以同樣的坦蕩胸懷與之相交,淡泊如水卻情深義重。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