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葡萄酒,為什麼有的幾百塊、幾千塊、有的幾十塊,其實貴是有貴的道理的。一分錢一分貨,當然也會有「物美價廉」的時候,但是太便宜的葡萄酒還是要謹慎鑑別的。上千的紅酒和幾十塊紅酒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如果喝起來差不多?只能說明你喝得太少了太少了,是一個葡萄酒剛入門的小白,或者你被騙了,別人把幾十塊錢的葡萄酒按上千的價格賣給你。如果都是真的葡萄酒,幾十的和幾百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更何況你的是上千的。
情況一:你喝得太少,才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喝葡萄酒。最簡單的口感這些都摸不清頭腦,當然或者你連醒酒都不會,好喝(不是以平衡度等為基礎的好喝,僅僅是以喝汽水口感的好喝來定義)是你唯一的判斷標準。也許1000多塊錢的阿瑪諾,本來是一瓶很好的酒,你偏偏不懂,也不醒酒,開瓶就喝。單寧的澀、酒精度的高,都讓你覺得不好喝。這時候幾十塊錢的葡萄糖精勾兌的葡萄酒,酒精度數低,入口不澀,你就覺得幾十塊錢的很好喝。
情況二:你被騙了,這個上千塊錢的葡萄酒本來就是葡萄餐酒,也就是一百來塊錢,因為你不懂葡萄酒,被虛假的廣告或者無良的商家欺騙了。所以你的上千塊的葡萄酒其實就一百塊左右,一百塊錢的餐酒和幾十塊的餐酒,差別不多,所以你覺得喝起來差不多。
情況三:上千塊錢的好葡萄酒,別人收你幾十塊錢,所以這款花錢很少的葡萄酒跟上千元的葡萄酒,喝起來差不多(但是我想想很少人能遇到這樣的好事)
貴的紅酒好在哪裡?
雖然不能說貴的葡萄酒一定是好,但是好的葡萄酒一定不便宜,葡萄酒的價錢和酒的品質在正常情況下是成正比的。但是,這裡需要排除兩個極端情況:1、假冒偽劣的葡萄酒;2、限量緊缺的極端昂貴的葡萄酒。假冒偽劣的就不用多說了,無品質可言;而後者,肯定都是品質上乘的葡萄酒,只不過極其昂貴的那些酒,價格中也會涵蓋品牌因素和由於稀有而被抬高的幅度。今天我們說的是正常情況下的葡萄酒:
其實,影響葡萄酒價格的因素有幾個,分別是:產量、橡木桶、陳年時間和風土條件。
產量,葡萄園就像一塊蛋糕,它的供給能力是固定的,假如種植的葡萄樹越多,釀出的葡萄酒也就越多,分的蛋糕就越小份。只有低產量才能確保種植出的葡萄品質高,使得葡萄中的風味更加濃鬱。便宜的葡萄酒就是量產酒,還使用比較多的機械操作;而昂貴的葡萄酒產量會低,會使用較多的人力,採用純手工的釀造方式。
橡木桶,並非所有的葡萄酒都需要在橡木桶中陳化。但是毋庸置疑,橡木桶對於葡萄酒風味的影響非常之大,不僅增加其風味,更賦予了他陳年的生命力。使用新橡木桶會使得每瓶酒的成本要增加¥30~¥50。
陳年時間,對於葡萄酒來說,適當的陳年時間大有裨益。為什麼陳年後的葡萄酒口感會更好好?陳年後,葡萄酒中的水果味道會被轉化成風更加成熟的幹水果和果脯的氣息,香氣更加微妙。酸度會減低,單寧則更加柔和。酒體更加圓潤,口感更加順滑。陳年後,每瓶酒每年增加¥10的成本。主要支付葡萄酒陳年佔用的酒窖空間費用和管理費用。
風土條件,風土對葡萄酒有決定性作用。酒莊會通過減低葡萄的採收量的綠色採收來獲得最優質的葡萄,釀造濃鬱型葡萄酒。葡萄園的位置也很關鍵。對葡萄酒來說優秀的風土資源尤為重要,優秀的風土附加值通常為每遞增一級¥40~¥60。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每款葡萄酒還有其他不少附加值會對其定價產生影響。酒莊品牌的知名度,釀酒師的選擇,運輸,稅收,包裝以及葡萄酒的管理費用都影響了葡萄酒的成本和銷售價格。越貴的葡萄酒品質越好,所以很多陳年的酒都比較貴,因為只有高品質的葡萄酒才適合陳年(當然,這不代表不能陳年的酒都是差酒)。當然如何去判斷一瓶葡萄酒的品質,還得要相當專業的人才能做到,普通人最好的判斷標準就是參考價格和品牌,自己也多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
貴的酒就一定好喝嗎?
不一定。事實上,我們並不能以價格高低去判斷一款酒好不好喝。當然,如果一款酒的市場定價相對高一些,即說明它的產地、品質、釀造、陳釀、包裝、運輸等方面都更加優秀,它帶給人們口感方面、精神方面的享受肯定更愉悅。貴的葡萄酒是不是一定比便宜的葡萄酒好喝,這個問題屬實就是因人而異了,根據個人的口味和喜好而定。比如經常喝葡萄酒的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喝口味複雜、酒體飽滿的紅酒;而不太經常喝紅酒的人可能欣賞不了那種陳年的橡木味道或者高單寧的口感,往往會比較喜歡喝果味重、簡單、易入口的紅酒。
我們的品酒師就喜歡喝有點兒小貴的陳年紅酒,酒精度數都在13度以上。而我們這些小白和這些酒,喝了一口後,都忍不住皺眉頭,我們不喜歡喝,不喜歡那種陳年的橡木味道。我們更愛喝甜白或者起泡酒或者沒有經過橡木桶的年輕果味濃鬱的乾紅葡萄酒。葡萄酒是否好喝,真的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標準,每個人的愛好習慣都不同,但是一瓶好的葡萄酒,味道不會查到哪裡去。
(有關葡萄酒方面的任何問題,歡迎找勃朗,一個為葡萄酒愛好者提供最專業的葡萄酒知識和餐酒搭配體驗的媒體平臺。讓葡萄酒不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