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心理學:終極者啥都不怕卻被打爛,而人類因恐懼則保全了自己

2020-12-27 平易心理研究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時候,當恐懼來襲時,我們會有一種強烈的不愉快體驗,甚至是強烈的痛苦體驗;除此之外,恐懼還極大地束縛了我們的身心,限制了我們的行動,不讓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阻止我們的前行……。可以說,恐懼讓我們失去了自由!

因此,在人類文化中,不論古今中外,無一不把恐懼看成是人類的「公敵」!

實際上,在我們所有人的頭腦裡,都隱藏著這樣一個有關「人如何才能達成目標和理想」的邏輯鏈條:

目標 == 行動 == 困難、挑戰、威脅、危險 == 恐懼 == 戰勝恐懼 == 繼續行動 == 達成目標或理想

解釋一下:人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行動,而在行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挑戰以及危險、威脅等,這時我們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尤其是恐懼,而恐懼阻擋住了我們前進的腳步,所以,只有戰勝恐懼,才能繼續行動,最終達成目標和理想。

而在上面的邏輯鏈條中,恐懼主要有兩個「危害」

第一、它阻止我們行動,讓我們不能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

比如:

你想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你想在社交場合中主動走近陌生人,去結識更多朋友;你剛開始從事銷售工作,想向人推銷你的產品;……。這時,「恐懼」恰恰會「跳」出來,擋住你前進的腳步,成為你要達成目標的最大障礙和敵人!(說明一下,我們討論的主要是人在社會互動中的恐懼心理)

第二、恐懼是一種強烈的不愉快體驗,甚至是非常痛苦的體驗。恐懼就像「心靈的毒素」,讓我們遠離愉悅、快樂和幸福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體驗!所以,它會使我們的人生品質大打折扣!

正是由於以上兩點,人類把「恐懼」看成是自己最大的障礙和敵人!並賦予其一種完全負面的價值:視它為負面的、消極的、不好的、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態的(比如,「恐懼症」這個心理學概念。)

因此,只有「幹掉恐懼」,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實現自我價值!

我們的社會文化,會以各種形式向我們灌輸「恐懼是我們最大的敵人」這種觀念:

比如,有關恐懼的名人名言:

1、恐懼是我們的最大敵人

任何恐懼都是有害的。〔英〕羅素:《真與愛》恐懼是粉碎人類個性最可怕的敵人。〔英〕培根:《培根論人生》在一切卑劣的情感之中,恐懼是最最要不得的。〔英〕莎士比亞:《享利六世》恐懼會使人變得小心謹慎,只有勇敢才給人以力量和精力。〔俄〕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恐懼是世界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種情緒。〔美〕羅斯福:《羅斯福傳》恐懼比災禍還要壞上一百倍。〔法〕司湯達:《巴黎修道院》誰恐懼,誰就要受折磨,並且已經受著他的恐懼的折磨。〔法〕蒙田:《隨筆集》莫名的恐懼使得我們沉淪為奴隸。〔比〕梅特林克:《青鳥》誰不經常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誰就領悟不到生活的真諦。——(美國作家)愛默生看了這些名言,是不是你會覺得:誰要是「恐懼」,誰就是弱者!誰就是懦夫!誰就是個無能的失敗者!那麼,誰就該害臊、覺得丟人!所以,我們社會人人「以恐懼為恥,以自信和膽大為榮「,這讓我們更加堅信:恐懼有害,是我們的敵人和障礙,必須「幹掉」它!

2、名人給我所開的「治療恐懼」最有效的方子:

治療恐懼的唯一良方 —— 勇氣。〔法〕波韋爾斯:《平靜的學習》我認為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即是:面對內心所恐懼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為止。〔美〕艾琳諾?羅斯福只要下定決心克服恐懼,便幾乎能克服任何恐懼。〔美〕戴爾卡耐基:《智慧的錦囊》

許多文學及影視作品,都在歌頌和讚美勇敢、堅強、自信,而在貶低、汙名化膽小、害怕、恐懼。許多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這些積極心理品質的人格化化身:各種武俠小說中的大俠,還有好萊塢電影中的鋼鐵俠、超人、蝙蝠俠等。

我們的文化和我們所有人,都一致認為恐懼既阻止我們的行動,又讓我們那麼痛苦,它沒有一點點益處,簡直「壞透了」!

可是,為什麼人類的進化過程,沒有把「恐懼」給進化掉,並且進化賦予「恐懼」的力量還那麼強大,讓我們很難戰勝它?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用逆向思維做個假設:

假如你再也沒有恐懼,從此什麼都不害怕了,你的人生將會怎樣?

「怎樣才能沒有恐懼感?怎樣才能什麼都不害怕?」——可能許多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

下面,我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在網上偶然發現一位網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怎樣才能和終結者一樣沒有恐懼感?(你可以直接複製這句話搜索,就能看到這位網友的提問)

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終結者》

如果你看過好萊塢電影《終結者》,施瓦辛格扮演的終極者這個形象一定會給你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他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堅強剛毅、不怕死、不會痛、能力超強悍。

終結者沒有痛覺,用刀把自己胳膊切開
終極者沒有痛覺

它簡直就是人類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我當年剛看終結者的時候,頭腦中曾閃念:我要是能像終結者那樣啥都不怕就好了!

但是,一個人如果啥都不怕,沒有恐懼感,真的好嗎?

相關焦點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恐懼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中都會生出恐懼的心理,雖然恐懼的對象不同,但是恐懼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情緒。恐懼的情緒通常是人們深陷於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擔驚受怕的情緒體驗。
  • 《迷霧》: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
    電影中的男主角既沒有一路打怪帶領一行人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沒有犧牲自己以保全別人,更不是所有人都被怪物殺死那樣的結局。被未知的迷霧所籠罩,困於超市中的市民,為了求生,做出各種你想像不到的事情。人性,在此時受到了極大的考驗。
  • 人類對動物的屍體不覺得恐懼,為何反而對人類的屍體感到恐懼呢?
    人類看到自然死亡的老人,恐懼就不會那麼強,甚至覺得有點安詳。看到病死的或著橫死的,就很可怕。因為潛意識不知疾病是否會傳染,橫禍是否還會降臨。所以更加恐懼。只要是在有心理準備得情況下看到屍體都不會害怕;古堡,沒有鬼也會害怕;鬼魂,聽說過也沒見過,我感覺害怕的應該是黑暗中的寂靜偶爾發出的一點響動!一是普通人,很少見過人屍體。
  • 生理心理學涉及人類的四大終極問題
    性質呢是既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也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量,那麼對於心理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分支生理心理學來說,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它是心理學中最具有自然科學特點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生理心理學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這個地方列出來了人類的四大問題啊,我們人類最關注的四個問題?首先一個問題就是物質的本質,那麼物質的本質是什麼啊?大家都聽說過有一種說法,除了物質之外還有反物質,那麼反物質到底是什麼啊?
  • 心理學:為什麼人類天生怕蜘蛛?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人類害怕蜘蛛是適應大自然的結果。因為在很早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蜘蛛是會咬死人的。換言之,如果我們遠離了蜘蛛,那麼我們就能活下去!所以我們天生就會先注意和警惕到蜘蛛!這些特徵都加深了我們對於蜘蛛的恐懼。除了蜘蛛,人類已經進化了對許多事物的害怕,並且我們也遇到這個事情就會馬上逃離的先天的反應,例如怕蛇、怕高、怕陌生人。這種適應性的反應模式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並且只有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才會出現。例如怕高,在兒童學會爬行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有了這種模式,這個圖片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有深度知覺,即怕高。
  • 心理學:警惕身邊那些裝可憐的人,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者
    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會認為所有人都虧欠自己,甚至自己理所應當殺掉他人,他們內心充滿了憎恨和不滿,並且最可怕的是他們不會因為自己作惡而產生內疚感。反社會人格者拒絕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反社會人格者只活在一元世界裡,也就是他自己的世界裡。
  • 最高法「反向行為保全」首案背後:一款拖把專利糾紛的利益考量
    這是最高法首次針對電商平臺作出的反向行為保全裁定。所謂「反向行為保全」,是指由被訴侵權人一方(賈小強),在官司終審判決前,向法院提起的行為保全(恢復商品連結)申請,並得到法院支持。為何最高法要在案件終審判決前作出反向保全裁定?案件背後是一起怎樣的專利侵權糾紛?在作出保全裁定時,最高法經過了怎樣的利益權衡?
  • CFM:終極生化來臨,人類解鎖終極刀法,幽靈卻搓起了螺旋丸!
    各位小夥伴們,相信熱愛CF的玩家們都知道CF端遊在前幾個月推出了終極幽靈模式,這個模式可以說是CF近期以來模式玩法的一個大的突破,不光人數上限突破了30人,而且人類和幽靈都能夠通過獲取補給箱實現終極進化,解鎖炫酷的技能!而就在昨天,CFM終於也推出了終極生化模式,跨越了大版本的生化3.0終於上線!
  • 最高法反向行為保全首案背後:一款拖把專利糾紛的利益考量
    這是最高法首次針對電商平臺作出的反向行為保全裁定。所謂「反向行為保全」,是指由被訴侵權人一方(賈小強),在官司終審判決前,向法院提起的行為保全(恢復商品連結)申請,並得到法院支持。為何最高法要在案件終審判決前作出反向保全裁定?案件背後是一起怎樣的專利侵權糾紛?在作出保全裁定時,最高法經過了怎樣的利益權衡?
  • 什麼是財產保全?財產保全有啥好處?法院說法來了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段偉朵什麼是財產保全?財產保全有啥好處?5日,記者從蘭考縣人民法院獲悉一起與財產保全有關的執行案件。【案情】提前申請財產保全,55萬執行款輕鬆執行到位申請執行企業江蘇某建設有限公司與被執行企業西安某實業有限公司、陝西某建設有限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一案,因被執行企業未履行已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江蘇某建設有限公司遂申請強制執行。
  •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原本,「認識你自己」是西方心理學的緣起與宗旨,如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箴言。人類要真正認識自己,是需要經歷苦難的。而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人類正在經歷的痛苦與磨難。對於深度心理學來說,真正地認識自己,不僅需要理解自我,而且需要領悟自性,正如道家思想中的返璞歸真。您提到,西方發達國家偏愛外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內向的價值,進而恢復平衡。或許,這也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讀了《內向心理學》後,我不僅確認自己是一個內向者,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內向和外向性格不僅僅是文學與修辭學的概念,同時還具有精神現實以及對應的實體。如同從性別上將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那樣,可以從性格上將人分為內向者和外向者。從今天開始,我將以三篇文章的篇幅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希望同是內向者的你們也有所裨益。
  • 《狼行者》:治癒恐懼是一生的課程
    人類在社會上立足,因當下所處的角色不同會有不同的需求,而要滿足這些需求,往往需要去克服追逐的途中的各種困難。而因自卑,擔心、害怕、躊躇、絕望等等負面情緒匯集合成的恐懼將會在途中自己給自己加壓,在沒有直面困難之前,已經被自我臆想的恐懼絆倒,導致止步不前或以其它方式逃避。在不同的時期不同情境下,如何能夠戰勝自我心裡的恐懼,是一生的課題。
  • 《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回顧|從心理學視角探索人類發展軌跡!
    12月19~20日,學威國際商學院特聘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李曉東教授,為西班牙武康大學深圳班MBA學員講授《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開始,李曉東教授先向同學們拋出了一個問題: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什麼的?人類心理學是研究人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個生命全程中,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學科。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西爾維亞·洛肯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成為熱門公眾話題。洛肯博士作為一位安靜的內向者,2012年8月,她登上《明鏡周刊》封面故事,並於同年獲得德國「年度演說者」殊榮。
  • 機器人或將取代人類?恐怖谷理論解釋,人類產生恐懼的真正原因
    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積極的情感,是因為機器人在外表和動作上與人類相似。在剛開始與機器人接觸時不會有太多的牴觸,但是隨著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個特定的點時,人們對它們的反應會突然變得極其負面和厭惡反感。就算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格外刺目,整個機器人顯得極其僵硬和恐怖,猶如面對行屍走肉。
  •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在長久以來,「死亡的感覺」都是人們所熱議的話題。 隨著人類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臨死的病患也能經過搶救存活下來,而他們就是我們常說的「瀕死體驗(NDE)」者。
  • 克服恐懼感的第一件事是「承認自己的恐懼」
    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東西其他人都不恐懼,只有我恐懼,如果我把自己恐懼這件事情說出去,那太丟人了!」所以寧可自己默默的承受著恐懼,也不願大膽的說出來。比如上面我們所說的對寫字恐懼的人,只要在人多的場合寫字,她就會手抖,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這個時候她內心非常緊張,恨不得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完。
  • 曾奇峰:心理學最好玩的地方,是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好奇心
    心理學除了可以解決我們的一些問題,還非常好玩。心理學最好玩的地方,是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好奇心。因為對於這個世界、他人,還有我們自己,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
  • 對車諾比的恐懼,在於人類可以親手毀掉自己
    全球各國為何對車諾比如此恐懼,在於人類可以親手毀掉自己,紀錄片《搶救車諾比》便向世人傳達了這一真理。傲慢與偏見,謊言與推脫,安逸與健忘,這些人類的劣根性遠比車諾比核爆炸恐怖。先來看一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