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2020最熱電影,八佰無疑是其中之一,劇組考究的服化道,戰爭氛圍的渲染,無不讓觀眾感嘆,這也是近年來較好的國產戰爭片,今天,我們便從《八佰》來一探其中那種部隊—德械師的歷史浮沉。
一、德械師的產生:
時值四一二反革命爆發,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軍戰鬥力下降嚴重。國民政府希望能吸收外國軍事經驗,來訓練軍隊。出於對軍事強國的崇拜以及與中國國際關係的考量,最終選擇了德國。也拉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序幕。首先便是德國軍事顧問團的組建,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有如下幾位:1、魏採兒,提出建立以一戰德國軍隊為模版的德式樣板師:即後來的教導總隊,88師、87師、36師。以這幾個師為模版,來整編改造軍隊。2、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1934年成為總顧問,深受蔣信任,提出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防工業。3、塞克特的得力助手法肯豪森,接替因病去世的塞克特,提出建立60個德械師,以抵禦日本的入侵。此建議被國民政府採納並實行。同時期中德籤訂了一億馬克的軍事合作協議,以礦石換取德國裝備。
二、德械師的組成與數量
首先,我們先要明確德械師這個概念。在國民政府官方的文件中,是沒有德械師這一稱謂的。按照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國防規劃,中國將德國標準訓練並裝備60個師,這些師被稱為調整師。此外,還有60個師稱為整理師,前者用於國防,後者用於綏靖(打內戰),在中原大戰之後,中央與地方都進行了裁軍,截至抗戰爆發之前,中央軍兵力僅有37個師(17個調整師,19個整理師,1個騎兵師)5個獨立旅,當時全國,共有二十個師完成調整,另有十個師正在訓練,訓練的部隊以中央軍嫡係為主,依附中央的旁系部隊為輔。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整理師,很大程度上是對編制的調整和對人員的訓練。當時主要做的,僅僅是統一編制,將各個兩團制,三團制,六團制的師,統一為一師兩旅四團制,並編入醫療,工兵與通信部隊。理論上,調整編制如下:
(1)、教導總隊編制為: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
裝備新山炮12門,七十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十小高炮20門,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2)、調整師編制為: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2324匹(山炮)。
裝備野(山)炮36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也就是說,德械師其實是一個十分名不符實的稱呼,因為即便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對比一戰時期的德軍,仍然缺失重武器與班組支援武器。稱德械師為精銳只是對比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即使是最精銳的部隊也無法做到全部德械,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外,(也只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與上面編制完全一樣,其他都有缺編)。換句話來說,叫德盔師更為合適。除去能勉強和日軍搏一搏的數量有限的德械師。就再也沒有任何一支中國軍隊能在裝備上與日軍抗衡,更不用提到日軍在上海時的空海軍支持了。
除了抗戰爆發還沒完全到貨的重炮與5萬頂得制m35頭盔以外,中國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裝備過真正的德國同時期的武器。1937年的德軍裝備的步槍,是大名鼎鼎的98k,機槍則是mg34與之後的mg42(也是德軍班組戰術的核心),衝鋒鎗則是二戰中最優秀衝鋒鎗之一的mp40。而此時的中國軍隊,最為先進的中正式步槍是仿標準型毛瑟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則分別引進了zb26與馬克沁。這些國產武器事實上在質量上並不輸日軍裝備的38步槍與大正十一式機槍,但是一旦對比到數量上,差距便無比巨大。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德械師完全稱不上精英部隊,僅僅是按照國民政府國防計劃的產物,如果時間允許,國民政府可能會有60個這樣的德械師。然而所謂的德械師,不過是相對較早的完成了訓練與換裝,兵員素質與裝備,均無法與日軍抗衡。
三,德械師的消亡:
考慮到上述因素,德械師的失敗便不意外了。德械師在淞滬抗戰折損一半以上,南京保衛戰後,教導總隊番號取消。87師和88師儘管還保存有番號,但也不是原來的部隊了。唯一還勉強算是保留了種子的就剩下36師,36師在南京保衛戰後,輾轉各地,繼續抗戰,在武漢會戰的富金山戰役中取得輝煌戰績。後又參加滇西反攻戰,直至抗戰勝利。
四,總結:
20 世紀以來,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武器裝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還有戰術戰法的進步、軍事指揮的專業化、後勤系統的完善等內容。 從本質上講,軍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軍人要由傳統向現代轉變,歐洲經過一戰的洗禮,日本經過日俄戰爭的蛻變,戰術思想和軍隊建設早已達到了新高度。但在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 人」 的發展常常是滯後的,眾多未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在能力不足的軍官帶領下送死,實在是令人惋惜。
而在作戰中,無論是一線作戰的陣地部署、步炮配合,還是後方軍令暢通、組織完善、後勤完備 的維持,皆有賴於在軍校接受過充分教育和訓練的基層作戰及參謀軍官的設計與實施,國軍中下級專業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的不足,導致上述各方面均存在嚴重問題。 說難聽點,黃埔軍校也不過是個短期培訓班罷了。
德械師的表現,相比同時期其他部隊,算是不錯的,但是對於抵禦日寇入侵,是遠遠不夠的。
整個戰爭期間,不管是雜牌軍,還是沒訓練過的部隊,還是中央精銳,所有的部隊用戰爭後軍事委員會的總結就是:僅知以肉彈抵抗鋼彈,犧牲無不重大,攻擊無不頓挫……陣亡將士,屍身壘壘,無法掩埋…但到達陣地,見交通壕內,掩體部中,遺屍陳列,慘不忍睹。
德械師也不過是歷史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面對日軍的大勢,實在也是心有餘,力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