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佰》看德械師的興衰

2021-01-10 阿遠觀天下

要論2020最熱電影,八佰無疑是其中之一,劇組考究的服化道,戰爭氛圍的渲染,無不讓觀眾感嘆,這也是近年來較好的國產戰爭片,今天,我們便從《八佰》來一探其中那種部隊—德械師的歷史浮沉。

八佰劇照

一、德械師的產生:

時值四一二反革命爆發,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軍戰鬥力下降嚴重。國民政府希望能吸收外國軍事經驗,來訓練軍隊。出於對軍事強國的崇拜以及與中國國際關係的考量,最終選擇了德國。也拉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序幕。首先便是德國軍事顧問團的組建,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有如下幾位:1、魏採兒,提出建立以一戰德國軍隊為模版的德式樣板師:即後來的教導總隊,88師、87師、36師。以這幾個師為模版,來整編改造軍隊。2、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將軍,1934年成為總顧問,深受蔣信任,提出建立中國自己的國防工業。3、塞克特的得力助手法肯豪森,接替因病去世的塞克特,提出建立60個德械師,以抵禦日本的入侵。此建議被國民政府採納並實行。同時期中德籤訂了一億馬克的軍事合作協議,以礦石換取德國裝備。

法肯豪森像。

二、德械師的組成與數量

首先,我們先要明確德械師這個概念。在國民政府官方的文件中,是沒有德械師這一稱謂的。按照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國防規劃,中國將德國標準訓練並裝備60個師,這些師被稱為調整師。此外,還有60個師稱為整理師,前者用於國防,後者用於綏靖(打內戰),在中原大戰之後,中央與地方都進行了裁軍,截至抗戰爆發之前,中央軍兵力僅有37個師(17個調整師,19個整理師,1個騎兵師)5個獨立旅,當時全國,共有二十個師完成調整,另有十個師正在訓練,訓練的部隊以中央軍嫡係為主,依附中央的旁系部隊為輔。需要注意的是,所謂整理師,很大程度上是對編制的調整和對人員的訓練。當時主要做的,僅僅是統一編制,將各個兩團制,三團制,六團制的師,統一為一師兩旅四團制,並編入醫療,工兵與通信部隊。理論上,調整編制如下:

(1)、教導總隊編制為:總隊部1;步兵團3;軍士營1;騎兵隊1;炮兵營1;工兵連1;通信兵連1;輜重兵連1;自動車連1;衛生隊1;特務連1;軍官教育隊1;軍樂排1;修械所1;人員編制13517人,騾馬3655匹。

裝備新山炮12門,七十五步兵炮20門,三七戰防炮20門,二十小高炮20門,迫擊炮42門,重機槍80挺,輕機槍278挺。

(2)、調整師編制為:師司令部1;步兵旅2;步兵團4;騎兵連1;炮兵營1;工兵營1;通信兵營1;輜重兵營1;人員編制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11579員名(山炮馱馬師),騾馬2381匹(野炮)、2324匹(山炮)。

裝備野(山)炮36門,小炮24門,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

也就是說,德械師其實是一個十分名不符實的稱呼,因為即便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對比一戰時期的德軍,仍然缺失重武器與班組支援武器。稱德械師為精銳只是對比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即使是最精銳的部隊也無法做到全部德械,除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外,(也只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與上面編制完全一樣,其他都有缺編)。換句話來說,叫德盔師更為合適。除去能勉強和日軍搏一搏的數量有限的德械師。就再也沒有任何一支中國軍隊能在裝備上與日軍抗衡,更不用提到日軍在上海時的空海軍支持了。

不難看出當時中國軍隊真正是萬國造

除了抗戰爆發還沒完全到貨的重炮與5萬頂得制m35頭盔以外,中國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裝備過真正的德國同時期的武器。1937年的德軍裝備的步槍,是大名鼎鼎的98k,機槍則是mg34與之後的mg42(也是德軍班組戰術的核心),衝鋒鎗則是二戰中最優秀衝鋒鎗之一的mp40。而此時的中國軍隊,最為先進的中正式步槍是仿標準型毛瑟步槍,輕機槍和重機槍則分別引進了zb26與馬克沁。這些國產武器事實上在質量上並不輸日軍裝備的38步槍與大正十一式機槍,但是一旦對比到數量上,差距便無比巨大。

從上面我們不難看出,德械師完全稱不上精英部隊,僅僅是按照國民政府國防計劃的產物,如果時間允許,國民政府可能會有60個這樣的德械師。然而所謂的德械師,不過是相對較早的完成了訓練與換裝,兵員素質與裝備,均無法與日軍抗衡。

88師照片

三,德械師的消亡:

考慮到上述因素,德械師的失敗便不意外了。德械師在淞滬抗戰折損一半以上,南京保衛戰後,教導總隊番號取消。87師和88師儘管還保存有番號,但也不是原來的部隊了。唯一還勉強算是保留了種子的就剩下36師,36師在南京保衛戰後,輾轉各地,繼續抗戰,在武漢會戰的富金山戰役中取得輝煌戰績。後又參加滇西反攻戰,直至抗戰勝利。

四,總結:

20 世紀以來,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武器裝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還有戰術戰法的進步、軍事指揮的專業化、後勤系統的完善等內容。 從本質上講,軍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軍人要由傳統向現代轉變,歐洲經過一戰的洗禮,日本經過日俄戰爭的蛻變,戰術思想和軍隊建設早已達到了新高度。但在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 人」 的發展常常是滯後的,眾多未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在能力不足的軍官帶領下送死,實在是令人惋惜。

而在作戰中,無論是一線作戰的陣地部署、步炮配合,還是後方軍令暢通、組織完善、後勤完備 的維持,皆有賴於在軍校接受過充分教育和訓練的基層作戰及參謀軍官的設計與實施,國軍中下級專業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的不足,導致上述各方面均存在嚴重問題。 說難聽點,黃埔軍校也不過是個短期培訓班罷了。

教導總隊

德械師的表現,相比同時期其他部隊,算是不錯的,但是對於抵禦日寇入侵,是遠遠不夠的。

整個戰爭期間,不管是雜牌軍,還是沒訓練過的部隊,還是中央精銳,所有的部隊用戰爭後軍事委員會的總結就是:僅知以肉彈抵抗鋼彈,犧牲無不重大,攻擊無不頓挫……陣亡將士,屍身壘壘,無法掩埋…但到達陣地,見交通壕內,掩體部中,遺屍陳列,慘不忍睹。

德械師也不過是歷史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面對日軍的大勢,實在也是心有餘,力不足了。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中倉庫牆面的可口可樂廣告是真是假?
    國慶檔大片《八佰》下映不久,近日線上陸陸續續都可以觀看了,小哈忍不住又刷了一遍,電影中一些細節可能大家沒有注意,小哈來分享一些自己觀影時注意到的幾處細節及寓意。
  • 雜牌軍對比王牌軍,國民黨德械師是抗戰的主力嗎?
    電影《八佰》有這樣一個劇情,朱勝忠痛斥「逃兵」們:「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
  • 「德械師」還是「德式師」?簡略了解一下國軍德械師的誕生始末
    網絡上關於德械師的爭論由來已久,有不少人戲稱德械師為「德盔師」。而實際上德械師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德式師」,即「德國式的陸軍師」。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中德軍事合作的結晶—德械師的誕生始末。蔣介石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實際領導者之後,他希望改造國民革命軍。
  • 《八佰》裡的軍服分析,都有哪些兵組成?
    作者:李嘯天《八佰》上映後,票房節節高,引發諸多熱議。《八佰》最大的爭議在於影片的視角放著國軍主力部隊不用,偏偏選用了幾個散兵的視角。以至於整個故事講得磕磕絆絆,不太順暢。今天,就根據片中士兵們的服裝,看為大家分析下都有哪些部隊。德式裝備,這也是「八百壯士」裡的主力部隊的主要裝備。
  • 《八佰》最大的亮點,槍械道具基本沒差錯,這在國產戰爭片裡很難得了
    《八佰》中,劇中人多次提到「德械師」顯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教導總隊是裝備正宗德制M1924式毛瑟步槍外,其他部隊全部都是國造步槍,如87師、88師裝備的是中正式,36師裝備的則是仿製1898式毛瑟步槍的鞏造九八式步槍。
  • 《八佰》為什麼上百人的保安團,會被幾個日本騎兵打得七零八落?
    如果你看過電影《八佰》的話,你就知道電影一上來有個橋段,湖北保安團被命令增援淞滬戰場,可沒想到這支隊伍完全上演了啥叫「送人頭」進入到了交戰區域沒一會,就遇到了日本騎兵,可沒想到日本騎兵也就10來個人,可這樣一支上百人的部隊,一下子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了,這就讓人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啊?
  • 從四行倉庫保衛戰,盤點國軍四大德械師
    前幾天《八佰》上映,電影聚焦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抗多,堅守四天四夜的故事,其部隊原型正是鼎鼎大名的德械第88師。德械師是以德國軍隊為模板組建和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一般德械師下轄3個步兵旅6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騎兵團,1個工兵團和1個輜重團。
  • 國軍豪華的德械師,戰力能否媲美德國師?看到炮兵裝備我有了答案
    眾所周知,當年德國曾賣給中國一批武器,國民黨軍隊將其配發給王牌軍隊,史稱「德械師」。那就有人問了,國民黨的王牌「德械師」與真正的德國師相比,戰力到底如何?二者如果交戰,國軍能否有一戰之力?不妨聊聊這個話題。
  • 德械師與蘇械軍有何不同,為何一個蘇械軍能單挑日軍兩個師團?
    眾所周知,整個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中國的基礎軍事工業一直沒有大的發展,別看國內戰場上打的熱火朝天,可是當時武器裝備全靠進口,所以當地武器號稱「萬國造」,由於武器裝備來源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風格部隊。德械師:1930年至1937年之間在德國軍事顧問指揮下組建的部隊。根據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國民黨計劃組建60個德械師作為國防師,直至抗戰全面爆發實際只組建了20幾個德械師。德械師採用步兵兩旅四團的方塊師編制,師一級下轄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輜重兵營等特殊兵種,全師標準建制為12000人。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而這些鋼盔主要裝備給了中央軍精銳的調整師,在民間也俗稱這些部隊為「德械師」。為什麼一定要給「德械師」加引號,且強調是民間說法呢?因為這種說法在國軍中不存在,而且主要是近年來網絡上的一種稱謂。嚴格來說,即便是當時教導總隊的裝備都不能算是所謂的德械師,更別說其他接裝程度不一的部隊了。
  • 電影《八佰》中各方勢力的光學裝備
    最近,國產戰爭電影《八佰》正在熱映當中,各類影評也紛至沓來。有討論歷史真實性的、有煽動民族情緒的、有探究電影藝術手法的、有批判演員演技的等等。我們今天不做這些討論,我們從一個非常小的(我們熟悉的)角度來看一看,在《八佰》電影的中,在中國抗戰的淞滬會戰期間,出現在各方勢力中的光學裝備。
  • 電影《八佰》老算盤最後也沒覺醒,這個角色存在到底有何意義呢?
    導語:電影《八佰》老算盤最後也沒覺醒,這個角色存在到底有何意義?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張譯等主演的電影《八佰》正在上映,票房很不錯,已經挺進了內地影史第12名,成績十分亮眼。電影《八佰》中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實際上是四百多,為了壯大聲勢,對外宣稱是八百人)無論是壯烈犧牲的還是後來不得已撤退的都可歌可泣,他們之間有正規的德械師,也有被激發出愛國情覺醒抗戰的雜牌軍,雖然出身不同,但他們都成為了真英雄。
  • 愛國主義的思考:再談《八佰》觀後感
    影片《八佰》影院正式放映以來,如同戰場上槍炮齊鳴、流彈橫飛,各種評論各種角度夾雜各種思維管湧刷屏,各類媒體平臺「無人不道看片回」!當然少數依然嘴硬的的影評家還在糾結所謂政治正確愛國,對比,我的態度是,您至少先去看了影片,然後再評論吧? 影片《八佰》製作水準已經得到絕大多數電影業內專業人士的解析和好評,被贊為「頂級的製作,瘋狂的構思,極限的創作力」。票房也是屢刷國產影片票房的多項紀錄,成為近期票房貢獻最高的一部電影,應該說為戰疫期間的影院回暖破冰先拔頭籌!這也是觀眾最為津津樂道的。
  • 《八佰》正式公映 專訪影片音樂監製於飛 :讓觀眾從片尾曲中找到...
    電影《八佰》自8月14日開啟超前點映,片尾曲《蘇州河》低回深情,讓觀眾壓抑許久的情緒慢慢釋放了出來。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電影《八佰》的音樂監製於飛表示:「好的電影音樂是不易察覺的,看電影的時候我希望觀眾能被牢牢地鎖在故事裡,看完影片後從片尾曲中找到希望。」
  • 電影《八佰》,網友吐槽糟點多
    8月17日,電影《八佰》在鄂南通城縣點映。這部以抗戰時期淞滬會戰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真實故事編劇的電影,因「八百壯士」中大多為通城男兒,一下子點燃了當地人觀影熱情,當天,通城狀元國際影城的3場點映影票全部售罄。「片子裡通城話一說,我就心裡一熱。」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本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的真實戰場,日軍攻打上海時,國民黨八十八師的「八佰壯士」堅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迎面阻擊敵人四天四夜的故事,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人的血性,雖然蔣介石讓國際社會出面幹預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卻用智慧、勇氣和鮮血最大限度喚醒了國人抗日的決心,為以後全國抗日打下了堅實基礎。
  • 《八佰》幕後:八百之數既是虛張聲勢,更是孫元良的「面子工程」
    劇照 這個警衛軍很有點老蔣「近衛軍」的意思,全軍官兵待遇優厚且裝備精良,軍事訓練以德國軍事操典為範,團以上指揮部均配有德國軍事顧問,算是「德械師」的雛形部隊。
  • 真槍實彈的舞臺——《八佰》
    好不容易等到影院開門,想著當時薅的1元代29元電影的羊毛終於能用上了,結果好長一段時間都是些看了八百遍的老電影了。上周,終於去看了個新電影,《八佰》。作為2020年農曆新年後的的第一場電影,自然是滿懷期待,雖然劇情有些地方敘述得並不那麼流暢,但還是不影響我內心燃起小火把,觀影后再好好分析一把。
  • 連最精銳的德械師,都夠喝一壺的
    其軍隊編制不同於當時國際常的師、旅、團;營、連、排、班。其另闢蹊徑,搞出了一個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的編制體系。 當然了,這一套軍隊編制並不是日本自創,而是學的德國。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隊建設,其實就兩句話,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所以,日本近代陸軍從編制到訓練,甚至於作戰風格,都能找到當年普魯士軍隊的風格。
  • 德械師:一支徒有其表的皮鞋水壺儀仗部隊
    前面說完了德械師最精銳的教導總隊的武器裝備,讓人覺得真的是大失所望。那麼它究竟特殊和精銳在哪裡呢?人家有皮鞋,有水壺,有飯盒!重要的事說三遍!要知道當年大多數部隊可都是草鞋啊,有雙布鞋已經是精銳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