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報209,蜀帝封衛瓘為一等公爵;司馬炎背叛蜀漢,投靠曹魏!

2020-12-28 陳老師架空歷史

玩《三國志11》戰報209,蜀帝欲要封衛瓘為王,卻遭到群臣反對,只好封為公爵;蜀漢司徒司馬炎背叛蜀漢,投靠曹魏。

公元276年9月1日,根據傳令兵送回鄴城的軍報,先送去太尉府,由於蜀漢太尉·魏王鄧艾已經遠徵曹魏腹地了,所以是由太尉府的幕僚來處理軍報,再送去鄴城皇宮,上報蜀帝劉諶。太尉是位列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軍務的最高官員,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執掌天下軍政事務,所以軍報是送去太尉府的。而大將軍呢,則是直接統領天下兵馬的大元帥。理論上,還是大將軍比較有實權的,不過表面上還是要以太尉為尊的。蜀帝劉諶看完了軍報,原來是蜀漢大司農衛瓘部隊率先攻陷了魏國的幽州治所薊城。蜀帝劉諶大喜,本來也打算為衛瓘封王的,但是群臣好像有點不滿了,前段時間才封了蜀漢衛將軍楊肇為晉陽王,蜀漢已經有四個王了。還要封?

昔日高祖曾經歃血為盟,天下非劉姓不王。如今蜀漢已經有了四個異性王了,那些忠於蜀漢的群臣們自然不滿了,其實呢,蜀帝劉諶又何嘗不知道呢,但是他更知道,想要真正興復漢室,還是要仰仗那群人,特別是齊王鍾會、魏王鄧艾、趙王文鴦這幾個人才。蜀漢早就是人才凋零,幾乎可以說是後繼無人了,如若不用鍾會等人,如若不給他們封候拜將,哪怕封王。他們又怎麼願意與蜀漢一條心,共同興復漢室呢?利益綁在一起,才有希望呀。二來還是河東衛氏的問題,衛氏影響力已經夠大了,如果再出個衛氏封王,這是蜀漢群臣不希望看見的。所以蜀帝劉諶還是被迫退讓一步了,不封王,封個公爵總可以吧?

公元276年9月初旬,進入薊城的蜀軍俘虜了魏將王渾,勸降之,王渾拒絕了,說:我可沒打算到這種時候才要我背棄名節接受其他君主的俸祿,請容在下拒絕。

公元276年10月11日,正在協助蜀漢大都督·趙王文鴦攻打南皮城的蜀漢司徒司馬炎帶領著其麾下1.5萬蜀軍背叛蜀漢,投靠曹魏了。有文官稟報蜀帝劉諶說:陛下,司馬炎大人答應魏國的勸誘,倒戈了!根據斥候刺探情報得知,原來是曹魏以曹魏大將軍一職承諾司馬炎,只要司馬炎棄暗投明,重返曹魏,魏帝曹奐不計前嫌,封司馬炎為曹魏大將軍,司馬炎動搖了。蜀帝劉諶聽聞這個叛變消息後很憤怒,下旨讓蜀軍圍剿叛將司馬炎部隊。

本系列文章是小編玩《三國志11》遊戲所描述的遊戲歷史變化過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在遊戲裡所發生的劇情實際上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請勿介意,請勿認真。

相關焦點

  • 衛瓘早期能幹掉三國三員名將,最後為何卻死在了一個女人手裡
    衛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曹魏後期至西晉初重臣,曹魏尚書衛覬之子。典型的官二代。曹魏後期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後,為徵東大將軍等職,因功進爵菑陽公。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太保,領太子少傅。後遜位,拜太保。晉惠帝即位後,與賈南風爭權失敗,而被滿門遇害,享年七十二歲。
  • 鄧艾是滅蜀第一功臣,為什麼被衛瓘滿門抄斬,衛瓘下場更慘
    263年10月,曹魏名將鄧艾率千餘精兵強將,偷渡陰平小路,出乎意料地出現在蜀漢當地。在陸續攻破了江油、綿竹以後,蜀漢後主劉禪迫不得已向鄧艾認輸投降。這時鄧艾早已66歲大齡了。他以滅蜀第一元勳的真實身份,總算邁向了成功之路。
  • 戰報195,蜀軍衝破魏軍陣地,曹魏大都督文虎戰死,魏帝曹奐出徵
    玩《三國志11》戰報195,蜀軍衝破魏軍陣地,曹魏的大都督文虎戰死沙場,魏帝曹奐親自率軍出城迎戰!公元276年3月中旬,本來呢,曹魏的大都督文虎親自率軍出鄴城迎戰蜀軍。曹魏大都督文虎的戰略是以自己的部隊為中軍,魏臣荀勖為左翼,魏臣司馬攸為右翼,三軍互為補充抗擊蜀軍,考慮到鄴城還有3萬多魏軍作為後備軍,所以曹魏大都督文虎認為至少可以以這個陣型防禦蜀軍一個半個月的進攻。只是沒想到右翼的司馬攸一下子就被蜀軍衝散了,主將司馬攸還被俘虜了,徹底打亂了文虎的計劃。
  • 曹魏有六位「右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歸降蜀漢!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右將軍,比如張飛、高翔、步騭、潘璋、呂據等將領,就擔任過這一官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右將軍,在這六人之中,三位來自於五子良將,一位最終歸降了蜀漢。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分別是誰呢?一、樂進首先,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郡衛國縣(今河南清豐)人。
  • 魏蜀吳三國君主投降後,為啥待遇不同,魏稱王,蜀稱公,吳稱侯?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站在利益的角度分析,這個人為何這麼做,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用利益分配來做出解釋。而三國君主投降後,為啥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實也是可以站在利益角度來分析一番的!
  • 如果曹魏國力是100,那麼東吳和蜀漢國力將分別為66和42
    到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給自己,建立晉朝,曹魏滅亡。曹魏存在時間為公元220-265年,總共45年,該維度得分為標準25。2.東吳建立時間最遲,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後移都建業,正式形成三國鼎立。公元280年,晉國南下,東吳滅亡。東吳存在時間為公元229-280,總計51年。
  • 戰報433,蜀漢新帝登基,漢帝張遵決定重新調整職位的變化
    玩《三國志11》戰報433,蜀漢新帝登基,人事一直還沒來得及安排更新,漢帝張遵決定重新調整職位的變化。公元279年3月21日,蜀國境內益州的江州城遭遇南蠻叛軍的攻擊而陷落了,江州最終宣布失守。公元279年4月11日,蜀漢新帝登基,人事一直還沒來得及安排更新,丞相鄧艾,司空楊濟,太尉賈充,司徒司馬伷,大都督文鴦,衛將軍司馬炎,驃騎將軍周旨,車騎將軍羊祜,光勳祿蔣舒,大司農劉攸(司馬攸),廷尉王頎,衛尉陳壽,徵東將軍杜預,徵南將軍王業,徵西將軍王濬,徵北將軍文虎,尚書令韋昭,太僕荀勗,太常荀顗。
  • 盤點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五子良將
    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的十二虎臣,尤其是曹魏擁有曹氏八虎騎,更具有外姓重臣五子良將,有人就說了,自五子良將亡故以後,曹魏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對外作戰,外姓的將軍好像就沒有了,這可是不對的,實際上曹魏後期也有五個個人可以成為五子良將,他們是誰呢?第五:郝昭。
  • 戰報196,魏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鄴城即將淪陷,曹魏敗局已定!
    玩《三國志11》戰報196,魏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鄴城即將淪陷,曹魏敗局已定。公元276年3月21日,自從曹魏大都督文虎陣亡後,鄴城的魏軍已經是潰不成軍了,儘管魏帝曹奐御駕親徵,也無法挽回魏軍的士氣,更無法挽回已定的敗局了。同時魏帝曹奐也任命了曹魏驃騎將軍王濬為新一任曹魏大都督了,但是王濬還在并州治所晉陽城,那邊也有一路蜀軍正在進攻,無暇抽身馳援鄴城了。
  • 戰報207,蜀漢司空杜預攻破平原郡,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南蠻叛亂!
    玩《三國志11》戰報207,蜀漢司空杜預的攻城部隊攻破曹魏的平原郡,蜀漢南中地區爆發南蠻叛亂。公元276年8月1日,蜀漢大後方——益州的南中地區建寧郡傳來了急報,蜀漢丞相·齊王鍾會稟告蜀帝劉諶說:陛下,根據急報,南中地區又爆發南蠻叛亂了,4000南蠻叛軍正在帳建寧郡進攻,建寧郡守軍並不多,恐怕要失守了。蜀帝劉諶擺擺手示意知道了,其實蜀帝劉諶早就放棄南中地區了,集中兵力滅亡曹魏,控制中原地區,發展好中原地區,日後再派兵收復邊遠地區。
  • 曹魏有五位左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武將甚至諸侯就曾被封為左將軍。比如在蜀漢陣營中,劉備,馬超,吳懿等人,就曾擔任左將軍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曹魏來說,歷史上同樣出現了多位左將軍。就曹魏的五位左將軍來說,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一、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省泰安市)人。
  • 三國君主投降之後,為什麼會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呢?
    「禪讓」後,曹奐被封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奉曹魏的正朔、服色,郊祀天地禮樂沿用魏制,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可以說,除了把天下交出來,曹奐享受的基本還是天子待遇。而且,曹奐的這個爵位,保留了很長時間。
  • 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總不能說是因為曹魏的無能讓司馬氏篡權了,這才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事件的爆發吧。這也太過於強詞奪理了。真要有一個背鍋的對象的話,那麼五胡亂華的背鍋者也只能是晉朝,是司馬氏。和其他人沒有一毛錢關係。而且提問者所提的問題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且不論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有沒有關係。就單說蜀漢一統三國這個問題。要知道三國時期蜀漢是三方陣營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 三國被忽略的守城神將,蜀漢鐵閘,讓東吳寸步難進
    三國的歷史,按道理來說應該是從魏、蜀(漢)、吳三國建立開始的,但實際上三國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卻是在三國形成前,也就是東漢末這段時間,包括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爭霸等,最精彩的人和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何諸葛亮的後代安然無恙?
    而衛瓘之所以這麼幹,恐怕除了是想要進一步剷除蜀漢的抵抗力量,更進一步目的則是要把鍾會的力量給剷除乾淨,畢竟當初衛瓘和鍾會密謀誣陷鄧艾,衛瓘需要通過這次動亂把各種證據全部抹掉。事實證明,衛瓘最終成功了,他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接受了加官進爵。而關於他勾結鍾會誣陷鄧艾之事,提都沒人提,估計都被滅口了。綜合來看,魏軍的這次動亂,就是衛瓘故意放縱的。
  • 司馬炎篡位後厚待曹魏末代皇帝,為何劉裕篡位後要殺光司馬家族
    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 ,定國號晉。司馬炎逼迫曹奐禪讓後,對他也非常好,給他封王,還允許他在自己的封地上照著魏國的老樣子來,有一套自己的行政體系,算是一個自己的小國家了。曹奐也不用向司馬炎稱臣,還不用向司馬炎行跪拜之禮,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之外,感覺還是挺像那麼回事的。這樣的待遇對於亡國之君來說,在歷史上算是比較少見的。
  • 誰說蜀中無大將?劉備的五虎將雖然早亡,但阿鬥劉禪還有十大良將!
    劉備入蜀時山賊趁機搶掠縣裡,張嶷背著縣長夫人,將其救出,張嶷因此得名。 後來在諸葛亮北伐時,張嶷平定了在廣漢作亂的賊寇。其後被任命為牙門將,多次平定南蠻叛亂,因功封為越巂太守。在郡十五年,平定當地叛亂,將破敗的城郭重新建設,又打通了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甚得民心。後被徵召回成都,越巂民感到悲傷,甘願隨張嶷至成都的越巂頭目達百餘人。官至蕩寇將軍,封關內侯。
  • 五虎上將之後,蜀漢還有這七大良將,可惜劉禪沒有珍惜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拜吳懿為護軍,並迎娶吳懿當時身為寡婦的妹妹吳氏為夫人。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吳懿升任關中都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逝世。五月,太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吳懿受封都亭侯。 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吳懿也隨軍出徵。
  • 蜀後主大智若愚,吳後主才學卓絕
    而在諸多亡國之君裡面,最有名的卻並不是那些大一統王朝的末代帝王,反而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後主劉禪,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而既然說到了蜀後主劉禪,就乾脆說說三國時期的後主們,看看他們究竟是不是無能之輩吧。首先就來說說蜀後主劉禪,畢竟他的名氣最大。
  • 劉備諸葛亮的「先軍政策」:最弱的蜀漢,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
    公元263年8月,曹魏發動了「滅蜀之戰」,出動18萬兵力,兵分三路入蜀。在接連大破蜀軍後,鄧艾偷渡陰平,直抵成都城下,劉禪被迫開城投降。曹魏滅蜀漢的過程,如同順水行舟,這當然是兩國國力差距使然。但其實在此前,蜀漢在軍事上對曹魏保持了長達幾十年的攻勢,諸葛亮和姜維接連發動了多達十幾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