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手撕校園霸凌,網友齊呼暗黑人設「太爽」
最近網絡上開始刷屏一部叫《梨泰院class》的漫改劇,這部1月31日才開播的韓劇,開年就受到了熱烈追捧。
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於一個全新的女主人設:外表十分漂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反社會人格,善於利用高智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是網絡幾百萬粉的網紅。
憑藉這樣的人設,第三集開場在校園遇上區政廳廳長女兒霸凌其他同學後,嫌她們吵,索性錄下過程,放到網上博取輿論。
之後廳長媽媽找上門來想「修理」女主,又被女主提前洞察,錄下來放到網上。讓人感慨現在網絡輿情的透明度,也被女主的決斷和不擇手段給震驚到了,後面有了男女主的相遇。
年前去看了《誤殺》,有段類似的故事情節,男主的女兒也被高官兒子侮辱錄下視頻,由此展開一段反殺與被反殺再反轉的精彩故事。
如我們所見,傳統影視劇中被欺凌的女孩,因為弱勢總是處於等待救贖的位置。而救贖她的,如果是女主角,往往是一身正氣但能力偏弱的,能做的也只是站出來痛罵對方,再等另一個主角(通常是男主)來救她們。所以這種遇神殺神遇魔殺魔的女主,簡直就是英雄劇集中的一朵奇葩,哦不對,是傻白甜女主中的一股清流。
一般的女主都沒有如此大的殺傷力,但由於編劇給了女主一個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設,一切就開掛起來。
操縱和欺騙:暗黑人格慣用的伎倆,背後是一種情感障礙
而反社會人格障礙可不簡單,通過各種反社人格導致的惡性社會案件和影視作品的薰染,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恐懼。像女主這樣的容貌俏麗的可愛天使,只是為了順應劇情需要而「壞」,招來了不少粉絲的追捧,如果現實中真擁有這種病態心理,難免會是另一種樣子,不是可愛,而是相當可怕。
2017年上海發生了一例「冰櫃藏妻」的案件,兇手殺害自己新婚妻子後藏屍冰櫃3個月,過程經過了嚴密的籌劃,冷血異常,行兇後的兇手鎮定地與屍體生活了3個月,還用手機偽裝成妻子與親友聯繫。日常行為與往常一樣,最後死者父母找上門來後,兇手才毫不在意地打開冰櫃跟他們說「你們女兒被我殺了」。
甘肅白銀市曾於1988年至2002年發生連環殺人案,有11名女性慘遭入室侵犯、殺害並虐屍的案件,一度搜查不到真兇而懸賞20萬尋找線索。最後在警方的不懈追查下,終於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賣部逮捕了兇手。
於是我們一般都會將反社會人格障礙跟連環殺人狂、冷血殺手或暴力罪犯聯繫在一起,其實它也分暴力心理變態型和非暴力心理變態型,前者有強烈的暴力傾向,並且很可能會真實實施,往往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但是非暴力型則相對較為隱秘,不會公然犯法,平時會很注重掩飾自己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
兩種類型的共性在於他們外表可能十分正常且討人喜歡,但是具備社會破壞性,會在親情、愛情中操縱、控制別人,為了自己的目的毫不猶豫地利用他人,且永遠不會覺得內疚自責。
他們可能智商高,外表迷人有魅力,但是卻沒有良知,不會對別人產生感情。所以電視劇裡設定女主「可能」真正愛上男主,說明她其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反社會人格,可以說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設置。
上帝給人打開了一扇門,就會給人關上一扇窗。現實中許多取得社會成就的反社會人格患者,也會苦於自己擁有情感障礙,缺乏共情,或者需要抑制自己破壞與攻擊的本能,擔心自己一旦忍不住破壞社會規則和秩序,那就會影響他們的目標。但是他們內心絕不會認為破壞社會秩序是不好的,只要是遇到阻礙他們的人和事,他們還是會想加以剷除。
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有以下6個診斷標準:1. 人格功能受損:同時出現自我功能(如自尊、自我中心等)和社會功能(如無法共情、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等)的受損情況;2. 心理病態人格特徵:對立與敵意(如操控他人、欺騙、無情冷漠、攻擊性)和去抑制化行為(如無責任感、易衝動、追求刺激與冒險);3.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長期穩定出現,不因情況和對象不同而變化;4.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不被認為與個人發展年齡、階段或社會文化背景相關;5. 上述受損情況和特徵不是單一疾病(如劇烈頭痛)或物質濫用(如毒品、藥品)引起的;6. 對象年齡須在十八歲以上。符合上述三點及以上較大程度判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引用自:知乎@簡單心理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複雜且終身無法治癒
反社會人格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確實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精神疾病,且具有一定的遺傳概率。有研究表明,罪犯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容易產生新的犯罪行為,而作為罪犯的孩子,也會受很多社會環境的影響,如:幼年的不利環境、不適宜的收養安排、低下的社會地位等。
這類人更冷靜沉著不易激動,他們大腦的興奮水平較一般水平低,所以更加偏愛刺激驚險的冒險;他們在面臨恐怖事件時,也只是稍微感到害怕或是完全不怕。
舉個慄子,同樣看一部恐怖片,反社會人格看了絲毫無感,甚至還有點想笑;和他們一起去蹦極,他們會很開心但是不會覺得很驚恐,一般人估計會嚇得不輕。這與每個人的神經網絡不同有關,不同的人對特定事件產生的化學反應也不同。
此外,小時候父母的撫養方式也有很大的影響。反社會人格較多在童年遭遇暴力與情感缺失,他們或許有一對情感障礙的父母,也可能經歷過不安和混亂的童年。
"《沉默的羔羊》中恐怖的食人魔漢尼拔,其原型在童年的時候就經歷過父母去世,在一段時間內和妹妹相依為命。後來外人入侵了他們的棲身地,把正患肺炎的妹妹殺害分食。有這樣沉重痛苦的過去,使得漢尼拔在成為一名傑出醫生之後,走上了殺害無辜生命,並敲開腦殼食用人腦的可怕道路。」
羅伯特.黑爾等理論家認為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的文化,更容易催生反社會行為,且更易隱藏。所以美國在此類疾病的發生率遠高於中國等其他講求合群化的國家。
孩子教育中如何避免養成反社會人格
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瑪莎·斯託特的書《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中表明:在美國約有4%的人屬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即平均25人中就有1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是在中國等亞洲地區比例則相對較低,以臺灣地區為例,反社會人格者在人群中所佔比例約為0.03%-0.14%(Stout, 2005)。
反社會人格在18歲以前是不能被確診的,如果孩子在兒童期,就有情感冷漠、漠視規則、喜歡追求刺激且不容易害怕,善於偽裝欺騙大人等行為出現,需要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指導孩子,知道用懲罰的方式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面對這樣的孩子,更需要大人無盡的關愛和看護,以免孩子對別人造成影響。
普通人如何鑑別並避免反社人格的傷害
目前,已被確診的反社會人格仍舊「無藥可醫」。傳統的心理療法和生物電擊法療效都較小,行為治療有一定作用,但攻克難度依舊很大。
反社會人格在生活中還存在很大的隱蔽性,不輕易被察覺,雖然他們不懂情感,卻是學習模仿「深情人設」的高手。被欺騙後的人往往已經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所以要警惕身邊出現的是否只是假裝笑臉的人。反社會人格通常慣於欺詐,如果他總是騙你,三番四次屢教不改,甚至還會用裝可憐和扮柔弱博取同情,那就十之八九需要謹慎看待了。
如果害怕自己被傷害,就要及時看清,遠離他們。請記住,心理治療師也未必能搞定的病人,你也不行,別欺騙自己對方會改變,只能被進一步的控制和傷害。
還要記住,他們推給你的道德譴責不必過度去承擔,往往是毫無依據的指控,也是他們操縱別人的大招,時刻明白自己的底線和行為準則,不去盲目聽從,相信自己的直覺和內心,讓自己遠離這種負面環境。
1944年,美國導演喬治·庫克曾導演過一個驚悚片。故事中的丈夫是個外表英俊,待人有禮的鋼琴家,為了新婚妻子所得的遺產,他開始串通傭人,利用他對於人性和心理的權謀,一步步讓妻子失去自我,最終只能依附於他的恐怖故事。
電影中丈夫他的操縱手段包括:1、反覆和妻子強調某一信息,說她記性不好,總是丟三落四;2、對外宣稱妻子患病,最後大家都說她生病了,妻子就以為自己生病了;3、製造情境讓妻子對自己吃醋,自己卻裝無辜責怪她;4、封鎖妻子與其他人的聯絡,把她禁錮在家裡;5、製造煤氣燈忽明忽滅的情景,跟妻子說一直都亮著,讓妻子開始自我懷疑......(套路還有好多,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搜索電影《煤氣燈下》)
我們必須知道人群中反社會人格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避免不了,但也不用過度擔心,有良心和有道義的人依舊是佔據社會的大多數。
雖然反社會人格是個實在可怕的存在(當然他們自己並不覺得,甚至覺得玩弄別人很好玩),但這部劇的一個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正在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用更加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去看待更多的性格和價值觀,去包容更多迥異的文化,而且依舊嚮往真善美的存在。
如果女主真是一個自私冷漠讓人感受不到溫度的人,就不會收穫這麼多人的喜愛,也和自私無情的財閥反派沒什麼區別了。所以就算披著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外衣,雖然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奮鬥故事,也依然如此溫暖又鼓舞人心。
我是@琳琅閣貓兔,一個心理、情感、故事領域小條主,歡迎關注我,為你分享更多有趣、熱辣的心理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