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零售業的復甦,以及電商、數字應用及行動支付在內地的廣泛普及,各大港資零售企業試圖把握電商平臺及線上服務的發展機會,開拓內地市場。前不久莎莎聯合京東商城合辦「京莎節」,目標在活動期內完成全年15%的銷售額。為了加深內地業務的推廣,在內地實體店不增反減的背景下,香港莎莎電子商貿高級副總裁容良偉表示,未來莎莎不僅鞏固實體店的優勢,更要加強在電子商貿領域中進行推廣,以迎合新消費時代下消費者的需求來拓展內地市場。
加強電商平臺合作
莎莎自進駐京東平臺,每年業績均保持150%的增長率。容良偉介紹,此次推出的「京莎節」是與京東達成更深度戰略合作,期望以7倍的增長率為最終目標。自2015年與京東建立合作以來,莎莎不斷增加貨品的種類、改善物流、增強平臺流量等一系列措施,用了三年來完善各項配套和服務。
實際上自2015年起,莎莎不僅與京東建立合作,還發展自營電商平臺Sasa.com。由於物流成本高,自營平臺面臨壓力較大,因此莎莎在2017年9月增加與天貓的合作,成立了「莎莎天貓官方旗艦店」,希望藉助第三方網上平臺帶動公司電商業務。容良偉表示,目前,莎莎與京東、天貓等多個大型網購平臺均有合作,這有助於促進線上業務的發展。未來,莎莎還將會繼續與更多的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合作,為內地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業績依靠內地遊客
內地遊客消費拉動港澳業績。根據莎莎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2月28日兩個月,莎莎港澳零售銷售額上升14.6%,同店銷售增長11.1%,銷售增長的因素是客流增加及客人消費增加所帶動,其中本地客及內地客的交易量分別上升6.3%及12.5%。其中,僅春節期間香港市場零售銷售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5%。公告中稱,此次增長主要得益於內地遊客的大量湧入和本地客消費的增加。
內地實體店難以擴大。根據莎莎財報顯示,莎莎2017年在內地市場關閉了6家實體店,新增了4家實體店,在2017年9月30日前,線下門店數僅54家,相比2016年實體門店的數量減少2家,2015年實體門店的數量減少6家,與屈臣氏、萬寧等港資化妝品零售商相比,其布局規模難以帶來較大的競爭優勢。
為規避依賴港澳市場造成的業績風險,近年來莎莎積極向內地市場進軍,但從業績上看,莎莎目前在內地尚未擺脫虧損危機。莎莎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中國內地銷售額為2.77億港元,同比下跌3.9%;期內虧損0.15億港元。莎莎國際稱,銷售下降是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自有品牌新品延遲上市所致。
打通兩地購買通道
隨著香港零售業的回暖,香港政府統計處4月3日發布的最新零售數據顯示,2月香港零售銷售額同比增長29.8%,遠超市場預期的8%。今年頭兩個月的合計零售額臨時估計同比上升15.7%,創2013年後的最大升幅,並實現過去四年來首次連續12個月增長。香港政府發言人稱,對香港零售業受惠於良好就業和收入以及訪港遊客進一步增長感到樂觀,頭兩個月的雙位數零售增長明顯轉強。京東全球購執行官楊葉表示,香港的優質品牌多以傳統銷售為主,想打開中國市場的龐大商機,電商平臺是一個好的選擇。京東十分重視香港市場,未來依靠港珠澳大橋和港深高鐵的落成,發達的交通設施和物流配套,從而促使兩地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容良偉表示,內地店鋪的產品數量與港澳地區相比甚少,是由於申報進出口局限性以及關稅問題影響,但目前內地的管理團隊開始穩定,產品組合的改善也逐漸令銷售提升。整體內地市場的銷售額及盈利能力因而恢復提升,令整體營運效率及效能均有所改善。與此同時,莎莎集團於數年前開始優化店鋪模式,透過品牌定位及改善產品陳列方式,打造品牌形象及購物體驗。此優化措施現已進一步強化,在改善店鋪效率及成本效益方面已初見成效。而且日後莎莎集團會繼續優化中國內地店鋪網絡,關閉位於偏遠城市表現欠佳的店鋪,並於管理完善的省會城市集中開設新店鋪。此外,莎莎集團通過和電商平臺的合作,能夠通過該平臺為內地消費者帶來更多樣以及物美價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