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私釣水庫汙水魚「潛」入早市
多名垂釣者將從沙河水庫釣上來的魚堆在一起
收魚「草帽男」的家門口掛著賣魚的招牌
昌平沙河水庫是一個水質劣五類的水庫,水質甚至不能滿足工業和農業用水要求,但這裡卻有不少人在釣魚,釣上來的魚又被魚販收走流入市場。
組織違規釣魚的人甚至在水面搭起浮橋,巡邏收費。釣魚者都知道沙河水庫的魚不能吃,卻有魚販專門低價大量收購。這些人將魚收來後,轉手就以數倍的價錢賣到市場。食品安全專家表示,劣五類水體中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等可能會累積在魚體內,食用這種魚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禁止釣魚的水庫 垂釣者不少
雖然岸邊立著數十塊「禁止垂釣」的警示牌,但沙河水庫「能釣魚」根本不是秘密。
垂釣者大多集中在沙河水庫西岸,這裡有一處伸入水面的半島。每逢節假日,天氣好時,半島沿岸一公裡左右的水邊能聚集100多名垂釣者。
近日,釣魚的程先生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展示了他一天的收穫:大魚小魚30多條,「以鯉魚為主,剩下的還有鯽魚和一兩條錦鯉」。他說,這裡的魚上鉤快,上鉤的魚也很大。他說,其實沙河水庫之前魚很少,但這些年有一些人會從魚市買魚在這裡放生,魚積少成多加上不斷繁殖,幾年之後沙河水庫就成為釣魚愛好者的聚集地。
今年5月,有市民發現沙河水庫出現大量死魚。據媒體報導,當時昌平區水務局回應稱,在沙河水庫的放生魚多生活在清水等水質中,因為水質環境及溫度回升等原因,造成放生魚大量死亡。
有人專門收費 釣魚12小時收百元
一些垂釣者表示,之所以來這裡釣魚是因為「在沙河水庫釣魚,會有人給我們行方便」。
釣魚者口中的「行方便」指的是有人組織釣魚,這些組織者向垂釣者收費,他們提供的服務最誇張的是在水面上建了兩座浮橋。
這兩座浮橋誇張到在谷歌衛星地圖上都能看到,浮橋一南一北,都是鐵質的,每座長約30米,在浮橋上釣魚,可以讓垂釣者往更深的水裡下竿。
在兩座浮橋的入口處,均豎立著一塊牌子,牌子上有手寫的告示:「釣魚,100元」。在南側浮橋入口處小賣部的店主稱,浮橋是這裡收費的人搭建的,這些人24小時巡視收費,「日場」是早6點到晚6點,「夜場」從晚6點到次日早6點,每場12個小時,無論釣多少魚,是否釣滿12個小時,收費都是100元。
即便不上浮橋,在岸邊釣魚也要被收錢,負責收費的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巡視」,如果發現之前沒有交費的人,就會要求他們付錢。
昌平水務局明確表示禁止垂釣
但當地水務部門顯然不認同這種行為。昌平水務局的工作人員明確地告訴北青報記者,沙河水庫是禁止垂釣的。水庫沿岸提醒禁止釣魚的警示牌也不下數十個。
一名釣魚者程先生表示,一般查釣魚的只會將釣魚者勸離,而不會有什麼實質的懲罰。相比之下,「半島」釣魚快、釣上來的也常常是幾斤重的大魚。而在沙河水庫垂釣的QQ群中,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雖然沙河水庫「能過癮」,但「別說交100,倒貼錢我也呆不住,水太臭了。剛剛在沙河水庫逛了逛,被臭回來了」。
沙河水庫閘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對北青報記者表示,水庫周邊是不許釣魚的。這位工作人員稱「水庫會有保安巡邏,發現釣魚的會立即驅離」。針對北青報記者反映的情況,他表示會反映給領導,屆時會讓工作人員到西岸釣魚的地方去核查實際情況。
水庫劣五類水 「釣上來的魚吃不得」
「這裡釣上來的魚吃不得,是個公開的秘密。」程先生說。
多位釣魚者均表示,沙河水庫釣上來的魚他們不吃。釣魚者程先生說,沙河水庫並非飲用水源地,這裡的水汙染嚴重。另一位釣魚者說,他曾經宰殺過一條從沙河水庫釣上來的鯉魚,「魚肚子裡都是黑的」。
在沙河水庫大壩上豎立著一塊巨大的警示牌:「沙河水庫水質為劣五類,禁止釣魚遊泳滑冰」。
根據環保部門頒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標準根據水體的溶解氧、氨氮、重金屬的含量等將地表水劃分為5個等級,最高等級的一類水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遊泳區則至少應是三類水。四類水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到了五類水則是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而劣五類水,說明其水質連五類水的標準都無法達到,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使用功能的水。垂釣者釣上來的魚,就是生長於這樣的劣五類水中。
「魚離不開水,魚生活的水體質量肯定對魚會產生影響。」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劣五類水體中所含有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如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等會累積在魚體內,「這種魚作為食品對人體的健康風險無疑是很大的」。
專門有人收汙水魚 五角到一元一斤
垂釣者不吃魚,但釣上來的魚卻有人收。有些垂釣者甚至會向附近小賣部店主詢問當天是否會有收魚的人來。
北青報記者發現,平時每天下午5點左右,會有兩名乘坐電動三輪車的人載著空塑料筐來到這裡,其中車上一名戴草帽的男子以一元錢一斤的價格從垂釣者那裡購買他們釣到的魚。
一位垂釣者說:「平時沒人在意魚去了哪裡,其實大家也都能猜出個十之八九,有一次我問收魚的他們把魚賣到哪裡,對方說賣去飼料廠。」然而釣魚者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為製作飼料而來」的收魚者只收活魚,死魚都會被他們直接扔回水庫裡。
8月5日下午4點多,前述「草帽男」在收魚回家的路上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一天他從釣魚者那裡收了100多斤鯉魚。他表示,來收魚的不止他一撥兒人。此人指著附近地面的一攤水說:「今天上午,倆收魚的小夥子上這個坡,車後面的擋箱板翻了,200多斤魚全都掉到這兒了,最後死了一半。」
附近小賣部店主也說這裡有多名收魚者:「有收魚的會把魚賣到史各莊,你來得早一點的話還有一個賣到超市的。」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除了「草帽男」之外,還有另一名男子曾經在沙河水庫的「半島」收魚。該男子和釣魚者約好5角錢一斤後,卻不稱重,而是用手將滿網魚拎起來,然後對釣魚者說:「估計也就60斤,給你30塊錢吧。」
汙水魚4.5元一斤 在早市叫賣
8月5日下午7點左右,北青報記者跟蹤「草帽男」來到了他位於朝陽區沙子營村的家,在「草帽男」家門口,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賣魚,自己釣的便宜」。在其家中,有幾個大魚缸,「草帽男」此時自稱魚缸裡的魚都是他剛剛釣上來的。
「鯉魚5塊錢一斤,鯽魚9塊錢一斤。」最終北青報記者以12.9元的價格從「草帽男」的魚缸中買走了兩條鯉魚。他表示,自己家雖然也賣魚,但主要還是在早市上賣。
8月8日早上6點多,「草帽男」將魚撈到了三輪車上的塑料筐裡。7點左右,他駕車抵達了朝陽區上辛堡村的早市。「草帽男」有個「高音喇叭」,事先錄好的聲音循環地吆喝著:「賣魚便宜了啊,四塊五一斤。」這個價格比早市其他商家八九塊錢一斤的鯉魚更具競爭力,10分鐘的時間裡,他就完成了3筆交易,一名顧客甚至從該男子處購買了3條一斤多的大鯉魚。
「為啥魚這麼便宜?」面對北青報記者的疑問,該男子換了個說法:「因為我的魚都是自己養的啊。」
北青報記者撥打了12331食藥監局舉報電話,針對沙河水庫劣五類水中的魚被人收購併賣到早市一事向相關部門舉報,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了解到了相關情況,將就此展開調查。
法律:禁止在超標區域採集食用農產品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指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五類分級中規定,食用魚類生產所需水質的最低標準在三類以上(包括三類),如此才能保證產出的魚類具有可食用性,不致出現危害食用者身體健康的情況。「因此販售魚類的銷售者必須保證其所販售的魚類是在三類水以上生長的,否則不得使其進入流通市場,以免給消費者造成人身損害」。
韓驍認為,從法律角度講,直接用於食用的魚類屬於初級農產品,收魚的人如果明知其所販售的魚是從劣五類水中捕得,魚類本身質量不符合食用要求,可能產生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結果,仍然進行買賣,其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韓驍介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規定,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區域生產、捕撈、採集食用農產品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而對於從該區域內出產的農產品也自然禁止流入市場。《食品安全法》也規定,禁止生產經營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汙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因該魚類生活的水質標準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其產出的魚類體內很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因此銷售此類魚也可能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教授稱,售賣劣五類水中生長的魚屬於違法行為。她建議市民不要貪圖便宜,儘可能選擇正規商戶的產品,「早市上的魚不容易追溯來源,建議市民謹慎購買」。朱毅教授提醒市民,購買魚類產品時,還是應該在有信譽的商家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