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的5G新品尚在眼前,肯德基的新能源產品也隨之而來。
與麥當勞更傾向於以諧音與當下火熱概念結合不同,肯德基將「新能源」落到實處,新款「植培雞塊」原料是有雞肉口感的「植物肉」,主要由大豆蛋白、小麥蛋白和豌豆蛋白構成,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和廣州的3家門店限量預售。
無獨有偶,星巴克也於近日上線「植物肉」午餐菜單,包括植物牛肉製成的青醬意面、千層面和美式酸辣醬大卷,植物豬肉製成的沙拉和穀物碗等5種菜品,並提供3款不含乳製品的燕麥奶飲料。
而隨著肯德基、星巴克對植物肉產品的布局,植物肉概念股股價也隨之上漲。其中,又以肯德基供應商雙塔食品為最,連續兩日漲停,三日市值大漲近40億元。
並不新鮮的植物肉概念
事實上,植物肉產品並不是一件新鮮事。
早從去年開始,「植物肉」便頻繁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淘寶造物節上的植物肉漢堡,奈雪夢工廠打造的Starfield-未來漢堡、Starfield-綠星漢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天貓國際的GreenCommon旗艦店,以及植物肉月餅等,均有植物肉的身影。
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肉帶來的風潮只增不減。今年1月,休閒零食品牌百草味宣布上市首款植物肉零食煙燻小片腸,並透露將於第一季度上線第二款植物肉產品。速途網獲悉,百草味新「肉」時代麻辣植系牛肉已於近日上線。
而在肯德基、星巴克宣布推出植物肉產品前,比薩品牌棒約翰宣布同Starfield合作推出植物肉新品「未來肉比薩」,目前在全國16個城市的近150家餐廳以外送形式開賣。
但與其他品牌相比,肯德基、星巴克入局時間過於巧妙,在疫情背景下,他們的入局也有了更多的意義。
新品背後,肯德基、星巴克或為營收
與動物肉相比,「健康營養」和「環境友好」一直是企業推行植物肉產品的主打賣點。在企業看來,植物肉能夠滿足消費者對蛋白質的需求,卻可以減少對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攝入,是當之無愧的健康食品。
而這個概念,也是受時下的健康風潮影響。近年來,因健身熱盛行,加上短視頻、直播平臺成為健身、美妝等博主分享自己日常的陣地。皮膚管理、身材管理的概念下,往往都是要對飲食進行控制,包括減少糖分攝入、攝取優質蛋白而非脂肪等,以至於精米白面被粗糧尤其是全麥產品所取代,脂肪含量更低的雞胸肉成為健身和減肥者吃肉的首選。
Keep、薄荷健康等與健康相關的App,也隨著用戶活躍度的上升,基於用戶飲食需求而入局食品市場,並將全麥麵包、雞胸肉丸、無澱粉雞肉腸等健康產品作為自己的主打,從而探索商業化的可能。
但對於星巴克、肯德基等企業來說,這樣的風潮恰恰與自己的產品相悖。部分視頻中,不乏有博主建議減肥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戒掉快餐食品以及含乳製品、糖分的咖啡飲品。
而在疫情之下,門店銷量受到影響,想要提振銷量,以新產品擴大自己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自詡健康人士的消費者,顯然是一個可行性較高的選擇。
這樣的觀念也為喜茶、拉麵說所接受。作為新式茶飲品牌,喜茶於近日同代餐品牌wonderlab推出聯名款,讓消費者能夠在控制熱量攝入的同時享受到奶茶口感。Wonderlab店鋪中,喜茶聯名款銷量排名第一。而素以碳水化合物聞名的拉麵說,也於近日推出植物肉拉麵,試圖改變健康人士對拉麵說的固有印象,從而打開銷量。
更為重要的是,速途網曾在《麥當勞出新、肯德基促銷,「海底撈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一文中提及,肯德基、麥當勞等積極推出新品,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相比於傳統產品已在用戶心中擁有一定地位,新推出的產品與消費者存在一定距離,更容易成為溢價對象也不會引發大面積的漲價爭議。從而通過促銷、新品雙管齊下的方式,為銷售額做貢獻。
植物肉產品由於製作成本高,在定價方面可控性較高,能夠成為品牌的溢價產品,從而提高門店收入。以星巴克為例,在其App中可以看見,星善食分類下的產品價格多在59元,意面則為69元,與其三明治簡餐分類下的28-39定價,幾乎相差30元
當然,無論是肯德基還是星巴克,此次植物肉產品均為限定款。這一點或許緣於當下健康人士僅為少數群體,植物肉的消費習慣尚待養成。如何說服消費者為價格更高昂、營養價值卻不一定比真實肉類更好的植物肉買單,依然為企業所困擾,貿然推出植物肉產品也會對企業成本造成壓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肯德基、星巴克等連鎖品牌的加入,植物肉在國內的推廣也將更進一步。也許在未來,植物肉將會成為肯德基、星巴克講述健康故事的一項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