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其君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這是《當我老了》一文的其中一句。
無獨有偶。近日讀到一篇網文,題目是《人老了,就不用活了》。
作者應該是一位老人。文中說到智慧型手機對老人設下的屏障,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不僅刷不了健康寶,難坐火車,難乘地鐵,就是上超市買菜都不方便。
手機文中說,把什麼規則都放在智能機上,是對老人平白設置障礙。尤其是疫情期間,手機上的交易,佔了絕大部分。連醫院預約掛號都得用智慧型手機。
文中哀嘆:這智慧型手機,老人就是玩不轉,老人被人忽視,這是不給老人留條活路。於是作者便有了「人老了,就不活了」之感嘆。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難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但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僅為6.7%。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這意味著,接近2億老年人沒搭上網際網路快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近日公布,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了解決方案。
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表面上看是技術觸達不暢的問題,實則是老齡化社會眾多問題的一個延伸。不僅是智能技術問題,數位化時代老年人如何適應,如何更好敬老愛老?這是擺在社會面前的必解題。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前些年微博上出現的一組送給父母的「手繪微信說明書」。看上去讓人很感親切的手繪圖本觸動了無數人的淚腺,引起瘋狂評論轉發。這本愛意濃濃的「說明書」共有7頁,詳盡畫出使用微信聊天會進入的每一個界面,並在所有圖標後都用彩色配文標註使用細則。
這組圖的創作者是畢業於重慶郵電大學的張明,在北京從事兒童美術推廣工作。談到創作的初衷,他直言,看到自己的爸媽因為不會用微信,心裡著急,便想到利用專業特長繪製一個詳盡的教程,希望通過這種直觀方式教會他們使用,慰藉老人牽掛兒子的心情。張明意識到,許多讓青年人感到便利的新東西,讓家裡的長輩們接受起來有些無所適從。
數位化時代如何更好敬老愛老?像張明一樣,別出心裁地教會老年父母使用微信也算是敬老愛老的一種吧。所以,教會老年父母使用智慧型手機責無旁貸,無上光榮,就是孝順父母。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剛剛才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教會我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有一種孝順,叫做教老年父母用智慧型手機:給父母買一部智慧型手機;開始先教會一些簡單的;耐心幫父母溫習;用自己做示範;教父母玩微信;帶父母出遊一次,進行實踐。誠如是,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