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上,審議通過《中共武漢市委 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6月29日,在武漢市人民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彭厚鵬解讀《意見》精神,並回答記者提問。
彭厚鵬介紹,《意見》提出,今後,將完善應急指揮機制、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多渠道公共衛生預警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群防群控機制及輿情應對處置機制。
武漢將組建市、區兩級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委員會,在街道和鄉鎮設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辦公室,配備公共衛生專幹。將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設立公共衛生總師,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特設崗位,市、區疾控機構主要負責人原則上應具有預防醫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逐步在公立三級醫院配備1名具有公共衛生相關專業背景的班子成員。
優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運行體系
「基層哨點」觸及地下汙水管道
今後,將建立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定期溝通會商機制,特別是市疾控中心要加強疫情研判和風險預警,對全天24小時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判,為政府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分析報告。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加強信息推送、會商分析與風險預警,對可疑病例、臨床異常現象深入討論、及時報告。同時,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疫情監測、疫情防控的「基層哨點」職能,注重發揮村醫、校醫、廠醫、社區家庭醫生「第一道防線」作用。
目前,我市正在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強調要實施公共衛生疫情直報系統、發熱門診、預約診療、網際網路診療、藥品零售、穿戴設備、第三方檢測機構等大數據監測。以後,監測網絡不僅覆蓋到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還覆蓋設有醫療點的學校、企業、機場、車站、養老機構和特殊監管場所,與居民健康相關聯的其他場所如藥店、餐廳、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地下汙水管道等。
重塑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建立緊密型疾病預防控制三級網絡
武漢將建立以市疾控中心為核心,區疾控中心為樞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為網底的緊密型疾病預防控制三級網絡。
為全面改善疾控機構設施設備條件,將新建市疾控中心綜合實驗樓,集成P3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等,並改擴建各區疾控中心,建設P2實驗室。為強化疾控硬體,將建設全市公共衛生應急和重大疫情防控指揮調度中心。
為補齊醫防融合短板,市金銀潭醫院和市肺科醫院將作為市疾控中心的臨床基地,強化醫療機構疾病防控職能,推進防治一體化。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
大力推進三大中心、基地建設
為強化疫情救治的硬體建設,武漢將儲備可轉換傳染病床位約10000張,按照10%的比例配置重症監護病床,儲備負壓病床1200張,負壓手術室100間,配備外膜肺氧合(ECMO)、負壓救護車等醫療設施設備。
為強化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將著力推進同濟醫院建設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協和醫院(金銀湖院區)建設國家區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建設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疑難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為強化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設,武漢將建設和完善市級院前急救中心,推進各區急救分中心建設,打造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
強化法制、物資和信息化支撐
建成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
武漢市將在法制預案、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科技支撐、專業人才、激勵政策和醫療救助保障上集中發力。
為落實「四早」策略,建立健全疫情監測預警機制,武漢將建成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該中心依託城市大腦,將居民的就醫信息、體檢信息、購藥信息、個人健康監測信息、第三方機構檢驗檢查信息,以及公共衛生疫情直報系統中的信息,公共衛生機構開展的外環境信息等,進行實時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疫情和特殊病情一網全監測、風險早發現。
下一步,將開展重大公共衛生科研攻關,推動武漢預防醫學科學院建設,打造國家生命健康創新發展示範試驗區。
為提供激勵政策保障,將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醫院和疾控、血液、急救等公共衛生機構實施公益一類保障、公益二類管理。
(長江日報記者劉晨瑋 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