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簡政放權促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2021-01-13 中國訪談
中國網: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全面認識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簡政放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機制,推動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什麼是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該如何轉移轉化?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又會給我國的科學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期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清華大學博士後,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來一一為大家解讀。

2016-08-23 16:16:09

趙剛: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2016-08-23 16:19:53

中國網:

非常歡迎您今天作客我們的節目。我們看到《意見》當中的第一條就提出要全面認識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可能很多人對於「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這一概念還比較陌生。想請問一下您,什麼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全面認識」又是指哪些方面呢?

2016-08-23 16:20:05

趙剛:

這次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發布的《關於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應該說是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國家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主要是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習總書記的多次講話當中,特別強調了科技一定要與經濟結合。

高校的職能第一是教書育人,第二是科學研究;第三是服務社會。應該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教育,高等教育現在這麼普及,對於我們國家方方面面的影響十分巨大。高校除了教書育人之外,它在科學研究當中具有非常強的實力。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實驗室,很多的研究中心也都設在高校,高校裡有很多留學歸國的人員,他們都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成果。

過去我們的高校因為是象牙塔,跟社會的聯繫不太密切,主要還是體制機制這方面,並沒有特別鼓勵和要求我們的高校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社會來轉移和擴散,所以在這方面是一個薄弱環節。應該說高校聚集了非常密集的科技人員和科研設備,特別是我們有很多年輕的學生,他們也是科學研究的生力軍,怎麼樣發揮他們的作用和力量?從知識的轉移、擴散到高校形成智慧財產權、專利向社會轉移,把它產業化、商業化到消費者的手中; 「產學研」的結合,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怎麼樣很好地結合;我們的高校怎麼跟社會經濟、發展來適應,結合我們社會經濟的需求來培養人才和搞科學研究,這些都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說第一,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非常重要;第二,不是單純的把專利技術賣掉,或者辦一個公司,而是從培養人才開始就要面向社會的需求,同時我們的大學跟科研機構、企業密切結合,大量吸收在企業、在社會生產實踐當中有專門知識和專業經驗的人回到高校,讓他們來做兼職或專職的教授,這樣對於我們培養人才也非常有好處。這就是一個全面的認識。

2016-08-23 16:20:19

中國網:

可見「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是把「高校」跟「社會」這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能夠很好地實際運用起來。

2016-08-23 16:20:36

趙剛:

對。

2016-08-23 16:20:49

中國網:

我們也知道良好的工作機制對於工作的順利進行來說非常重要,您認為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有沒有一個好的工作機制,有哪些需要進一步再完善,或者說正在逐步完善的地方呢?

2016-08-23 16:21:03

趙剛:

我覺得總體上來講,我們國家的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機制還不是很健全,很多高校都沒有專業的隊伍,或者說還沒有把它納入到學校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這次的文件明確規定要建立這樣的機制,要建立領導小組,在高校裡要專門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領導小組,高校的黨政一把手、主要負責人要來關心,要來做這件事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要成立專門的機構,要成立一個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處、室或者是研究院這樣專業、專門的機構。

第三、要配備專門的人員。

第四、要把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把大家的力量,把高校產生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向社會,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國家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高校自己要按照這些法律制定自己的操作細則。

這一次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發的這個文件做了一些非常細緻的規定,同時各個高校也要制定自己的細則。高校要有法可依,同時要有專門的隊伍、專門的機構,高校的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親自過問,這個工作機制才能建立起來。

2016-08-23 16:21:14

中國網:

這次《意見》當中也對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做了規定。比如,提出要把「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收益全部留歸學校,免除高校領導在科技成果定價中,因科技成果轉化後續價值變化產生的決策責任。」您覺得把高校成果轉化的收益全部留歸學校而不上繳國庫有什麼樣的意義?這樣看來看似國家的收入是減少了,您怎麼看待?事實上是怎麼樣的呢?

2016-08-23 16:21:53

趙剛:

其實這裡面包含了幾個問題,第一,過去我們國家高校的科技成果都屬於國有資產,國有資產處置的時候要轉移轉讓,必須要報財政部、國資委等等這樣一些國家機構,這個鏈條非常長。從學校包括教委、教育部等等要層層上報,有時候一項技術成果它有一定的時效性,如果是過了半年或者一年,成果的意義就已經大大衰減了,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第二,我們過去處置國有資產的時候非常小心謹慎,動不動就國有資產流失了,這要付一定的法律責任,造成了高校的領導不敢做決策。現在非常明確地規定這個處置權、收益權歸學校,而且在不涉及國家安全保密的情況下,學校有權自己來處置、處理。這樣就簡政放權,把這個權利放給高校了,高校的自主權增加了,我覺得這樣非常有利於提高效率。不追究責任,這個也非常重要。往往在轉移轉化過程當中,因為技術它不是一個硬體、物體,非常有明確的定價,這個技術也可能現在大家還認識不到它的價值,有可能市場上有人來買,100萬你就賣給他了,但是過了沒幾個月,或者沒一兩年它一下子升值一個億了,很多人就會指責說你為什麼賤買國有資產?你要承擔法律責任。

實際上這次非常明確地規定學校要集體決策,有了這樣的機制以後要集體商量決策。只要你決策是自己沒拿好處,是依法依歸來處理的,就不追究將來這個資產波動變化的責任。特別是你現在很便宜的賣掉,等過一段時間以後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就不追究你的責任了。這樣就給一些人解除了一些心理的負擔,有利於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我們高校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如果做好了的話,也會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本身留的一些收入給學校,學校用來繼續投入研發,用來獎勵有貢獻的教授和研發人員。看著這些錢國家沒收上去,但實際上從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當中,國家發展了,老百姓富裕了,同時稅收增加了,國家從稅收當中的收益就大大的超過了直接的成果收益。所以說,從總體上來講這是於國、於民、於學校、於老師都有好處的,是多贏的一件事。

2016-08-23 16:22:06

中國網:

可見這樣一個制度上的改變,是解決了高校一些決策人員的後顧之憂,同時也能夠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存在一些「收益分配」的問題,那麼「收益分配」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想請問一下,目前根據新出臺的《意見》,收益分配的原則是什麼,具體又有哪些新的規定呢?

2016-08-23 16:22:18

趙剛:

這次原則應該說非常清楚。收益分配一定要考慮和照顧做出重要貢獻的這些研發人員、科技人員。比如說收益的至少50%以上要獎勵給研發團隊,同時在獎勵給研發團隊的資金裡邊至少有50%以上要獎勵給主要的研發人員。我們過去很多情況下主要的研發人員拿到的很少,既使是團隊拿到了,但是主要的研發人員可能比其他的核心成員稍微多一點,甚至是吃大鍋飯,大家平均分配。但是現在很明確,主要的研發人員、負責人或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可以拿到獎勵的50%。也就是說整個團隊拿了50%,主要研發人員再拿到50%,相當於整個收益的25%。主要負責人和貢獻人員能拿到25%,這個量和比例還是不低的,而且50%這是一個底線,要比這個還要高。這就明確了我們科技人員、研發人員的收益,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就能得到激發,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定。我覺得這一點能夠激發大學的老師、科研人員,更多地投入到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當中去。

2016-08-23 16:22:28

中國網:

除了收益分配,激勵機制也非常重要。我們看到《意見》提出要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年度報告制度以及績效評價機制。您如何看待這樣兩個機制,您覺得這樣兩個機制能夠真正的激勵科研人員,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對於產生更多的科技成果起到促進作用嗎?

2016-08-23 16:22:35

趙剛:

除了經濟上的激勵之外,對於大學教授、科研人員來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評職稱。過去要發表論文,發表SCI的論文(即為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等等你才能評教授、評院士。這一次很明確地規定,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同樣也可以,具有同等的作用。不是說完全搞純理論研究,拿到高水平的論文才能夠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按照貢獻,按照效益也可以來評。

同時還設立了這樣的一些崗位,在學校裡這些崗位和其它的崗位都是一樣的。不是說幹不了研究的去搞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低人一等,現在的規定很明確,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崗位跟其它崗位是平等的。

另外一個是報告制度,每年要有總結。在科研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有哪些效益都要很透明,要把它總結出來,報告上去,向主管部門報告,向社會報告。這樣大家就知道這個學校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當中做了哪些工作,根據你的工作來做評價。而且接下來我們對高校的評價、評估工作也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做得不好,在其它的方面做得好,這樣的高校也不行。必須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做好,其它工作也做得好,這樣的學校才是優秀的。所以這對學校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壓力,促進各高校來更好地做好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

2016-08-23 16:22:44

中國網:

這樣看來是經濟和名譽雙管齊下,共同去激勵大家的積極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學生也是創業創新強大的一股新生力量。您覺得此次《意見》的出臺是否對於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創新,能起到一些直接的幫助?您對於即將邁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有什麼好的建議?

2016-08-23 16:22:55

趙剛:

這次的文件對此也做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就是要鼓勵和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要建立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培訓,讓他們掌握創新創業的一些技巧、技能。要給他們一些實質上的支持,比如說天使投資、基金要和他們對接,大學生有什麼好的想法、好的創意,有人給他投資。除此之外,學校要把科技成果、專利免費許可給這些大學生,學生創業不能向他收費,學生可以來免費使用。做好了以後收益怎麼分成那是有法律規定,另行商定,但是專利無償許可給學生,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要走向社會,要去創業的時候還是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在學校裡一個是要把學習、學業搞好,同時要多向這些創業者學習,向有經驗的人學習,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要學習。從他們當中去獲得一些靈感、經驗、支持、幫助,同時全社會也應該來幫助學生創新創業。特別是現在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青年學生應該是這裡邊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學生創新創業有最大的優勢——充滿活力、不怕失敗,這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大的優點。我也非常看好大學生能夠在將來更多地投入到創業當中去。

2016-08-23 16:23:09

中國網:

這對於廣大的大學生來說確實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機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在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的創新強國。此次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此做出了一些什麼樣的安排呢?

2016-08-23 16:23:18

趙剛:

剛剛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落實了習總書記的指示,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綱要》規定的「三步走」的目標更加細化、具體化,特別是這次的規劃就叫「科技創新規劃」。過去我們都是科技規劃、科技計劃,現在是科技「創新」規劃,多了這兩個字它的意義不一樣。 過去我們的科技主要還是從科學技術的研發本身來看,現在我們不僅是科學技術的研發,同時也關注它的轉化、產業化。整個的鏈條從實驗室到它的產業化、商業化、佔領市場,整個鏈條才完成了創新。這是這一次規劃一個特別明確的特點。

第二,之所以把它叫做「科技創新」的規劃,就是特別強調科技和經濟的結合,科技要是不結合經濟,不驅動經濟社會發展,那麼意義也不太大。

第三,我們特別強調要關注基礎研究,佔領前沿技術的制高點,這一點也是這一次規劃比較鮮明的特點。

此外,國家戰略、國家需求也是我們此次規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次提出的「四深」戰略——「深海」、「深空」、「深藍」、「深地」,這是國家戰略空間的拓展。「深海」我們有深海的機器人、深潛器,同時大洋的鑽探、探測實驗,還有南極、北極等等。「深空」我們現在有登月、深空探測,這些事情看似非常遙遠,好像與我們生活關係不太大,但是對於佔領技術的制高點,對國家邊界的拓展非常重要。「深藍」是指網絡空間。為什麼叫深藍呢?當年IBM有個計算機下西洋棋,把西洋棋世界冠軍都給戰勝了,這臺機器叫深藍,所以我們用「深藍」來代表信息技術網絡空間。現在網絡空間爭奪的非常激烈,特別是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等,這也是跟國家戰略空間的拓展,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深地」,對於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要進行研究,包括像地震這樣的情況得研究清楚。我們的地球是怎麼產生的,它是不是還有生命周期,什麼時候地球爆炸等等。

2016-08-23 16:23:28

趙剛:

我們在這幾方面做了比較明確的部署,同時我們還有一些重大的項目。過去我們在2006年發布國家中長期規劃的時候有16項重大專項,這一次我們又做了一些安排,包括2030年一些重大的科技專項等等。這都是我們為了實現「三步走」,2020年成為創新型國家,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強國,這樣我們才能對中國,對老百姓,對我們的國家安全,對世界做出我們的貢獻。

同時這一次的科技創新的規劃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了國際化、全球化,我們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我給它總結起來有三個「全」。第一個全鏈條的創新叫「全鏈創新」。我們不光是關注了「研發」這一部分,還關注了它的產業化,與經濟社會的結合,特別是我們這次的規劃當中增加了很多部分,這些部分以前是沒有的。比如說科技和金融的問題,企業主體地位的問題等等,這都是我們關注創新的全鏈條。

第二個是「全面創新」。我們不光是關注科技創新,我們還關注文化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全面創新,不光是科技一個系統的事情,而是方方面面。金融、文化、體制機制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同時進行。

第三個是「全球創新」。我們現在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要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要增強創新要素的雙向流動,一個是「引進來」,一個是「走出去」。我們跟發達國家合作,引進他們的人才和先進的技術、成果、理念及商業模式,同時我們還要跟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來共同提升創新的能力,也讓他們享受到創新的成果。特別是我們提出「一帶一路」,我們要跟「一帶一路」國家建立協同創新的共同體,大家共同來包容創新,共享創新,我覺得這也是這一次《「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一個非常好的亮點。

2016-08-23 16:23:39

中國網:

非常感謝您詳細而系統的解讀,也再次感謝您今天作客我們的節目,謝謝!本期節目就到這裡,非常感謝各位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責編/文字/主持:黃婉晴 攝像:董超 王一辰 導播/後期:周周)

2016-08-23 16:23:54

相關焦點

  • 22條舉措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新修訂出臺的政策從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鼓勵技術轉移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激勵企業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技術市場發展,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6方面提出了22條鼓勵支持政策,引導、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及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
  • 2020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助推科技應用駛入快車道
    對接大會上,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國致辭時表示,佛山鼓勵校企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轉移轉化。"希望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做新做活、做大做實,聚集更多的創新資源匯聚佛山,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佛山爭當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提到:「其實,這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和產業的問題,更是與我國政策體系與發展密切相關。」 在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技術經理人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成曉建看來,政策對規範和引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效果還無法做出直接判斷。
  • 助力臨床科研成果轉化!深圳召開衛生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討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12月12日,深圳衛生健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討會暨科技與轉化專業委員會年會在騰訊科興科學園大樓舉行,來自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山大學、市各級醫院等源頭創新單位的相關負責人
  • 陝西西安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的實際經驗
    ·第一部分、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轉化就是把科技成果變成有實用價值的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甚至新的產業。第二部分、科技成果的來源一、高校。主要是供應方。二、科研院所。主要是供應方。三、企業。既是供應方又是需求方,主要是需求方。
  • 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做到企業裡
    在今年5月份,該校就和江西省興國縣籤訂了合作協議,約定在「紅軌」的成果轉化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聚焦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學校通過市校共建創新轉化高地、百名博士教授進百企、舉辦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等舉措,讓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插上『翅膀』,飛越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斌表示。高校是江西省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10日開幕
    這一成績,是高校科技創新在國內蓬勃之勢的展現,也是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以下簡稱「轉化中心」)三年深耕科技成果轉化領域之功。截至今年12月,轉化中心以服務促成41個項目落地,落地轉化金額超2億元,既「精」又「準」地探索出一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行之有效的運作方法,成為全省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有益探索。
  • 陝西西安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在大步前進
    陝西西安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在大步前進!但是,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依然任重道遠,困難重重。可喜的是,作為科技大省和科技大市的陝西省和西安市做了大量紮實的工作,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 馬鞍山市不斷加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 激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池春水」
    這是繼2019年10月16日舉辦「長三角科創圈技術轉移人才體系——馬鞍山市首期技術經理人實訓班」之後,馬鞍山市再次在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舉辦培訓班。來自全市科技部門、企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高校等48人參加培訓。屆時,他們將為馬鞍山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域再添一支新的「生力軍」。
  • 寧波架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座橋」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之下,如何促成科技與經濟緊密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後一公裡」是全球面臨的普遍難題。2016年秋天,寧波被科技部選為全國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4年來,寧波從頂層設計入手,充分發揮民營經濟活力強的優勢,持續探索,形成了不少寧波特色的新經驗、新做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市完成技術交易額205.9億元,同比增長96%。
  • 奮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致金華市第19屆工科會之成果...
    11月25-26日,先後舉辦了科技部「百城百園」科技成果直通車(金華)生物醫藥大健康活動、兩用技術精準對接活動、院士專家走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金華)成果發布活動、北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等4個專場活動。累計徵集發布企業技術需求245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00餘項,現場進行成果項目路演22個,籤約成果轉化落地項目15項、其中6項由院士領銜。
  • 科技部開展全國智慧財產權宣傳周科技成果轉化專題活動
    科技部開展全國智慧財產權宣傳周科技成果轉化專題活動 2020-05-09 2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快陝西西安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的四大舉措
    ·近幾年來,作為科技大省和科技大市的陝西省和西安市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加快陝西西安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對我們的意義更加現實。筆者認為,以下四大舉措可以顯著加快陝西西安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
  • 佛山當「紅娘」,以賽為媒打造大灣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
    12月10日-11日,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承辦的2020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總決賽在佛山舉辦,進一步搭建高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橋梁,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促進佛山乃至全省政產學研深度融合。
  • 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本報記者 鄒曉菁攝/光明圖片科技成果被享用而科學家無法享受到創新紅利,很多科技專利多年待字閨中不為市場所知,這些都是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問題。近年來,湖南大學探索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機制,出臺智慧財產權轉化相關辦法,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致力於讓高校的「精」專利變為市場的「金」專利。
  • 如何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催化劑
    近日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科學院2018年度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突出。中科院有4個單位入圍2018年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3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額」前10名,其中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位列前三。
  • 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然而,從技術研發成功的3年以來,該項成果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泉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打破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眾多激勵政策的出臺更是讓科研人員幹勁倍增。」泉州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戴聰傑表示,去年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同年就被評為省級技術轉移機構,大家幹勁十足。大膽地打破體制機制的攔路虎,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通道就變得順暢、通達起來。
  • 線下活動|首屆電力行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會
    為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促進電力技術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推進創新成果應用轉化,建成電力行業科技創新創意成果轉化的新模式、新生態,構建包容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主辦,中關村跨界創新聯盟協辦的「首屆電力行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會」定於2020年9月10日-11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
  • 敕勒川眾創空間參加2020年內蒙古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大會
    11月22日,敕勒川眾創空間運營團隊參加了以「科技力量·融合創新」為主題的2020第一屆內蒙古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大會在首府圓滿落幕,來自自治區各大高校的科研項目團隊及部分投資機構、創新企業,路演展示了最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助力創新科研項目儘快實現產業轉化落地。
  •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在佛山舉辦
    作為此次大會的主要承辦單位,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成立兩年來,依託國內外高校科技創新力量,做實做活創新體制機制,組建技術經理人專業團隊開展實地調研,摸清地方產業需求,以高校科技成果百億創投聯盟為抓手,促成一批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超百項,直接轉化落地金額超2億元,聚集高端智力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