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可說是家喻戶曉,而且由於各種神話傳說又給奇門遁甲套上了神秘的面紗,導致奇門遁甲很是神奇,有人把奇門遁甲當做神術,感覺無所不能。一說奇門遁甲,你能想到誰? 是不是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姜子牙、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古代軍事家的名字。
黃帝戰蚩尤使用了奇門遁甲,還有周朝的軍師姜子牙、春秋戰國時代的範蠡、漢朝的軍師張良、蜀國的軍師諸葛亮、唐朝的開國勳將李靖、宋朝的武穆王嶽飛、明朝的軍師劉伯溫等著名將領們都用過奇門遁甲。可見它在古代社會變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考證,戰國時期《孫子兵法》上就有關於奇門遁甲的記錄:"九天之上好揚兵,九地之下好伏藏"。
為什麼這些軍事家都喜歡研究奇門遁甲?為什麼奇門遁甲都應用在軍事領域?黃帝為何用奇門遁甲就能打敗蚩尤。
古往今來,「奇門遁甲」身上似乎一直籠罩著濃厚的神秘色彩,有人認為它久已失傳,有人乾脆以為它子虛烏有,從不存在……其實,《奇門遁甲》雖然是一部奇書,但並非怪誕不經,它一直少量流傳於世間。
「奇門遁甲」素有「帝王之學」之稱,所謂:學好奇門遁,敢把天下問。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奇門遁甲」在軍事方面,具有超強的實用功能。「奇門遁甲」的式盤共有四層:上層布九星象天,下層排九宮法地,中層開八門擬人,頂盤有八神象徵神秘力量。另外還有十八枚書有天幹地支等等符號的棋子,以之布在盤上,再加入時間元素後,盤局會隨著節氣、時間的變化而運轉,一年將有四千三百二十餘種變化。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對於一個軍事家而言,既要知常,更須達變。而「奇門遁甲」正是一種有常有變,模擬天、地、人變化之道的推演工具,它涉及了有關天文、地理、曆法等等學問。學而習之,乃可使思維大進,神通天地。所謂:「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即可以由掌中推演陰陽變化之意)
「奇門遁甲」中「奇」是指天幹中的乙、丙、丁(在用兵上,可代表奇兵);「門」是指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等八個方位之門(在行兵時表示攻守的利弊);「遁」本是隱藏之意;「甲」是十幹之首,於奇門中稱為「值符」(代表軍中的統帥);之所為稱為「遁甲」,就是十幹用九幹,而使甲幹(統帥)遁藏在戊、已、庚、辛、壬、癸等六儀之下(「儀」就是儀仗隊的意思)。把這些元素合成來,不正是「奇門遁甲」這一名稱的來歷嗎?
春秋時的伍子胥,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隋唐的李靖,宋朝的趙普、狄青、嶽飛,元朝的劉秉忠,明朝的劉伯溫等等。這些人無不是一代名流智者,他們之所以喜歡研究「奇門遁甲」,主要是因其能從這部奇書中,得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超乎常人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