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中國飛行員王建東駕駛殲10遭遇飛鳥撞擊之後,37秒內3次調整飛機避讓居民區,在臨近地面75.9米處順利跳傘,成功處置險情的事跡被廣為報導,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做了節目,網友們紛紛誇讚他高超的技術和過硬的心理素質,王建東也由此榮獲了一等功嘉獎。
王建東和他的「座駕」
結果,就有學生問我,是不是在飛行員遇到險情的時候,總被訓練能不跳傘就儘量不跳傘?或者是做選擇時,一定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到首位?
畢竟,普通人都有個喜聞樂見的「常識」——培養飛行員的成本,遠要比戰機本身高的多。
實際上,雖然大多數情況的確如此,但也並非就這麼絕對。
比如,美國五代機F-22,不算其內置飛彈的成本,裸機的平均造價就高達2.4億美金。
而且,這還不是最貴的那款,當年從美國本土起飛,轟炸了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的美軍隱身戰略轟炸機B-2,造價為24億美元。若以重量計算,其重量的單位價格,甚至比當年市值黃金還要貴上了個兩三倍。
B-2
客觀看,各類戰機的彈射逃生裝置大多都很實用,遇到危險時,如何保障飛行員的生命安全也屬於戰機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然而,到了實際操作環節,飛行員面臨的情況,往往會比設計時要複雜的多,可能是深淵大海,也可能是人口稠密的城市,或者高空高速、低空低速這種難度大的跳傘環境。
所以,在選擇彈射跳傘逃生前,一定先要操縱飛機避開人口密集區域,以儘量減少對地面人員和建築物的傷害。
還有就是得考慮周邊環境是否能保障跳傘安全。
當今的戰機,無論是飛行高度還是速度,幾乎都達到人類生命承受的極限。因此,現在的飛行員,要配給類似於太空衣的高空抗荷服,這種飛行服內部設有電加熱系統和單獨的供氧裝置,以保證飛行員的人身安全性,此外,還包括了各種救生裝置。
紅圈裡的,就是水上救生裝置
但即便如此,飛行員在高空、高速狀態下跳傘,低壓、缺氧、風力和高寒環境中,仍會隨著諸多不可控風險;另外,像本次王建東英雄這樣,超低空極限跳傘的,即便靠著彈射座椅,也非常容易發生降落傘還沒打開,飛行員就墜了的地這類「慘劇」。
B-1B轟炸機使用的ACES II彈射座椅
更考慮到,在一些飛行員看來,與其冒著風險在幾萬米的高空跳傘,不如努力嘗試去糾正故障,把飛機安全帶回去,找到事故原因。操作成功的話,也算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產生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一般來講,戰機在空中遇到技術故障時,飛行員首要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地面指揮中心的指示,來判斷故障的程度,進而決定要不要跳、在哪兒跳、怎麼跳(姿勢和角度不對都會致命,要儘量保持和戰機的垂直)。
彈射跳傘
這一系列的判斷和決定,可能也就幾分鐘,甚至是幾十秒的功夫。弄好了被譽為英雄,弄不好呢,不是機毀人亡就是造成不必要的重大人員財產損失,直接被押上軍事法庭了。
所以啊,飛行員這個職業,幾萬裡挑一,門檻如此之高,還是相當有道理的。
咱們接下來要講的,就是一個判斷失誤的蘇軍飛行員在跳傘後,戰機竟然又自行恢復了正常,在無人駕駛狀態,繼續一路向西,遊走了北約5國上空的「大事故」。
1989年7月的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比利時領空驚現了一架蘇聯米格-23戰機,低空踉踉蹌蹌的往下俯衝.....
別說此時正處於東西方異常敏感的冷戰時期,就算是當今氣氛相對緩和的歐洲,這也能算的上是件很不可思議的怪事兒——米格-23哪兒來這麼大膽,囂張的在防空體系密布的北約上空橫衝直闖;而北約方面為什麼就那麼「慫」,沒有當機立斷的選擇將其擊落呢?
其實啊,答案很簡單,因為——戰機上沒有飛行員!
當天早晨,在蘇聯駐波蘭的科沃布熱格的空軍基地,一架米格-23戰鬥機起飛執行日常戰備值班任務。
升空一段時間後,飛行員尼古拉斯·斯庫裡金上校突然察覺到了飛機有「異樣」,發動機部位突然發出了類似電火花「啪啪」的爆裂聲,緊接著,米格-23就開始失控,直接向地面俯衝下去。
緊急向基地指揮中心匯報情況後,斯庫裡金上校按指令選擇了拋機跳傘逃生,迅速彈射了出去,順利打開傘具。
米格-23上的彈射跳傘
照說,按照跳傘前的飛行方向,戰機本應該在幾分鐘內墜落於西邊的波羅的海。
沒成想,當他安全著落之後,發現,戰機的動力失效故障竟然又自己恢復好了,重新調整了姿勢,以無人駕駛的模式,一路往西飛去。
要知道,這個蘇軍基地所在的波蘭城市科沃布熱格(Koobrzeg),1945年8月前,叫做科爾貝格(德語:Kolberg)原本是德國領土,19世紀初,大名鼎鼎的普魯士抵抗拿破崙入侵的「科爾貝格圍城戰役」,就發生於此。納粹德國戰敗後,才割讓給的波蘭。所以,此地堪稱華約和北約的前線城市,戰機隨便往西一偏,就飛到了東德,一轉眼的功夫,又將會進入北約領空。
就這樣,沒了飛行員的米格-23以大約每小時900公裡的速度保持著低空飛行,跨越了民主德國。
進入北約防空區後,聯邦德國的萊茵河雷達站很快就監測到了這架來自東方的米格-23戰鬥機。
此時,北約前線指揮部異常緊張,如臨大敵。但對於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也不敢輕舉妄動,直接予以擊毀。
畢竟,要說執行作戰任務,多數情況下,都得是兩架戰機——長機和僚機組團出行,高空高速亮相才對(米格-23高空時可達2.35倍音速,低空也能開到1350公裡每小時)。再加上,米格-23對北約而言,也不算是什麼陌生的新式機型,一架單槍匹馬的米格-23如此猖狂的低空低速飛行,蘇聯方面到底在醞釀著什麼「大陰謀」?
於是,他們馬上通知了駐荷蘭的美國空軍。
美軍立即出動了兩架F-15戰機進行攔截。
這兩架F-15迅速飛臨蘇聯戰機兩側,開始一左一右保持著等速飛行。穩定後,美軍飛行員詫異地發現——這架突然飛來的蘇聯戰機機艙內根本沒人!
這倆美國飛行員頓時以為自己撞了鬼,互相交換了觀察結果後,馬上向指揮中心匯報——米格-23上沒有飛行員,正在以「無人駕駛」模式飛行。
「沒有飛行員,這怎麼可能?」指揮官驚詫的說,「你們靠近點看看,蘇聯人在搞什麼鬼!」
兩名美軍的飛行員剛想靠近那架米格-23,突然發現它朝著他們衝了過來。兩人大驚急躲,幸虧閃避及時,才沒有被撞上。
此時,北約方面也收到了蘇聯通過第三方組織發來的緊急信息,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考慮到飛機沿途多為西歐人口稠密地區,為了不傷及地面群眾,只得任由米格-23繼續「放飛自我」。
就這樣,按照指令,隨後的近半個小時,這兩架美軍的F-15隻好像護航機一般,一左一右的跟在這架幽靈似的米格-23後面,護送著它又進入了荷蘭境內。
這種一架蘇聯戰機後面老老實實跟著兩架美國戰機的場面,整個冷戰中,也算是相當罕見的「奇觀」了。
隨後,驚恐的荷蘭人又看著這架米格-23進入了比利時境內,比利時人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再西邊的法國更是提前繃緊了神經。
米格-23的飛行線路
隨著燃油即將耗盡,米格-23的飛行速度開始減慢,高度也越來越低,最終,它突然一頭向地面栽去,墜毀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西80公裡的小城科特賴克郊區的某個靠近法國的村莊裡,壓垮了一個院落和裡面的住宅。
戶主的長子,一名正在幹農活的比利時大好青年,就這樣死於一樁真實的「天降橫禍」。
米格-23的墜毀現場
這事兒,後來還傳出了點「靈異色彩」。據說,這名比利時青年之前在吉普賽人那裡算命,對方的「大神」告訴他,他會在不久後死於空難。
那以後,比利時青年一直忐忑不安。家人們都覺得好笑——你從不坐飛機哪來的空難呢?所謂的「告誡」,就是吉普賽人的忽悠你的把戲,不必當真。
然後呢,就悲劇了....
當然,以上可能就是個杜撰的段子罷了,大家隨便聽聽,不必當真。
那麼,這架在北約領空撒歡般「放飛自我」的米格-23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怎麼時好時壞的,弄出這麼大的亂子。
說到底,還是電器問題的「通病」——接觸不良。
古董級的米格-23在當今印軍中仍在堅持服役。近期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武裝衝突中,也有米格-23的身影
此戰機曾經歷過五次大修,但都沒修的太徹底,加速器的線路突然發生了「接觸不良」,從而使發動機的推力下降,導致飛機失速下墜。
神奇的是,飛行員彈射跳傘時,戰機受到震動後,線路又被接通了。於是,米格-23按照之前的方向,一股腦的往西繼續飛行,直到燃料耗盡。
而提前跳傘的這位斯庫裡金上校,因為是按照流程,在地面指揮中心發出「拋機跳傘」指令後才彈射出的米格-23,因此,他本人也並未怎麼受到嚴重懲罰。
事後,恰逢蘇聯正在高舉「全人類的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的「新思維」大旗,努力嘗試緩和與西方關係,所以對這次空難的善後和賠償工作搞得比較到位;那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看到蘇聯方面態度還不錯,也沒怎麼太刻意為難這個只剩下了半口氣的對手,堪稱是一起冷戰時代,處理的比較冷靜和理性的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