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業
麗瑪·瓦西裡耶娃是下諾夫哥羅德州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她頭上繫著彩色頭巾,幾縷銀髮散落在額前,藍色的眼睛中映照出壁爐的火苗。餐桌上黏土製的瓦罐裡散發出湯的香味,正在張羅午飯的麗瑪若有所思地問道:「按你們說的,套娃真的已經存在50年了嗎?」
麗瑪·瓦西裡耶娃及其木屋的裝飾風格,都如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一樣,滿是濃鬱的傳統俄羅斯色調。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是現今仍以製作套娃為生計的俄羅斯村落之一,村子裡每家每戶都自己車旋、塗染、包裝,製成成品套娃,然後運往莫斯科市場或直接賣給下諾夫哥羅德的轉售商。除了宗教節日休息,勤勞的邁丹人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全村只有幾戶人家有菜園子和家畜,因為他們大多數隻以製作套娃為生計。村子的日用品商店裡,除了肥皂、牙膏等日用百貨,堆滿了成箱的水粉顏料和畫筆。
麗瑪·瓦西裡耶娃的房子寬敞明亮,牆上掛著雄鹿花色的老式地毯,房間裡堆滿了裝著大大小小套娃的大包裹,為了避免套娃表層的圖畫在運送途中遭到損壞,這些套娃都還要單獨包裝。為了參加莫斯科每周三舉行的伊斯梅洛夫斯基展銷會,每個周二麗瑪·瓦西裡耶娃都和幾個同村婦女一起將套娃裝箱,連夜運送到莫斯科,以便周三一大早就可以擺出攤位。
套娃是俄羅斯傳統的民間工藝品,是俄羅斯婦女的象徵。在莫斯科的阿爾巴特街、工藝品商店、售貨亭、集體農莊集市、旅遊景點、百貨商店,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套娃。套娃是由多個大小不一的以農婦為造型的空心彩繪木娃娃,自大而小,一個套一個組成的玩偶。最初,套娃的面貌、服飾、體態都幾乎一模一樣,好似多胞胎姐妹。後來,花樣迭出,造型各異。譬如,不僅有挾著黑公雞的農婦,還有拿著鐮刀、籃子、罐子、抱著妹妹和弟弟的農婦,甚至出現了古代俄羅斯的勇士、貴族等男性套娃。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多個空心彩繪木娃娃組成,最外層的有1米多高,最內層的比黃豆還小。現如今套娃早已邁出俄羅斯國門,暢銷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紀念品。
起源傳說
套娃產生的故事有多個版本,學者認為這些故事中的大多數都沒有確鑿證據,只是一些傳說。較為可信的一個版本稱,套娃最初是應莫斯科商人、收藏家阿娜多利亞·瑪蒙託娃的訂購製作出的。瑪蒙託娃是「育兒工藝玩具」的創始人,1896年,她在一次歐洲旅行中,買了一個日本產的木偶娃娃,後來她請工匠謝爾蓋·馬柳京做一個類似但要獨具俄羅斯風格的木偶玩具。「但馬柳京當時的製作圖紙沒能保留下來,所以我們難以斷定他就是套娃的首創者。」俄羅斯民間玩具研究者、藝術家、俄羅斯諾夫哥羅德畫家聯合會主席娜塔莉亞·科瓦奇解釋道。
還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套娃於19世紀末(1898-1900年)誕生於距莫斯科73公裡的古老的謝爾吉耶夫鎮,由俄羅斯的一個世代相傳的玩具工匠瓦西裡·茲韋茲多奇金受到木製復活節彩蛋的啟發後,按照畫家謝爾蓋·馬柳京畫的草圖用木頭削制而成。起初8個一套,後來變為7個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個裹著頭巾,繫著圍裙,腋下挾著一隻黑公雞的姑娘馬特廖娜。後來人們都親暱地叫她「馬特廖什卡」,在俄羅斯這個稱呼便成了套娃的通稱。這個最早的套娃現在珍藏在謝爾吉耶夫市玩具博物館。因此,俄羅斯最大的手工玩具製造中心——歷史上素有「玩具之都」美稱的謝爾吉耶夫便成了套娃的故鄉。
大規模生產
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是最早從套娃簡易製作轉變為大規模生產作業的地區之一,也因此聞名世界。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的歷史,就是套娃的歷史:自18世紀起,波爾霍夫斯克·邁丹當地技藝精湛的木材車工就已經開始製作木製餐具和玩具,直至20世紀20年代,這些能工巧匠聽說了鄰近的謝苗諾夫村製作一種疊套的彩色木偶玩具並形成了系統的流水作業,才開始加入套娃製作的行列。在莫斯科近郊,人們不僅把套娃當做一種兒童木偶玩具,還用它引導藝術界的新風向:莫斯科想要復興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傳統民族文化的畫家們,通過套娃繪製來表達他們的藝術風格,其中典型代表為俄羅斯畫家弗魯別利(1856-1910)、廖裡赫(1874-1947)、瓦斯涅佐夫(1856-1933),他們的套娃繪製品至今仍保存在謝爾蓋耶娃鎮的繪畫教育博物館裡。
套娃的大批量生產開始于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和下諾夫哥羅德州的其他村莊一樣,波爾霍夫斯克·邁丹的事業繁榮於1920-1930年期間。這裡的車旋工藝世代傳承,村中男人負責用椴樹開模,女人負責染繪,漸漸地波爾霍夫斯克·邁丹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繪製風格。當時,所有的玩具都是木製的,儘管一個套娃的價格是普通木偶玩具的5-7倍,套娃還是迅速地風靡了起來。1930年,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成立了「美麗的黎明」生產合作社,套娃生產不再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而是以村落為單位。90歲的瑪麗婭·別特洛夫娜·莎婭諾娃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老住戶之一,她回憶道:「當年,幾乎所有年滿13歲的孩子,都輟學去生產合作社勞動。我也不例外,開始我只是幫姐姐打打下手,用鉛筆或墨水描輪廓。」
蘇聯時期,套娃只能在生產合作社生產,儘管國家明令禁止,但波爾霍夫斯克·邁丹的個體套娃生產者並沒有因此消失。波爾霍夫斯克·邁丹人帶著滿滿一大包的套娃,坐火車前往全國各地銷售,他們所到的每一個地方套娃都很受歡迎,但是這樣的零售業總受到警察的驅趕、罰款、甚至逮捕。「我記得,1970年,我們和幾個朋友肩上背著巨大的雙肩包來到塔林。」麗瑪·瓦西裡耶娃回憶道,「每天早上7點我們準時來到市場,到中午就能把所有套娃賣光。警察來了,我們總能僥倖逃脫,但沒帶走的套娃會被燒光,這對於我們來說當然是場噩夢,但我們也沒有因此停下來。」波爾霍夫斯克·邁丹的套娃色彩鮮明、製作工藝簡潔,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非常受歡迎,儘管當時木製玩具已經開始受到塑料、橡膠玩具的排擠。
波爾霍夫斯克·邁丹村中男人負責用椴樹開模,女人負責染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