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張敏
裝配式建築作為建築應用的重點技術,站上了風口。
中國建築是我國專業化經營歷史最久、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投資建設集團,在房屋建築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房地產開發與投資、勘察設計等領域居行業領先地位。中建科工是中國建築發展鋼結構建築業務的主力軍,是中國最大的鋼結構產業集團。裝配式建築未來發展如何?中國建築在裝配式建築領域取得了哪些成績?
12月23日,中國建築在大灣區舉辦了2020年「新型建築工業化」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來自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國盛證券等30餘家機構的共計40多名券商分析師、基金經理、研究員參加了本次活動。
在召開的座談交流會上,中國建築董事會秘書薛克慶介紹了中國建築經營業績和在新型建築工業化領域取得的成果。薛克慶表示,公司始終重視以裝配式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近年來,國家層面大力倡導新型建築工業化,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取得快速發展,建造水平和建築規模明顯提高。中國建築始終是新型建築工業化領域的領軍者和踐行者,具備從科研、設計、生產製造、施工等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在鋼結構建築、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等細分領域均有廣泛布局,在技術體系、智能製造、快速建造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國家政策導向更加有力、市場需求培育更加細化,公司的裝配式建築業務將服務更多客戶群體、項目類型和應用領域。
中國建築展示智能建造成果
12月23日,《證券日報》記者跟隨中國建築及投資者實地考察了位於廣東省惠州市的中國建築智能建造工廠、中建科工華南鋼結構公司,以及深圳市南山區檔案館項目。
在中建科工智能製造工廠,投資者參觀了中建科工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條建築鋼結構智能製造生產線,技術成果「面向鋼結構行業的5G+工業網際網路」作為行業典範在2019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暨ICT.2019高層論壇上進行經驗分享。投資者們還考察了中建科工智能製造研發實驗室及研發的智慧車庫、智慧燈杆樣板產品,並聽取廣東廠關於智能製造情況的專項匯報。鋼結構智能製造生產線,大幅提升了鋼結構製造效率,被國家工信部評為智能製造示範項目,形成的「建築鋼結構數位化製造關鍵裝備、技術及工程應用」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建科工深圳市南山區檔案館項目,實地參觀了項目施工現場,觀摩了BIM+智慧工地管理平臺,並聽取了項目建設管理情況介紹。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依託BIM+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可實現智能監測,使施工環境更加安全有序、建築質量更加優質可靠、勞務管理更加便捷高效。未來,中國建築將在智能製造領域做好基於智能感知等新技術的新一代智能製造關鍵技術研發探索,基於5G和新基建的新產品應用研究,以及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和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的智慧工廠研究。
投資者還參觀了中國建築鋼結構博物館,該博物館已經成為深圳市新的網紅打卡地點,向市民展示著傳統建築業的新發展、新趨勢。博物館工作人員向投資者詳細了解了世界鋼結構發展歷史、中國鋼結構崛起之路和鋼結構前沿技術,同時了解到中國建築所創造的國內鋼結構施工史上「最早」「最高」「最大」「最快」的業績,充分展現了中國建築在鋼結構領域的行業地位和潛在價值。
裝配式建築站上風口
12月21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推進裝配式鋼結構新型農房建設。完善裝配式建築標準體系,大力推廣鋼結構建築。2021年即將拉開大幕,裝配式建築迎來新的發展窗口。
中建科工是中國建築發展鋼結構建築業務的主力軍,是中國最大的鋼結構產業集團。中建科工經營區域覆蓋全球,以承建「高、大、新」工程著稱於世,通過鋼結構專業承包、EPC、PPP等模式在國內外承建了一大批體量大、難度高、工期緊的標誌性建築。近年來,中建科工自主研發形成了綠色裝配式建築、智慧停車庫、城市慢行系統等「鋼結構+」系列新產品,在北京、深圳、廈門、成都等地成功應用。
薛克慶介紹,在本次疫情防控過程中,裝配式建築、鋼結構建築均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疫過程裡中國建築所展現出的快速建造能力,背後凝結的正是公司在新型建築工業化領域所積累的科技創新、技術應用等卓越成果。
「公司承建了國內26座400米以上鋼結構超高層建築中的23座,承建了世界已經建成排名前十的摩天大樓中的6座。」中建科工公司人士介紹,2018年,中國年產鋼量首次突破9億噸大關,但僅有7.4%用於鋼結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有較大差距。而在建築業,2018年中國鋼結構產值為6736億元,僅佔建築業總產量的2.87%,也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
「差距就意味著中國鋼結構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上述中建科工公司人士介紹,目前公司開展了大量研究與實踐,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兩大產品體系——GS-Building和ME-House。
(編輯 張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