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原句】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
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乃可作為人師了。
【講解】
儒家都是讀書人,對於書應該怎麼讀,有著很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溫故要知新。現代人都能夠像念經一樣的重複這句話。但怎麼能溫故知新呢?孔子沒有說。不過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提到了。
《論語新解》在解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專門提到「當與溫故知新章參」,所以,溫故知新的關鍵在「思」。
孔子在另一個地方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只傳述舊章,不創始製作」。乍一看好像說自己就是在重複古人的思想,但從「溫故知新」可知,孔子是一定有所創製的。事實上,也是如此。「禮樂」是周公的,但「仁」是在孔子手上才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
新,是傳統延續下去的唯一形式。古,或是一成不變的傳統,只能是擺在博物館裡。
「知新」,不是知道新的東西,好像新的東西就擺在那裡,等著別人來發現一樣。錢穆先生的翻譯很精準。「知新」是「開悟出新知」。我覺得,就跟從一顆種子裡長出一棵樹苗差不多。
當然,「溫故」同樣重要。溫故就是學習的過程,所有的學習其實都是一種「溫故」,而所有的學習的目的,都是「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孔子眼裡,教師是文明社會的柱石,必須具備從「舊」中生長出「新」的能力,否則這個文明就會腐朽,化為草螢。
聖人,未必是最強大的人,而是聽從了這個召喚,自覺地成為某種文明的守護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