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發展優勢和創業優勢。我誠邀青年人才踏上尋夢之旅、歷練之旅和幸福之旅,到祖國最北邊境建功立業,做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踐行者,做生態安全、國防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守護者。」在牡丹江醫學院和牡丹江師範學院,大興安嶺地委書記李大義向莘莘學子發出誠意滿滿的「邀請函」。
「夢想興安,創業福地,成就人生。大興安嶺有創新創業的平臺,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有助力成長的環境,形成了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有築夢圓夢的熱土,是英才歷練成長的理想之地。」在東北石油大學,大興安嶺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張寶偉向轉型路上結伴同行的合作高校發布「招賢榜」。
庚子年十二月,黑龍江氣溫急劇下降。而地處祖國最北的大興安嶺,卻有一股熱浪自北而上、持續升溫。藉助「黑龍江人才周」的東風,大興安嶺地區緊跟步伐、乘勢而上,啟動「振興興安·邀你同行」大興安嶺「人才周」活動。「黨政同時掛帥、地縣同步出徵」的強大引才團隊,用真誠與責任點燃希望之火,為北疆早春的到來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動能。
活動前的預熱——真心實意描繪人才地圖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面對全面停伐後的轉型挑戰,肩負著國家生態安全、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的重擔,解決「缺人、缺人才、缺智力支撐」的「三缺」問題,大興安嶺刻不容緩。
「要拿出抓防火的拼勁、抓生態的幹勁、抓項目的鑽勁、抓防疫的韌勁,真真正正把人才工作抓好!」地委、行署拿出了大興安嶺獨有的「啃硬骨頭」的決心和信心,把人才資源提升到全區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第一資源的政治高度,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工作態度,在重視程度、推進力度和覆蓋廣度上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先後召開地委委員會、領導小組協調會、工作推進會、業務調度會,專題部署人才工作,提檔升級人才政策。出臺了《關於開展「興安英才」行動計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興安工匠」選拔培養等12個具體辦法,建立了獨具林區特色的「1+N」人才政策包。還專門為重點領域特別急需緊缺人才量身定做了「金九條」政策紅包:補貼待遇「紅包」,對特別急需緊缺人才連續工作5年以上的,前5年每年給予10萬元補助。編制周轉「紅包」,實行地編縣用、縣編鄉用、鄉編村用及地編企用。家屬安置「紅包」,對人才配偶、婚戀對象給予隨遷安置。本地生源「紅包」,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導師服務「紅包」,實行人才導師制和首席服務員制。還有住房保障、調任交流、綠色通道、崗位成長等政策「紅包」,條條誠意十足、令人期待。
人才政策火熱出爐,而「人才周」活動恰逢其時。
按照「符合大興安嶺實際、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符合用人單位標準、符合引才基本條件」的原則,有針對性劃定引才路線,鎖定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大學、齊齊哈爾醫學院、牡丹江醫學院、牡丹江師範學院、佳木斯大學、東北石油大學等10所目標高校,計劃招聘覆蓋全區事業單位、林業集團公司、科技型民營企業等共計266個單位、447個崗位、695個優秀人才需求。
活動中的爆燃——真招實舉謀劃產業藍圖
一份真誠滾燙的「北疆邀請函」,見證了大興安嶺「鴻鵠志高飛,興安八萬裡」的渴求與熱望;一份青春勵志的「挑戰書」,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畢業生「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勉勵與期望。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全國2021屆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再創歷史新高。在全國上下保民生、促就業的關鍵時期,大興安嶺地區送崗位進校園,用雪中送炭之舉,分擔了高校就業壓力之愁,分擔了家長牽腸掛肚之憂,分擔了學子東奔西走之苦,體現了地委、行署用實際行動落實「六保」「六穩」的責任與擔當。
為了召喚本地學子快「回家」,邀請外地才子來「安家」,地委專門組建了由7位地級領導組成的4個引才工作組,各縣(市、區)和地區衛健委組建8支小分隊,提前深入10所目標高校進行現場對接、宣傳發動。累計舉辦宣傳推介會、座談籤約會和現場招聘會27場。從地委書記高端開局,到行署專員完美收官,26位地、企、縣黨政主要領導和地區人社局、教育局、衛健委等相關部門領導以及10名在大興安嶺相關行業取得優異成績的高校優秀畢業生代表先後登臺,集中推介區情、縣情及人才成長實情。
「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小分隊紛紛「各顯神通」,找導員、找校友、找同學、找家長……通過座談會、電話或微信聯繫應屆畢業生4000餘人次,發放宣傳手冊、崗位信息20000餘冊,布展刀旗、條幅、空飄球、彩虹門、公告板等主題宣傳品和紀念品5000餘份。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公眾號等官方媒體,實現了人才政策宣傳「鋪天蓋地」;全面發動大興安嶺人的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平臺,通過「坊間傳播」使招聘信息家喻戶曉。
為了實現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可持續,地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結合用人單位需求,以縣(市、區)、行業主管部門為單位,充分下放選擇權和用人自主權。招聘對象從2021年應屆畢業生延伸到2019~2020年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招聘範圍從10所目標高校輻射到省內及省外其他高校。對於有意向到大興安嶺就業的畢業生,用人單位採取現場面試、微信面談、直接籤約等超常規舉措,全面暢通引才渠道。
作為全區首家進行宣講推介的塔河縣,率先推出了人才「私人訂製」大禮包;漠河市注重在服務細節上下功夫,市委書記做出了手機24小時開通「人才服務熱線」的承諾;加格達奇區派出精兵強將兵分兩路,高質量完成兩所高校的引才任務;新林區在落實地委「1+N」政策包的基礎上,對人才再給予「五個加碼」的政策待遇;呼中區堅持「三高三好」的標準做好人才招聘工作;松嶺區勇於自我加壓,推出了「設計用心、準備精心、政策暖心、部署細心」的「四心」工作法;地區衛健委小分隊發揮行業優勢,圍繞中醫中藥等民生產業項目招才引智;呼瑪縣小分隊應對緊急情況及時調整招聘方式,在原定現場招聘因疫情防控臨時取消的情況下,有效利用籌備一周的工作成果,積極聯繫畢業生參加網上「雲招聘」,抓住一切機會為興安攬才。
說千言萬語,用千方百計,走千山萬水,歷千辛萬苦。地縣黨政領導帶著工作組和引才小分隊在前方忙碌奔波、不舍晝夜,設在地委組織部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後方也連軸加班、通宵達旦:發布指令、解讀政策、推敲流程、掌握進度、統計信息……4320人參加招聘,1669人次意向登記,213人籤訂三方協議。一串串飽含真情與希望的數字,浸透著無數人的辛苦付出。
活動後的恆溫——真金白銀築夢發展宏圖
「完成現場招聘、籤完合作協議決不意味著人才周結束,要專人跟進、定期回訪、全程督辦,直到人才到崗、項目落地。」在完成「人才周」現場招聘的第二天,地委委員、組織部長姜海濤連續召開5個專題會議:研究人才政策兌現,部署人才服務機制,分批督辦興安英才計劃進展,並親自踏查專家公寓、人才公寓的選址和設施配備情況。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一場不設結束期限的「人才周」正以「升級版」的恆溫狀態,為八萬裡興安的寒地凍土輸送源源不斷的熱量與動能。
本著「優勢互補、務求實效、共謀發展、戰略共贏」的原則,大興安嶺地區圍繞發展需求和「十大基地」建設,與8所高校分別籤訂了《校地合作框架協議》,搭建了科技、人才培養、人才工作站、醫療教育、實習實訓和雙創等方面的合作框架。在框架下,各縣(市、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共計籤訂具體合作協議18項,其中,實習實訓人才工作站5個、文旅人才工作站4個、中醫人才工作站2個、醫療領域戰略合作2個、鄉村教師培養合作1個、技術委託研發合作1個、優質生源培養基地3個。
為推動合作項目在八萬裡興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了精細化對接、常態化互訪、項目化跟進、戰役化攻堅、一體化合作的服務機制,從推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輸送、開展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一步深入交流,積極推進籤約項目早日落地。提前策劃大興安嶺「開放日」活動,邀請高校領導和專家回訪,圍繞文化旅遊、綠色礦業、生物醫藥、林下資源等轉型產業落實合作項目,藉助高校資源培育本地人才,最大限度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生態價值有效提升。
天下英才,逐潮流而動,擇熱土而棲。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全區人才專項資金、表彰補貼、人才公寓等「紅包」和「福利」逐項兌現和落實。「名醫名護」「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系列評選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大興安嶺用優越的環境、優厚的待遇、優質的服務,實現了築巢引鳳、借巢孵鳳、護巢安鳳的「窪地效應」:匯聚天下英才,築夢興安未來!
總 監 制:張志強 監製:張景臣
原標題:《築夢興安山水間 ——「振興興安·邀你同行」大興安嶺「人才周」活動綜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