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於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獲「物質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生命科學獎」授予張亭棟、王振義,獎勵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ATO,俗稱砒霜)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治療作用。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確ATO可以治療APL。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獎勵他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盧柯團隊還發現了金屬的梯度納米結構及其獨特的強化機制。具有梯度納米結構的純銅樣品其強度較普通粗晶銅高一倍,同時拉伸塑性不變,也突破了傳統強化機制的「強度-塑性倒置關係」,被應用在工業界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彭實戈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做出開創性貢獻。
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大獎單項獎金為一百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2016年至今,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據悉,頒獎典禮將在11月16日至22日舉行的未來科學大獎周上舉行,屆時還將舉辦獲獎人學術報告會。
【來源:經濟參考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